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卢浩源凭《Color of Virus》获奖:以装置艺术与声音重释“传播”的意义)
近日,全球设计与艺术领域瞩目的年度盛事——4Future awards年度大奖(2025)揭晓,旅美艺术家卢浩源的装置系列作品 《Color of Virus》 凭借深刻的社会洞察与鲜明的视觉语言,从众多国际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平面设计银奖“。
作为国际新锐设计大奖之一,4Future Awards 以“未来视角(Vision for the Future)”为核心评审理念,旨在表彰引领社会思考、推动视觉文化革新的创作者。自创立以来,奖项已逐渐成为全球设计界的重要风向标;评审团由来自伦敦、纽约、首尔与柏林的艺术机构与设计专家组成,其跨文化的专业背景,使获奖作品往往兼具形式创新与议题深度。今年的评选延续这一标准,《Color of Virus》之所以获得青睐,正是因为它在“形式—观念—伦理”的多重坐标上形成有效对话。
除了视觉层面的呈现外,《Color of Virus》也成为卢浩源多学科探索的重要组成部分,贯通声音、视觉设计与社会评论等多个维度。2025年,艺术家将这组获奖影像重新语境化,用作其非营利实验音乐作品《844 Mafia Anthem(Toxic Tag Flip)》的封面艺术,并于同年11月10日登陆 SoundCloud 发行。该项目将装置作品所延展出的核心概念——恐惧、传播与共情——与工业嘻哈及数字噪音的声音语汇相融合,使原本的视觉艺术转化为其叙事的听觉延伸。
![]()
《Color of Virus》的视觉部分创作于疫情期间,卢浩源的灵感源自当时的社会现实——边缘群体所遭受的污名化,以及社会中将“他者”等同于病毒的普遍隐喻。基于这一观察,艺术家以“病毒”作为视觉与心理的双重象征,探讨集体恐惧、社会排斥与信息传播之间的复杂关联。作品将微观层面的病毒形态转化为可供观者穿行的空间装置,通过塑料、红色颜料、金属丝与多层纸浆等材料的交织与叠加,营造出象征性的“扩散”状态,使观众在视觉与身体层面同时产生直接的生理与情感反应。
在音乐层面上,卢浩源将“扩散”与“感染”的理念同样融入声音设计之中,灵感来源于808 Mafia 的声音遗产以及 Three 6 Mafia 粗粝失真的美学风格。该曲融合了 EDM 与 Liquid Trap 的元素,以断裂的旋律片段唤起声音如病毒般迅速变异与进化的感受。深沉而失真的低音线与碎裂的打击节奏共同营造出一种有机的不稳定性,而空间混响的运用则将音色延展成近乎“生物律动”的脉搏。最终,这首作品如同《Color of Virus》装置所体现的那种“吸引与不适”的张力,将“感染”这一概念转化为一种鲜活的声音有机体——通过节奏与氛围传播,而非依靠物质。
其作品核心聚焦于“标签、控制与集体情绪”的社会心理机制。艺术家卢浩源通过材料间的张力强化了不稳定感与“污染”的视觉氛围,在不适与精确之间建立起微妙的美学平衡。主导的红色调象征热度、警觉与身体反应,与灰色和纸张自然色形成鲜明对比,既唤起感染的视觉联想,又传递出压迫与警示的象征意味。作品空间布局如同感染般蔓延,观众在其中穿行的过程,模拟了人与受感染环境之间的身体关系,也隐喻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被恐惧与偏见分隔的距离。
在将《Color of Virus》改编为 EP 封面时,卢浩源保留了标志性的红色调与网络状构图,将视觉层面的“扩散感”与音乐作品的层次化听觉结构相互呼应。这种融合使整个项目成为一次跨媒介的对话——影像象征病毒的“躯体”,而声音则体现其“传播”的过程。二者共同指向对当代数字与社会系统中情绪、污名与信息如何流动的深层反思。
在结构上,《Color of Virus》突破了平面设计的界限,将二维视觉语言转化为三维沉浸体验。电线如同神经或基础设施网络般延展,连接了生物与社会的象征系统,构筑出一种跨越生理与心理层面的视觉隐喻。卢浩源以装置语言回应社会叙事,通过“病毒”这一符号批判了将群体非人化的文化倾向,引导观众在沉浸式环境中重新思考“传播”的意义。
这次在 SoundCloud 上的发布,将作品的沉浸式体验从空间装置延伸至时间维度。通过将视觉隐喻转化为节奏与氛围,卢浩源继续探讨数字文化如何放大或扭曲人类情感,从而在当代艺术、设计与实验音乐之间构筑出一个连贯而统一的叙事体系。
![]()
艺术评论界普遍认为,卢浩源该系列作品以“病毒”意象切入社会符号学语境,在个体感知与集体意识之间搭建出一座“非接触的桥”。它所呈现的不是恐惧的再现,而是人类对恐惧本身的再认识。在全球化的语境下,这种艺术语言具备普遍的共鸣力——无论文化背景如何,人们都能从中感受到被误解与被排斥的情绪。
此次荣获4Future Awards 银奖,不仅是对艺术家卢浩源个人创作力的国际肯定,更标志着中国新生代艺术家在全球艺术语境中的独立声音正在被世界听见。卢浩源以其敏锐的社会观察力与材料实验精神,成功将疫情时代的情绪、伦理与哲学转化为可感的视觉叙事,创造出一场关于“恐惧、标签与共情”的跨文化对话,也让艺术回归到对人性与社会的深度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