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科技文化体验点燃中文学习热情 “中文+”战略展现强大吸引力 ——澳大利亚大学生川渝研学之旅收获远超预期)
当古老的汉字遇上尖端的磁悬浮技术,当传统的书法体验融入现代艺术教育,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近日,一支由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汉语桥”优秀选手和大学中文专业学生组成的研学团,在结束四川与重庆的深度文化科技之旅后,给出了他们的答案:一场沉浸式的中国体验,不仅能开阔视野,更能深度点燃学习中文的内在动力,生动印证了“中文+”国际中文教育推广战略的强大市场潜力与时代适应性。
“中文+”场景:在科技与文化的震撼中孕育学习新动力
此次由维多利亚州高校中文教师协会选拔澳大利亚墨尔本琴鸟教育中文学习测试中心组织的来自墨尔本大学、蒙纳士大学、迪肯大学、乐卓博大学的六名大学生的川渝研学的核心,并非要求学生们用尚不熟练的中文去理解复杂的专业课题,而是为他们创造一个全方位的“中文+”体验场,让他们在震撼、好奇与愉悦中,自发地产生“我希望懂更多中文”的强烈愿望。

参观西南交通大学轨道交通运载系统实验室
在西南交通大学,面对高速运行的磁悬浮实验装置,学生们在惊叹于中国科技成就的同时,也第一次意识到,要真正理解这项技术背后的故事,需要掌握更多科技领域的中文词汇。同样,在四川大学与经济学者的交流中,虽然讨论通过翻译进行,但中国经济的活力与规模让他们深刻感受到,掌握中文将是未来把握亚洲市场机遇的关键钥匙。
文化深度体验:从“旁观”到“渴望融入”的转变
文化的魅力是激发语言学习兴趣的最佳催化剂。在三星堆博物馆,那些超越语言的神秘青铜器,激起了学生们探究中华文明源头的巨大好奇心。“这些文物太不可思议了,我很想了解它们背后的故事,”一位学生坦言,这种好奇心是他回去后加倍学习中文的直接动力。

参观四川美术学院,体验中国传统书法
而在四川美术学院的书法体验课上,当学生们亲手提起毛笔,在宣纸上写下第一个歪歪扭扭的汉字时,汉字在他们心中从抽象的符号,变成了一门充满美感和哲学的艺术。“我想学会写更多汉字,读懂更多中国的诗歌和文章,”这种因亲身体验而产生的文化认同与亲近感,是任何教科书都无法赋予的学习内驱力。
“中文+”战略正当时:为全球学子提供超越语言的价值
此次研学之旅的成功证明,当代国际青年学习中文的目的早已超越语言本身,他们渴望通过中文这把钥匙,打开理解中国科技、文化、经济与社会的大门。“中文+”推广战略——即将中文学习与职业技能、文化体验、专业领域相结合——精准地契合了这一趋势。

蒙纳士大学学生奥兰多在重庆人民大礼堂前拍摄纪念照片
研学团领队老师观察到一个显著变化:“行程开始时,学生们大多只是在必要时使用简单的中文问候。而到了后期,他们会主动用新学的词汇去描述火锅的味道,询问景点的历史,甚至尝试用手机词典查阅资料。这种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正是‘中文+’体验式学习最成功的体现。”
业内专家指出,中国作为研学目的地的核心竞争力,正在于能提供这种“语言浸润+领域体验”的复合价值。当澳大利亚青年在磁悬浮实验室里感受到科技前沿,在火锅沸腾的烟火气中体会到生活热情,他们与中文的情感联结便已悄然深化。这种基于真实体验和积极情感建立的学习动力,更为持久和强大,也标志着中国在国际教育舞台上,正成功塑造出一个充满魅力的留学中国目的地品牌,吸引着全球青年为探索一个更立体的中国而走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