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嵊州打造小吃共富产业园,推动小笼包全产业链建设)
01嵊州小笼包现代化生产流水线投产,180名工人日产量达30万个,10秒完成一个包装,展现高效工业化生产模式。
02嵊州小吃共富产业园引入自动化设备,保留传统18褶手工制作工艺,提升工人月收入至七八千元,促进乡村妇女就业。
03嵊州小吃产业实施“三年行动方案”,目标实现市内外年产值双百亿,通过产业链联动推动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04嵊州小吃建立标准化体系,发布6项团体标准,覆盖食材、工艺及门店服务,提升品质与市场认可度,助力品牌升级。
05嵊州小吃全国统标工程推进,6254家门店改造后营业额提升20%以上,成功实现小笼包出口海外零突破,拓展国际市场。
以上内容由传播大模型和DeepSeek生成,仅供参考
嵊州小笼包工厂车间内,工人正在用自动化设备进行产品包装。 嵊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白白胖胖的嵊州发面小笼包,用现代化的流水线,生产一个需要多久?答案是,10秒。13日,记者跟随全国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现场会集中采访团来到嵊州市小吃共富产业园,只见长长的玻璃廊道串起一个个崭新的生产车间,一盘盘大小匀称、形状饱满的小笼包在这里诞生。
“这是我们为产业园新厂区全新定制的嵊州小笼包现代化生产流水线,投产一个多月来,180个工人每天能做出30万个小笼包。”浙江包行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楼红文介绍。老面发酵和18褶传统手工制作是嵊州小笼包独有的美味精髓。记者沿着廊道参观每一道工序的车间,只见前者实现了精准的机器替代,而后者则被保留,一名普通的熟练工每个月能“包出”七八千元的工资收入。交流中记者发现,工人有八成是周边乡村的妇女,利用家务间隙或农闲时节来包小笼包,挺满意这份工作。
“我们正全力为嵊州小吃产业的第一个三年行动方案做最后冲刺,今年底,要实现年产值市内外‘双百亿’的目标。” 嵊州市特色产业发展服务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当地正以“千万工程”为抓手,聚焦“富民”这一核心目标,用小吃产业撬动农村原辅料种养、生产加工等联动发展,强城、兴村、融合。记者了解到,以小笼包为首的嵊州小吃已有3万余家门店,遍布全国,多为“夫妻店”,助富主体单一,产业链条较短。如今打造嵊州市小吃共富产业园,正是为了引导和鼓励相关主体在保持嵊州小吃口味不变的基础上实现工业化生产。
联动全产业链体系,做大“富民”蛋糕,嵊州正从上游原辅料基地建设、中游加工龙头培育、下游“接二连三”融合三个环节协同发力。在此过程中,“品牌化”与“标准化”成为驱动产业升级的两把金钥匙。
“我们正致力于构建从田间到餐桌的完整产业链。”嵊州市小吃行业协会会长李康义介绍,在上游,当地通过建设标准化食材基地,鼓励并带动农户参与原辅料种养;在中游,大力培育拥有自主品牌的龙头加工企业,推动中小企业提质增效。与此同时,一套严密的标准化体系正在形成——当地已围绕食材、制作工艺、速冻产品及门店服务等关键环节,制订并发布了6项嵊州小吃团体标准。
嵊州小吃品牌建设的步伐同样有力。“大嵊归来”嵊州小吃全国统标工程正有序推进,为遍布全国的门店换上统一、时尚的“新装”。嵊州小吃频繁亮相各大场景,品牌形象日益深入人心。截至目前,已完成统标改造的6254家门店,营业额平均提升了20%以上。
标准的提升为嵊州小吃赢得更广阔的市场和更高的品质认可度。据悉,截至目前,嵊州已有33家小吃企业获得54本HACCP、ISO22000等国际通用的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近两年,当地企业还成功创下嵊州小笼包直接出口海外“零的突破”。嵊州小吃富民产业的根基正越扎越深,其影响力也从本土蔓延至远方,生动诠释“小吃大产业”的共富能量。
责任编辑:金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