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争分夺秒抓秋种工作:安徽高质量推进抗湿播种)
2025-11-13 16:01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编辑:葛羚羚 作者:杨丹丹 胡嘉珈
走进安徽省阜南县的田间地头,播种机轰鸣着在田垄间来回穿梭,一粒粒麦种随着机械的行进被均匀撒进土壤。眼下正值秋种关键时期,村民们紧紧抓住连日来的晴好天气,全力推进小麦播种。“今年秋收阶段,持续阴雨天气给秋种工作带来不小挑战。”方集镇镇长李相尧告诉记者,为引导群众科学播种,镇里组织镇村干部、农技人员分片包联,走进田间地头和农户家中,宣讲“晚播小麦高产栽培技术”,通过宣传栏、微信群、现场讲解等方式,宣传强农惠农政策、粮食生产安全知识、耕地保护法规及病虫害防治技术,引导群众紧扣农时“抢播期、保苗量、提苗质”,力争在不利天气下实现“晚中求早、晚中求好”。
在宿州萧县,当地农业农村部门发动群众有序播种,按照“先种高地、后种低洼地,先种半冬性品种、后种春性品种”的原则,避开田间积水时段,提高播种质量。当地还重点支持种粮大户示范推广小麦高产栽培模式,通过“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带动小农户提升种植水平,确保秋种进度与质量双提升。“今年秋种比往年推迟了10天,在11月20日之前能够完成秋种。因为地温晚播,每亩地的小麦用种量要比正常年份增加3斤。后期田管也要调整跟上,通过促增长、提产量。”种粮大户侯孝信介绍说,自家流转的1万3千多亩土地,已经根据时间、地块的差异详细地排出了播种计划、24小时不停机地有序推进。
黄淮海平原的皖北大地上,翻地、拌种、播种正有序推进。“由于今年土壤墒情充足,抗湿晚播应对有力,已经出苗的地块苗齐、苗匀,形成冬前壮苗仍然有基础、有条件,不会造成大范围不利影响。”安徽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今年面对连阴雨造成小麦晚播的不利形势,锚定面积目标不动摇,推进单产提升不放松,坚持“晚中求早、晚中求好、宁晚勿缺”,高质量推进抗湿播种,全力打赢秋冬种攻坚战。
“用好农业农村部前期下拨的5990万元救灾资金,支持抗湿播种。做好农资调剂,加强市场监管,确保供应充足、货真价实。指导农户科学疏通‘三沟’,及时清理秸秆,加快耕层散墒,最大限度抢回农时。组织开展‘南机北援’行动,全省投入播种机械47.6万台(套),有力保障集中播种期的作业需求,避免出现‘地等机’。下派16个省级督导工作组,帮助解决实际困难、问题,秋种不结束、工作组不撤回。”安徽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强化指导落实技术。在农业农村部提出的“一条主线、三个服从”的抗湿播种和“四补一促”晚播应变技术路线的基础上,制定发布“两优两增一促”(优选良种、良机,增加播量、肥料,促晚赶早)关键技术,分级举办多种形式的线上、线下培训观摩。组织农技人员、科技特派员开展技术指导,其中1700余名省市县乡四级业务骨干,直接服务5214名种粮大户,抓大户、带小户。全面落实药剂拌种包衣,杜绝“白籽下地”,密切监测病虫草害发生动态,早发现、早预警、早防治。
当前,安徽省抢抓晴好天气条件,加速推进播种进程,对个别湿度较大难以机械化播种田块,采取飞播、直播等应急措施,确保种足种满。培育壮苗保越冬。组织做好查苗补苗、浅锄增温、适时镇压等关键措施,针对晚播弱苗田块,视情追施苗肥,加快促进苗情转化升级。综合施策提单产。重点防范冬季寒潮等自然灾害,防止发生低温冻害。用好财政资金,支持建设一批周年“吨粮田”“吨半田”高产区,辐射带动大面积均衡增产。
作者:农民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丹丹 见习记者 胡嘉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