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地评线】徽评:安徽这个“群”,“牛”在哪?)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2025年度(第4批)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名单,认定100个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安徽省有芜湖市鸠江区智能机器人零部件产业集群等7个集群入选。新增数量与浙江、山东、湖南、河北等4省并列全国第一。
消息传来,网友纷纷点赞:安徽这个“群”,好牛!
定位在县域的中小企业产业集群是促进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和载体,是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全国看,大部分省(区、市)都制定了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相关政策,因地制宜推动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从安徽看,全省各地聚焦主导产业、突出优势特色、汇聚资源要素、提效协作网络、完善治理服务,通过多个维度发力打好“特色牌”,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蓬勃活力。
举两个小例子。潜山市源潭镇,这里的环卫刷、工业刷、民用刷分别占国内市场份额90%、70%、30%,远销全球70多个国家,带动全镇近一半人口就业,一把小刷子,“刷”出个百亿镇。太湖是个人口只有50多万的小县,功能膜新材料产业做得风生水起,小目标是实现“百亿企业、千亿产业”,未来还要打造“中国膜都”。
这两个地方,一个是县级市,一个地处偏远,但它们都靠着县域特色产业集群,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在安徽,这样的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已有72个,实现县域全覆盖,已成为全省县域经济增长的主引擎。数据显示,2024年以来,全省的县域特色产业集群营收突破1万亿元,规上企业突破4000家。
安徽这个“群”,“牛”在哪?
技术创新是集群发展的关键和企业制胜的法宝。近年来,安徽持续迭代创新工作手法、步法、打法,加速从“集聚”向“集群”迈进:“一群一策”产业诊断、集群编制“双招双引”作战图、“揭榜挂帅”“联合攻关”集群“智改数转”……一系列“组合拳”拳拳过硬,效果也是“硬核的”。全省59个县(市)实现集群省级研发平台全覆盖,34个集群集聚度超30%,28个集群单品全国细分领域市场占有率超20%。定远的“盐”、黟县的“山”、潜山的“刷”、太和的“药”、砀山的“梨”等一批响当当的皖美品牌享誉全国,江淮大地上这场精彩的产业“特色秀”,背后是一场关于创新、龙头与协同的深刻变革。
县域经济往往困于“散小弱”。尤其是与沪苏浙等先发地区相比,全省县域集群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一些集群中小企业在转型升级、科技赋能、人才培育、企业融资等方面仍需助力。安徽破题思路是:“抱团作战”与转型升级,尤其是进一步强化政策供给。为此,省发展改革委等四部门联手,从科技、人才,到财政、金融、品牌塑造等,对标沪苏浙的先进经验,给出了12条针对性强、实打实的具体举措,给予“全生命周期+全链条”式的政策支持。这种以点带面的发展模式,让全省特色产业集群实现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的质的飞跃。
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画卷中,产业集群化已成为区域经济竞争的重要赛道。安徽多地正以集群化为路径,推动新兴产业从“零散布局”走向“生态融合”,从“单点突破”迈向“系统推进”。同时,支持具备条件的集群推动“产业带+跨境电商”发展、开设中欧“定制班列”,提升对外开放能力。2024年,全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进出口总额达54.4亿美元。今年前三季度,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和光伏产品等“新三样”出口额同比增长71.9%。可以说,这些“小集群”已经撬动起“大产业”,成为安徽制造品牌“出圈”和实力“出海”的关键力量。
产业兴,则经济兴;集群壮,则经济强。池州的“芯”火燎原,合肥的“低空起飞”,安庆的“特色产业”,南陵的“物流革命”……在安徽这片热土上,每一座城市都在书写属于自己的集群故事。“力争到2027年,全省县域制造业特色产业集群综合实力和区域竞争力显著增强”“力争到2030年,培育百亿级以上县域制造业特色产业集群100个左右”。未来,随着更多产业链的集聚、创新链的融合、人才链的贯通,全省产业集群必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作者 尹贵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