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地评线】徽评:用法治为“十五五”规划蓝图护航)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协同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加强宪法法律实施和监督,完善维护国家法治统一制度机制。加强立法规划和立法审查,提高立法质量。
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立法是法治的前提和基础。“十四五”期间,法治中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历史性成就。从2021年至今,我国新制定法律36件,修改法律63件次,通过有关法律问题和重大问题的决定35件,作出法律解释1件;截至目前,我国现行有效法律306件,行政法规和监察法规600余件,地方性法规1.4万余件;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实现了与时俱进、完善发展。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作用得到更进一步充分发挥。“十四五”收官在即,有关方面正在起草新一轮法治中国建设规划,研究下一步法治建设的主要任务措施。
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新应用的快速发展,催生出一系列新模式、新业态。与此同时,一系列适应技术发展需求,助推培育新质生产力、保障社会公共利益等的新兴领域立法应运而生。2024年1月1日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施行以来,无人驾驶航空器监管措施更加高效、监管链条更加完备。今年5月起施行的民营经济促进法,专设“科技创新”一章,为民营经济组织参与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制度支撑和法治保障。今年10月15日起施行的修订后的反不正当竞争法,补强了网络不正当竞争监管制度短板,完善了数字经济领域公平竞争规则……这些法律法规与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盼“双向奔赴”,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注入强劲法治动能。
新兴领域立法,地方立法“先行先试”的优势同样得到充分发挥。在江苏,继关于促进车联网和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决定助力江苏抢占智能交通产业发展新赛道后,苏州、无锡正以区域协同立法的形式开展低空经济立法探索,护航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在浙江,杭州出台智能网联车辆测试与应用、数字贸易等法规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鼓励了效率;台州出台的共富工坊、乡村组团发展、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等法规,体现了公平。在安徽,全国首部促进创新型省份建设地方性法规的出台,在推动原始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区域创新、人才支撑、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联合发力,促进创新要素集聚、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和动力。改革越向纵深发展,中国式现代化越向前推进,法治保障越要有力有效。作为国家立法的“地方样本”“试验田”,不妨多多鼓励这样的先行先试,更好把社会主义法治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重要保障。
法者,治之端也。回首过往,一部部彰显“中国之治”的良法不断问世,在全面依法治国新征程上刻下了鲜明的时代印记。展望未来,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用法治为“十五五”规划蓝图护航,在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点亮更多璀璨的法治星光。(作者 北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