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海外每10块中国姜,8块来自这里:安丘大姜的全球“生意经”)
田间地头连接首都商超,国际标准对接国内需求,潍坊安丘大姜在深耕海外市场的同时,正以“生态农业”的全新定位香飘四海。
时值初冬,潍坊安丘市广袤姜田的大规模集中采挖将至尾声。在安丘市凌河街道皂角树村,姜农刘秋野、郭玉英夫妇以亩产24440.58斤的成绩摘得2025年“姜王大赛”桂冠,为一季辛劳画上圆满句点,也为“土中黄金”的市场流转拉开序幕。
三项“全国之最”,托起一块金字招牌
作为“全国农业开放发展第一县”,安丘是全国大姜种植的核心区。目前,全市大姜种植面积稳定在20万亩左右,年产量约100万吨。更引人注目的是,安丘大姜年出口量占全国总出口量的约80%。也就是说,在海外市场上,每10块来自中国的姜,就有8块产自安丘。
以县级建制为单位,安丘创下了全国生姜最大生产基地、流转基地和出口基地的三项“全国之最”,共同铸就了“安丘大姜”这块熠熠生辉的金字招牌。
安丘大姜拥有500多年的种植历史。其卓越品质,源于北纬36°黄金农业带的天然禀赋——年均超2400小时的充沛日照、48条河流的滋养、富含硒元素的土壤与火山岩土,共同孕育出姜块肥大、色泽鲜亮、结构紧密、丝少肉细的优质大姜。其干物质、姜辣素等核心营养成分含量显著高于普通生姜,构成了独特风味与药用价值的坚实基础。
如今,打开安丘的“大姜出口地图”,其产品已覆盖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日本、韩国、美国、欧盟等对农产品标准最为严苛的高端市场,均是它的忠实客户。
一个标准贯通,链接两个市场
“国内国际市场哪个标准高,我们就用哪个。”安丘市委书记乔日升表示,“‘同线同质同标’不是一句口号,代表包括安丘大姜在内的安丘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实践。我们以日韩、欧盟等全球市场通行的标准生产供应国内市场,让老百姓不出国门,就能吃到与国际高端市场同等品质的生态农产品。”
这一理念已深深融入安丘农业发展脉络。安丘大姜的出口史,堪称潍坊保鲜蔬菜开拓国际市场的先行史。1993年,潍坊出口的首个保鲜蔬菜集装箱正是安丘大姜,这一开创性事件,为安丘乃至潍坊的农产品叩开了国际市场的大门。
如今,平均每8分钟就有一个满载优质农产品的标准货柜从安丘启程,发往全球。而年出口量占全国总量80%以上的安丘大姜,也赢得了诸多顶级认证:1995年,安丘获评“中国姜蒜之乡”;2006年,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2019年,获欧盟地理标志保护;2020年,入选《中欧地理标志协定》首批清单,并首次出口新西兰,填补中国生姜在大洋洲的市场空白。
为守护这份品质,安丘市打造了全国首创的“双码一标”认证体系,为每一份农产品赋予独一无二的“数字身份证”。消费者扫描包装上的二维码,产品的完整信息、检测记录、信用等级等数据一目了然。这套体系已成为安丘农产品打开国际高端市场的“金钥匙”,助力安丘大姜在国际市场上畅通无阻。
科技赋能、链条升级,激发产业新动能
安丘大姜不仅体量大,而且品质优,这背后是科技创新与全产业链布局的双轮驱动。
在安丘市凌河街道汶水红芽姜种植基地,技术创新正在改写传统大姜“一季收、全年卖”的节奏。通过地暖补热、物联网智能环控等技术,这里实现了红芽姜的反季节种植。被聘为技术指导的种姜大户吴忠波,是这项技术的共同发明者也是直接受益者。“我今年准备用基质种‘生态大姜’,品质更上一层楼,预计价格还能高出两三倍。”吴忠波介绍,目前一个红芽姜大棚的收益就能超过20万元,
这一被姜农们誉为“黄金模式”的种植革命,依托“公司+合作社+农户”的高效协同机制,已辐射带动周边5000多户农户共同增收。
吴忠波的实践,正是安丘大姜产业在技术创新浪潮中奔涌向前的一朵浪花。
在斧创生态大姜产业园的研发中心,科研人员正对筛选出的大姜变异品种进行鉴定。这里创新性地将生物质炭作为土壤改良剂,实践表明,使用后可使困扰姜农多年的土传病害减少90%以上,成功破解了大姜忌重茬连作的行业难题。
与此同时,种业创新作为产业源头活水,正为安丘大姜注入强劲竞争力。2024年,安丘成功选育并通过审定的“安丘大姜1号”和“安丘红芽姜1号”两个专用型高产新品种,实现了当地生姜种质资源从“引进来”到“自主创”的重要突破。
坚实的产业根基,离不开高附加值、高效率的全链条布局。安丘不仅是年交易量超百万吨的全国生姜库存与交易中心,更致力于成为全国生姜产业的“智慧大脑”。
2025年10月18日,由安丘市主导建设的“中国生姜价格指数”正式发布。该指数系统整合了全国16个生姜主产区及重点批发市场的交易数据、供需动态与国际行情,构建起一套科学、权威、透明的价格监测与发布体系,进一步巩固了安丘作为“全国生姜价格风向标”的行业地位。山东集优产业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金秀介绍:“指数的发布将有效破解生姜交易中价格不透明、预测不准确等核心问题,既稳定姜农收益,也保障经销商经营预期,为全国生姜产业链提供及时、可靠的决策依据,有力推动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随着田间采收告一段落,本地交易市场迎来新一轮活跃高峰。在盛大、黑埠子等江北重要生姜批发市场内,交易重心已从新姜平稳过渡至库存姜的销售与流通。现场分拣、包装、装车等工序日夜不停,展现出产业强大的供应链调节与市场缓冲能力。
这一平稳过渡与持续影响力的背后,离不开一个规模庞大、体系完整的产业集群。
安丘现有食品加工企业400家,其中具有出口实绩的企业180多家,以大姜为原料的加工出口企业达90余家,年出口量超过20万吨。区内拥有两家江北地区规模最大的生姜批发市场——盛大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和黑埠子大姜批发交易市场,年交易量达41万余吨。来自莱芜、日照、青岛、济宁以及广东、广西、福建等地的生姜出口贸易公司,常年在此设立办事处开展采购业务。
依托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安丘持续实施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项目,累计发展冷库容量超过100万吨,显著提升了生姜等农产品的仓储与保鲜能力。
在山东鑫硕食品有限公司的车间内,工人们正为一批即将发往日本高端超市的保鲜姜订单进行最后分拣。该公司仅“姜泥”一类产品,年出口量就高达1000余吨。此外,一批如康域食品的深加工企业不断拓展大姜的应用场景,开发出姜汁饮料、黑糖姜茶、即食姜糖、大姜啤酒等一系列高附加值产品,让安丘大姜以更时尚、更便捷的形式走进全球消费者的日常生活。
在稳固海外市场的同时,安丘大姜正以“生态农业”为新定位,积极开拓国内市场。2025年5月18日,“安丘农耕”高品质生态农产品推介会在北京成功举办,同期首家北京线下实体店“好食鲜”正式开业,让首都消费者首次近距离品尝到这份来自齐鲁大地的鲜活风味。
从三项“全国之最”的产业基石,到“同线同质同标”的严格准则;再到贯通全链的集群优势——安丘大姜,这片小小的姜块,正以其醇厚的“姜”味,在全球市场的持续飘香。
(大众新闻记者 都镇强 通讯员 郑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