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地评线】徽评:京津雄半小时通勤圈跑出发展加速度)
交通一体化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率先突破的重点领域。十多年来,三地着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轨道上的京津冀”加速奔跑,为协同发展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澎湃动能。
连线到成网,交通新跨越。“十四五”期间,京津冀构建由高铁城际、普铁干线、市域(郊)铁路、高速公路、普通国省道关键线路组成的“一带三轴两廊”主骨架,为加快京津冀交通一体化提供了有力支撑。京唐、京滨北段和津兴3条城际铁路相继建成通车,天津4条高铁通北京、1条高铁通雄安、3条高铁联周边,“轨道上的京津冀”基本成型。京津冀国省级公路接口达49个;京津城际全天运能提升52%;新开定制快巴、跨省公交、旅游班线,有效服务京津间通勤。京津雄半小时通勤圈、主要城市1—1.5小时交通圈已变为现实。
京津雄半小时通勤圈的落地,得益于高铁网络的持续加密与能级跃升。作为区域交通的“黄金主轴”,京津双城通道已形成“公交化” 运输网络,城际铁路日均开行128对列车,最短发车间隔只有5分钟。去年,新增亦庄站之后,日均客流再增2500人次。京沪高铁京津段与津兴城际形成互补,从天津西站至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最快仅需41分钟,使北京南站的运输压力得到有效缓解。
产业拉更紧,发展相协同。交通短板的加长,加速区域资源优化配置。雄安新区借助京雄城际交通优势,吸引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项目,今年上半年新增企业注册量同比增长42%,其中80%来自京津。通勤圈加速产业链垂直整合,北京的金融机构借助高铁网络,将服务触角延伸至天津自贸区与雄安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得助于津秦高铁、京津城际延伸线的通勤便利,成为吸引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的“高铁经济带”,有200多家北京科技企业设立研发中心,形成“北京孵化、天津转化”的协同发展模式。河北的新能源企业,借助京石高铁可与京津科研机构实现即时技术对接。通勤圈支撑“一小时研发圈”“半小时供应链”,使京津冀产业集群大展优势,去年区域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8.6%。
生活联“双城”,幸福再加码。通勤时间的缩短,重塑三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如今,在天津居住的市民,早上乘京津城际去北京市区上班,准时到岗已非难事,不仅可以有更多的时间陪家人,每月还省下不菲的房租。有数据显示,京津城际日均客流已稳定在25万人次以上,其中通勤族占比超三成。家在雄安新区的居民,借交通便利,收获更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去年,仅雄安新区就有1500多人通过京雄培训实现跨城就业。
通勤圈的民生价值,显而易见。“通武廊”三地联合招聘会已实现“岗位跨省送,人才就近选”,去年一场招聘会就吸引几千名高校毕业生参与,达成就业意向 2676 人。河北的“福嫂”们,搭乘劳务协作班车进京上下班,告别了扛着行李走天下。半小时路程,让 “工作在北京、居住在津雄”“培训在本地、就业在京津”不是梦。
协同发展,交通先行。京津冀打通“大动脉”,畅通“微循环”,让三地之间手越牵越紧。在方便“相互走动”的同时,让“命运与共”的机制纽带释放出更大能量。不断延伸的轨道,载着更加融合、更富活力的京津冀,正在加速飞奔。(作者 张全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