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国网评】驳斥“新殖民主义”谬论: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合作的真实图景)
中国网特约评论员 姜志达
近年来,部分西方媒体给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经贸合作贴上所谓“剥削”与“新殖民主义”的标签。这一叙事不仅与客观事实存在显著偏差,也刻意忽视了一个根本性转变: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代表的合作框架,正在重塑南南合作的范式,推动中国与众多发展中国家——包括大量最不发达国家,在平等、互惠与可持续的轨道上构建发展伙伴关系。
合作价值的评判,关键在于是否切实创造了就业、改善了民生、提升了发展能力,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关系在这些维度上取得了实质性成效。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自2013年提出以来,始终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以“五通”(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建设为核心,致力于打造新型发展伙伴关系。其中,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关键抓手,产生的“发展红利”已得到多方验证。
世界银行2023年发布的专题评估报告指出,共建“一带一路”交通基础设施项目通过降低贸易成本,使参与国的居民收入水平平均提升了3%—5%。具体案例更具说服力:中老铁路开通三年来,已累计运送旅客超4300万人次、货物4830万吨,已成为支撑老挝经济发展的主动脉。据老方研究机构预测,该铁路有望长期拉动其国民收入增长高达21%。在非洲,蒙内铁路为肯尼亚直接和间接创造了超过7万个就业岗位,对其GDP增长贡献率稳定在1.5%左右。世界银行预测,到2030年,全面的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将使全球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这一成果的取得,不仅缘于硬件投入,更得益于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在项目管理、技术转移和治理能力等方面的深度协同。
数字技术的引入,为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摆脱信息不对称、渠道受限和物流成本高昂等传统困境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中国的数字基建与经验正在提升区域贸易效率。在中越边境,友谊关智慧口岸通过应用区块链存证和智能检查设备,将整体通关效率提升了60%。中国电商与物流平台的“出海”,同样激活了当地贸易生态。截至2024年,中国已与33个国家建立了“丝路电商”合作机制,使跨境电商成为发展中国家直连全球市场、绕过传统贸易壁垒的重要通道。
在全球发展治理层面,中国通过全球发展倡议进一步系统化其合作实践。为落实该倡议,中国设立了“全球发展和南南合作基金”,并重点投向减贫、粮食安全、公共卫生等关键领域。该基金已与联合国系统下的世界粮食计划署(WFP)、世界卫生组织(WHO)等20多个国际机构建立伙伴关系,在60多个国家落地了170多个具体项目,累计惠及人口超过3000万。这些举措展现了中国在全球发展合作中注重实效、回应迫切需求的实践路径。
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本质上是平等、自主的南南合作。从非洲创业者在中非合作论坛上捕捉商机,到巴基斯坦工人通过中巴经济走廊项目获得专业技能,再到老挝农民借助中老铁路将农产品销往区域市场——这些微观层面的积极变化,共同构成了南南合作的真实图景。
西方媒体的所谓“债务陷阱”等说法纯属子虚乌有。国际权威研究机构如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中非研究倡议(CARI)的数据分析显示,并没有确凿证据支持这一说法——事实上,非洲债务的主要来源仍是西方私人金融机构和多边机构。
此类标签化叙事往往服务于地缘政治目的,不仅无助于合作各方的实际利益,还会侵蚀全球互信,阻碍减贫与发展进程。国际社会应以合作是否切实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衡量标尺,摒弃意识形态偏见,将国际合作引向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方向。(作者系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亚太研究所研究员)
编审:高霈宁 蒋新宇 张艳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