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元代画家黄公望的代表作《富春山居图·剩山图》真迹在浙江省博物馆再次展出。11月11日首展当天,还未开馆,现场就已经大排长龙。全国各地游客纷至沓来,只为一睹真迹。一起来看看↓↓
![]()
《剩山图》真迹展出首日
全国各地游客直奔这里
11月11日早上9点不到,浙江省博物馆之江馆区就已经大排长龙。一开馆,全国各地的游客直奔四楼富春山居厅。不一会儿,排队的队伍拐了几个弯,一路绵延至四楼扶梯口。靠近真迹展区的游客不停地往里探头,期待更快看到《剩山图》真迹。
![]()
在杭州上学的刘同学是今天的第一批游客之一,他排在队伍靠前的位置,手中相机的镜头盖已经取下,一副随时准备拍摄的模样:“起了个大早,就是为了早点看到真迹,现在有点小激动。”
在《剩山图》前,所有游客都舍不得移动脚步,只想细细领略富春山水的生命力。《剩山图》虽为烬余本,但图中峰峦苍茫,一丘一壑,俨然富春在望。从全貌到局部,还有人掏出两部手机,大家都不愿意错过任何一个细节。
![]()
元代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剩山图》卷
来自杭州富阳的马先生看完真迹感慨道:“画作真的很震撼人心,跟我每天见到的富阳山水一样美。”
沿着指引往展区里面走,游客还可以通过数字影像了解《富春山居图》和作者黄公望。厅内整面墙的LED巨幕滚动播放着《富春山居图》,黄公望笔下的富春江仿佛流动起来。游客们漫步其间,仿佛人在画中,沉浸式感受着穿越数百年的艺术震撼。
![]()
现场还有不少外地游客。朱女士特地从北京来到杭州,只为画作。她说,自己非常喜欢书画,对《富春山居图》和黄公望的生平经历也有所了解,这次也是第一次到浙江省博物馆,想仔细看看真迹“真”在何处,了解画法的根本和源头。
为了观看《剩山图》真迹,在上海读书的李同学还专门请了一节课的假,提前一天住在博物馆附近。今天晚些时候,李同学还会陪自己在杭州的朋友再排一次队,再看一次真迹。
![]()
另一边,来自湖南的廖女士身着汉服,在展板前驻足许久:“我很喜欢画作里的水墨留白,这是不同于西方画作的,虽然不太懂中国画,但我也想多看一看。”
这场展览,为何难得?
《富春山居图·剩山图》珍贵何在
不少人赶来一睹真迹,或许是因为《富春山居图》盛名在外,是艺术史课本上绕不开的巅峰,或许是被其“一半在杭州,一半在台北”的传奇命运所吸引。
残卷有故事,先弄明白它到底好在哪里。
![]()
黄公望 图源:杭州文史
《富春山居图·剩山图》是元代画家黄公望晚年力作《富春山居图》的前段遗存,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
一画分两岸,半部山水史。这幅画作的珍贵,首先源于其不凡的创作背景与坎坷身世。
1347年初秋,年已79岁高龄的黄公望偕好友郑无用,归富阳山,期间还多次出门云游,待回到富春闲暇之时,常于南楼援笔写富春山水,寄乐于画,前后经三四年,于1350年在画上落款完成《富春山居图》。
此卷以水墨勾勒富春江两岸初秋景致,将 “山川浑厚,草木华滋” 的意境推向极致。展卷观览,人随景移,步步可观,也被称为“画中之《兰亭》”。其笔墨承袭董源、巨然,以长短披麻皴写山,浓墨提点山脚树根,平和中透着苍郁生机,峰峦苍茫、林屋相隐的景致尽显富春山水的生命力。
![]()
上图为《富春山居图》残卷 图源:国家人文历史
而1650年的一场大火,让这幅巨作一分为二:前段《剩山图》(含一山一水一丘一壑)辗转多位藏家,于1938年被吴湖帆购藏,1956年由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征购,后移交入藏浙江省博物馆。后段《无用师卷》(含主体山水)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两岸相隔,遥遥相望。
其流传过程跌宕起伏,历经数百年传承至今,本身就是一段传奇。
![]()
上卷:《剩山图》纵31.8cm 横51.4cm
![]()
下卷:《无用师卷》纵33cm 横636.9cm
图源:文旅中国
《剩山图》虽为烬余本,却依然完整保留了富春山水的神韵。真迹上墨色的浓淡干湿、笔触的疾徐顿挫,以及纸绢因年代久远形成的温润古意,都是现代技术无法精准复制的。
而它的脆弱性,更凸显其珍贵。古代书画的纸绢和颜料会随时间老化剥落,温度、湿度变化及紫外线等都会造成不可逆伤害。
据统计,这幅旷世名作来到浙江省博物馆后,出于文物保护因素考虑,展出次数屈指可数。多数时间需在库房中“养精蓄锐”,每一次真迹亮相,都是对它生命力的考验,也正因为这份“经不起折腾”,才让每一次相见都变得格外珍贵。
![]()
在《剩山图》真迹展出的同时,浙江省博物馆还推出了以《剩山图》为主题的年度观展纪念明信片。明信片右上角还标注着“2025浙博建馆日纪念”,莅临真迹展出现场的游客,都有机会免费领取。
![]()
展期
11月11日-12月7日
地点
浙江省博物馆之江馆区四楼富春山居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