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之江观察丨回首“浙”五年系列谈⑤文润之江,风景万千)
举目四望,身边文化新地标越来越多,文化设施、产品和服务点缀在城乡各个空间,文化软实力不断提升,发挥影响力,为高质量发展带来了“硬支撑”。
前几日,外出途中翻看一份《参考消息》,上面登载了一则巴基斯坦媒体发表的对中国文化建设成就的研究文章,作者曾应邀访问浙江,有感于在这里见识到的文化与科技的“美妙融合”,他认为“中国浙江正是文化赋能经济发展的典范。浙江在中国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深度融合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某种程度上,此言不虚。回首过去五年,浙江文化建设方面作出的努力有目共睹,收获的成绩同样可圈可点。五年来,浙江一以贯之深入实施文化建设“八项工程”,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以“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民生”作为改革创新举措,加快建设高水平文化强省,让文化越来越成为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强劲动力和靓丽的一笔。
举目四望,身边文化新地标越来越多,文化设施、产品和服务点缀在城乡各个空间。杭州国家版本馆、之江文化中心等一批文化地标矗立城市天际线;各式各样的“文化会客厅”抬脚可进,基本做到“市有五馆一院一厅、县有四馆一院、区有三馆、乡镇街道有综合文化站”;家门口高水平的文化演出和完善的文化场馆也多起来了,村头能看戏,街角有书读……围绕人这个出发点和归宿点,文化新空间的定义在这里不断得到拓展。
还有音乐、戏剧、曲艺、美术、非遗、文旅项目,从城市社区到乡镇田野,从零星试点到全域覆盖,渐成星火燎原之势,满足着人们个性化、多层次的文化需求。就拿眼下火热进行的“浙BA”来说,这个热梗频出的赛事,以篮球为媒“一票链百业”,让竞技的激情与文化的韵味共舞,让消费的活力与科技的创新交融,成为球迷的“盛宴”、百姓的“嘉年华”、城市的“欢乐节”,生动诠释了文化为民、文化乐民的实践理念。
向内求索,文化力量沁入人心,发挥影响力。“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以“数字化”的方式让沉睡的丹青,科技为舟、文化为楫,完成中华美学的当代复现;电视剧《藏海传》、电影《里斯本丸沉没》、越剧《新龙门客栈》等文艺创作精品迭出,叫好又叫座;2024年“飞天奖”“兰亭奖”“中国美术奖”和民间文艺“山花奖”等获奖数量均位居全国第一,创历史最佳成绩;“礼让斑马线3.0版本”为代表的礼让品牌,展现了浙江人的精气神;党的创新理论在之江大地落地生根、结出硕果……这份列举不完的清单里,藏着浙江文化事业大版图的无数细密“针脚”,织就了“文润之江”的丰富纹路,为高质量发展带来了“硬支撑”。
以文会友,以文交心,优秀的文化总能打动人心,也能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凭实力“吸粉”。
过去五年,浙江可谓“爆款”频出,为文化出海“上大分”。文化“新三样”已成中华文化出海的“新舰队”。《藏海传》在全球190个国家和地区播出;天蚕土豆、南派三叔等作家的作品,让“老外”熬夜追更;《黑神话:悟空》斩获TGA两项大奖,实现中国游戏史上“零的突破”。这些作品为世界献上了一个个惊喜的“文化盲盒”。五年来,“浙”里还办了很多重要的国际赛事、国际盛会,打造对话世界的文化窗口,让更多人在“浙”里读懂中华文明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从杭州亚运会惊艳全球,到乌镇峰会的数字文明对话,再到良渚论坛唤醒五千年文明记忆,不同文明的旋律在此相互交织,奏响“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和谐乐章。
展望“十五五”,浙江有基础、有条件,也有责任,在厚植思想引领力、培塑文化竞争力、释放文旅消费力、提升文化服务力、彰显精品影响力和增强国际传播力上打造更多标志性成果。相信这一过程中,会有更多文化成果惠及你我,更多可感可亲、“可盐可甜”的“浙里故事”叩响时代的心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