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地评线】徽评:“民间投资13条”激活民营经济“一池春水”)
为进一步激发民间投资活力、促进民间投资发展,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民间投资发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提出13项针对性政策举措。(11月11日新华网)
民间投资贡献了固定资产投资的半壁江山,它的活力,直接关系到经济大盘稳不稳、发展动能强不强。《若干措施》聚焦当前民间投资部分领域存在“不能投”“不敢投”“不愿投”等问题,打出一套政策“组合拳”。既是稳增长、调结构、保就业的关键一招,更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长远之策。
扩大准入,拓宽投资新空间。长期以来,部分基础设施和战略性领域对民间资本存在隐性壁垒,形成“看得见进不去”的“玻璃门”现象。在传统重点领域,《若干措施》对需报国家审批(核准)的具有一定收益的铁路、核电等重点领域项目,鼓励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并明确持股比例等要求,让民间资本在重资产领域有了明确的参与路径。在新兴领域,《若干措施》引导民间资本有序进入低空经济、商业航天等前沿赛道,支持民营企业牵头承担国家重大技术攻关,实现了从基础设施到创新领域的全面开放。同时,政策直指服务业准入限制和招投标不公等痛点,清理不合理经营门槛、取消针对性附加条件,加大政府采购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让民间资本在公平竞争中获得更多机会,让民营企业投资有方向、参与有底气。
打通堵点,畅通发展快车道。如果说扩大准入是“开门迎客”,打通堵点就是“铺路搭桥”。《若干措施》聚焦民间投资在要素获取、转型升级等方面的现实困难,精准施策破解发展障碍。在要素公平使用上,政策明确保障民营企业在电力并网、油气管网使用等方面的合法权益,从制度上解决了“最后一公里”的接入公平问题,让民营企业不再面临“准入易、经营难”的困境。在创新转型支撑上,政策鼓励民营企业建设重大中试平台,推动国企、高校向民企开放科研基础设施和市场化中试服务,破解了民营企业“不敢投、不会投”的技术瓶颈。针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难题,支持建设综合性数字赋能平台,通过专项行动助力民营中小企业加速数字化升级,为民间投资注入技术动能。这些举措直击产业链、创新链、要素链的堵点难点,让民间投资的循环更顺畅、发展更高效。
强化保障,筑牢信心压舱石。稳定的政策保障是民间投资敢投、愿投、长期投的关键。《若干措施》构建全方位保障体系,为民间投资保驾护航。在资金支持上,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的倾斜力度,让符合条件的民间投资项目获得更多政策性资金支持;在融资服务上,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制定民营企业年度服务目标,落实科技型企业上市融资“绿色通道”,支持民间投资项目发行基础设施REITs,多渠道破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若干措施》的落地见效,需要各地区、各部门加强统筹协调,把政策红利转化为发展实效;需要民营企业诚信守法经营,科学决策投资,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相信随着“民间投资13条”的深入实施,民间投资的潜力将充分释放,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持久、更强劲的动力,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征程中书写民营经济的崭新篇章。(作者 章平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