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理响中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层思政工作的价值意蕴)
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优良传统、鲜明特色和政治优势,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治党治国的重要方式、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蕴含着丰厚的文化底蕴,深刻影响着中华儿女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与行为习惯,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软实力。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层思政工作,既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也是提升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必然选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层思政工作,不是简单的“文化叠加”,而是通过文化基因的唤醒、价值理念的融合、实践载体的创新,实现思想引领与文化传承的双向赋能,让基层思政工作更接“地气”、更有“底气”、更聚“人气”,为基层治理提供深厚而持久的精神支撑。
筑牢思想根基,巩固主流价值观话语权。主流价值观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历史传统、民族精神、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等,不仅是意识形态功能的体现,更是国家文化领导权的核心,关系到一个国家能否在内部形成稳定的社会秩序,在外部展现独特的文化魅力和影响力。作为社会成员普遍认同的价值引领体系,当代中国的主流价值观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深厚的历史文化根基,同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核心构成主体。牢牢掌握主流价值观话语权,不仅有助于在全社会范围内构建共同价值愿景,还能有效抵御外来不良思潮侵袭,进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巩固主流价值观话语权的重要资源库,其蕴含的“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民为邦本”的治国理念、“革故鼎新”的改革精神、“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厚德载物”的包容胸襟、“讲信修睦”的交往之道、“亲仁善邻”的外交理念等价值观念,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高度契合。基层思政工作以文化浸润的方式,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理念进行创造性融合,如用“大同社会”阐释共产主义理想的中国文化渊源,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解读个人与社会、国家的辩证关系,有助于促进主流价值观从“理论形态”向“生活形态”的转化,更好凝聚社会共识,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增强主流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引领力。
创新育人路径,增强思政教育实践成效。基层思政教育始终面临供给与需求的结构性矛盾,传统教育路径中单向灌输、理论说教的模式,与基层群众日益多元的认知习惯、情感偏好及实践需求形成明显脱节,导致思政教育难以触及思想、引发共鸣,陷入形式化困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层思政工作,本质上是对教育路径的“供给侧改革”,通过挖掘传统文化中具象化的载体,将抽象的思政内容转化为群众可感知、能参与、愿接受的文化形式,构建与基层群众需求更适配的教育通道,打破“理论悬浮”的壁垒,提升思政教育的穿透力与实效性。
基层思政工作创新教育路径,通过引入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文献、民俗仪式、历史典故、文化符号等多重形态载体,为群众创设沉浸式文化情境,如利用乡村祠堂、书院等文化空间开展“乡贤精神宣讲”,将“乡村振兴”与“重农固本”“耕读传家”的传统智慧相贯通,破除情感隔阂,使抽象的理论落地为可触摸的生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认知的载体,更是实践的哲学,其强调“知行合一”“经世致用”“躬行实践”的思想内核,为基层思政教育提供了从认知认同到行为转化的闭环路径。如运用“天人合一”“取之有度”的生态智慧开展环保教育,组织群众参与绿水青山实践活动,让生态文明理念从口号转化为垃圾分类、植树护林等具体行为,有效解决思政教育中“知易行难”“知行脱节”难题。
凝聚社会合力,提升基层治理综合效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资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哲学思想、宝贵精神品格、崇高价值追求、深刻教化理念等,为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益的价值指引与方法论启示。基层思政工作是党在基层联系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的重要抓手,是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关键环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的集体记忆与价值共识,具有超越地域、身份、职业差异的广泛认同基础,以接地气的文化形态、通人心的价值理念、可操作的治理智慧,成为凝聚社会合力的“文化黏合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治理智慧,在新时代基层治理实践中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为破解基层治理难题提供了本土化解决方案。传统文化中讲仁爱、崇正义、尚和合等核心价值观,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坚实的道德基础和价值导向。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省安庆桐城市六尺巷考察时强调:“要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协同发力,打牢社会治理的文化根基。”[2]以中国邻里和谐礼让典范的“六尺巷”典故为源头,创新发展的“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把中华民族谦和礼让、以和为贵的传统美德与现代法治理念有机结合,提炼出“听、辨、劝、借、让、和”六步调解机制,利用柔性方式化解矛盾,不仅提升了基层治理的精细化、人性化水平,还实现了中华“和文化”的当代表达与有效传承,为新时代基层善治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样本。
【基金项目:本文为2025年度辽宁省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委托课题(lnzy25044)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陶晓旭,中共铁岭市委党校历史文化教研部副教授。】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牢记历史经验历史教训历史警示 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人民日报》2014年10月14日。
[2]《习近平在安徽考察时强调 发挥多重国家发展战略叠加优势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安徽篇章》,《人民日报》2024年10月19日。
责任编辑:郭婷婷

本文来源:作者陶晓旭
责任编辑:
王晓易_NE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