(原标题:“熊猫警察”见证青山之变)
立冬后,大熊猫国家公园唐家河片区(简称“唐家河”)层林尽染。游客纷至沓来之际,第十次大熊猫国家公园川陕甘联合巡护行动正式拉开帷幕,唐家河派出所所长陈冠宇也忙碌起来。
11月10日,记者跟随陈冠宇、保护区巡护员,以及陈冠宇的父亲——在唐家河工作40年的民警陈福林一道,体验了一次进山巡护。因肩负保护大熊猫栖息地生态安全的职责,当地民警被群众唤做“熊猫警察”。在深一脚浅一脚的行进过程中,两代“熊猫警察”之间的对话,将一幅青山不老、生态向好的时代画卷铺展在我们眼前。
从“铁脚板”到“天地网”
技术赋能为巡护提效
唐家河毗邻龙门山西北段与摩天岭南麓,属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过渡带,这里山大峰高、河谷深切。巡护虽然有规定样线,却多是密林险径。
沿陡峭山势向上攀登,记者耳畔响起陈福林低沉的声音:“注意,脚底下的青苔滑得很。小心,那边草丛里有蚂蝗!”
“不好走”,是巡山给人的第一印象。
“以前巡山,一个军用水壶、一个简易睡袋,就是我们的全部家当。”陈福林一边挥舞着镰刀开路,一边念叨起从前的不易。
唐家河地域广阔,野生族群分散。过去,一次巡护要耗费一周左右,“在山里行走,夏季要提防毒虫,冬季要挨得住冻。”陈福林蹙眉,“雨雪天气,我们把睡袋搭在石崖下,早上醒来大家头发、眉毛结满一层霜。”
上世纪 90 年代中末期,当地野生动物偷盗猎行为猖獗,山上一旦出现可疑迹象,陈福林和同事立马就要上山,“就算翻遍大山也要把嫌疑人找出来!”那一时期,除了调休,他几乎都在山里,足迹踏遍了保护区的每一道山脊、每一条山沟。
日子久了,陈福林积攒了不少经验——他可以根据踩倒的草茎准确判断盗猎者逃窜的方向,也能够通过大熊猫粪便里竹节的咬痕辨别其个体大小。
他甚至凭经验画出了一张野生族群的分布图,“给巡护队做参考。”
陈福林(右)、陈冠宇父子。人民网赵祖乐摄
四十年间,陈福林走成了唐家河的“活地图”。如今,守山的“接力棒”传到儿子陈冠宇手上,巡山方式也从“凭运气”走向“靠科技”。
巡护队一行来到一处视野开阔的坡地,陈冠宇取出包里的无人机,“嗡嗡”声中,无人机腾空而起,屏幕上,广袤森林一览无余。
陈冠宇在坡地边使用无人机。人民网赵祖乐摄
唐家河是国内较早运用红外相机监测的自然保护区之一,后续,卫星遥感、无人机等设备相继被引入,构筑起“天空地一体”的立体监测网。
安装在摩天岭的一台红外相机,曾记录下一条林间小路被18 种野生动物轮番“打卡”的珍贵影像,视频被传播后上了热搜,这条小路被网友戏称为唐家河的“春熙路”。
数字监控平台敏锐捕捉野生动物轨迹。人民网 赵祖乐摄
“这两年,保护区又上线了一套智能观测系统。”陈冠宇向记者描绘着这套系统的全能,“搭配全景摄像头、4K高清相机,还加入了AI识别技术,能自动捕捉动物踪迹,生成导览,还能一键生成族群分布的热力图。”
“过去一周的工作量现在一两天就能搞定,这就是效率!”
从“对立面”到“一家人”
合作共赢成为警民共识
“来尝尝自家酿的蜂蜜!”
清溪镇落衣沟村是唐家河一般控制区内唯一的行政村,巡护接近尾声,大家在村口农家乐歇脚,老板杨勇热情迎接。
落衣沟村世代与山野为邻,“20多年前,我们村家家户户都要上山打猎!”杨勇年轻时随父辈上过山,帮忙打过下手,体会过那种“提心吊胆”。“除了大熊猫、金丝猴,大家瞅见活的动物就开枪。”
陈福林对当年的场景也记忆犹新:“村民觉得打点野味卖钱不算大事,‘靠山吃山’嘛。”顿了顿,他幽幽地吐出一句:“那时候,我们之间的关系就像猫和老鼠。”
2021年10月,大熊猫国家公园正式设立,落衣沟村被划为唐家河入口社区,依托日益向好的生态环境,全村200多户人家陆续开办起农家乐。
落衣沟村的农家乐游客众多。人民网 赵祖乐摄
“政府修了进山路,建了观景台和生态步道,游客一年比一年多。”农家乐开张头一年,杨勇就全款买了轿车。“今年暑假,我家民宿和卖蜂蜜的收入加起来接近 20 万元。”
当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实现了有机统一,昔日的“对手”变成了队友。
现在,陈冠宇会定期参加落衣沟村村“两委”组织召开的联席会议,会上,村民代表会主动为唐家河的治安管理、道路设施维护出谋划策。
“不少人应聘成了护林员,还有人协助我们对游客进行生态普法。”陈冠宇说,“前几天,几个乡亲发现了扭角羚新的栖息地,第一时间就报告给了我们!”
他感叹:“过去‘你追我逃’,现在,我们是并肩作战的‘一家人’”。
从“濒危线”到“乐园图”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唐家河有“天然基因库”“生命家园”之称,育有3700 余种动植物,大熊猫、金丝猴、扭角羚等 24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是保护区内的“常住民”。
过去,陈福林想见这些“邻居”很难:“偶尔能看到一次(大熊猫)粪便,活的一年也碰不到一回。”有一次,陈福林瞥见一只熊猫在远处踱步,“刚想凑近,它转身就进了树林。”
陈冠宇比父亲幸运得多。参加工作的第二年,他就在巡山路上偶遇了大熊猫。“心情那叫一个激动,我赶紧掏出手机‘咔咔’一通拍!”
大熊猫是自然界的“伞护物种”(通过保护某一目标物种的生境,间接实现对同域分布的其他物种及生态系统的保护),保护好它的栖息地,就保护好了整个生态系统。经过不懈努力,唐家河森林覆盖率已经从建立初期的80%提升至现在的98%,大熊猫栖息地面积扩大30%,成为“全国低海拔地区野生动物可见率最高的地方”。
在唐家河,天气适宜的时候游客可以在路上偶遇野生猴群。丁杨摄
“游客很容易就遇到野生猴群,小麂、蓝马鸡更是随处可见。” 陈冠宇透露,现在唐家河生活着上千头扭角羚,它们常常会到山下来“串门”,与游客四目相对。“20多年前,山上扭角羚的数量还不到100只。”
夕阳西下,巡护队收工,逐渐沉寂的林间,几声鸟啼格外响亮,陈福林、陈冠宇父子俩并肩而行,警徽在暮色中闪亮。
昔日被父亲悉心呵护的自然秘境,如今成为儿子日夜坚守的生态乐园,两代人与青山结缘的漫长岁月里,爱山护山的初心接续传递。
数据显示,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片区累计保护野生大熊猫约1227只,占国家公园内种群总数的91.6%。广袤林海间,数千名 “熊猫警察”引领保护区内群众“巡护共建”“爱山共生”,让绿色发展惠及一方。
青山绵延,绿水奔流的背后,是守山人不变的信念——“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