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深读丨瞧,平潭这片田地破“碱”重生)
《福建日报》2025年11月12日08版
核心提示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提高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效能。
在这座曾经风沙漫卷的海岛上,平潭以科学为犁,以实干为种,让贫瘠的土地变成沃野良田,为我国滨海盐碱地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的“平潭样本”。
一直以来,盐碱地因难以生长植物而被称为“地球之藓”。平潭的土地是典型的滨海盐碱地,存在着程度不一的盐碱化问题。在这里,时刻上演着淡水与咸水的拉锯战,部分地块含盐量一度高达14.7‰,导致农业生态环境脆弱。
近年来,平潭经历了一场令人惊叹的蜕变。实验区成立后,通过一系列技术手段,加快推进植树造林、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曾经“白花花”的盐碱地,已逐渐变得“金灿灿”“绿油油”。
向盐碱地要效益,究竟有多难?与它“打交道”有何讲究?平潭又做对了什么?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深入田间、农企进行采访,找寻答案。
从“盐碱白”到“生态绿”
绿色“屏障”不仅起到了防风固沙效果,还有效保护了周边村落的生态环境
秋日的平潭,天气渐渐转凉。驱车沿中山大道疾驰行至麒麟大道,一片郁郁葱葱的林海闯入视野——幸福洋吹沙地到了。
眼前,一排排木麻黄傲然挺立,向着远方无限延伸。实验区自然资源服务中心林业科副科长陈刚从手机里翻出两张资料照片,一张是白茫茫的“盐碱白”,另一张是绿油油的“生态绿”,视觉对比强烈。“这就是当年典型的滨海盐碱地,放眼望去一片荒芜,甚至被人称为‘造林禁区’。”陈刚感慨万千。
在平潭长江澳,郁郁葱葱的林海沿着海岸线延伸。 通讯员 林君斌 摄
从“盐碱白”变为“生态绿”,幸福洋的“幸福”来之不易。
总面积2.7万亩的幸福洋吹沙地,曾是滨海沙荒和浅海滩涂,20世纪80年代经围垦形成水产养殖区。
时间的指针回拨到2010年。为解决实验区建设用地问题,当地政府在幸福洋启动海上吹沙填海造地。作为一片从海上吹填出来的“新大陆”,彼时的幸福洋却是一番风沙肆虐之景,加之日照强烈,土壤水分蒸发剧烈,盐分在地表结成白霜。日复一日,土地日益贫瘠,严重影响当地生态环境。
改善生态,迫在眉睫。但是,面对高盐碱度的“造林禁区”,如何种出一片绿?2012年,当地林业部门着手在吹沙地上营造防风固沙林,一场绿色攻坚战正式打响。
据陈刚回忆,林业部门技术人员经多次试验发现,“闽平二号”木麻黄水培苗新品种耐盐碱、抗病虫害,顺利通过了幸福洋土地的“适应性大考”,并开启大面积种植。到2018年,当地先后在幸福洋营造沿海基干林、防风固沙林2.35万亩,种植木麻黄容器苗470余万株,将土壤含盐量降低至2‰。
“我们采取挖沟排碱等措施,确保新造幼林成活率达到95%以上,不仅起到了防风固沙效果,还有效保护了周边村落的生态环境,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陈刚说,完成造林任务后,大家又把工作重心转向补植修复和提升森林质量上,引入相思树、南洋杉,打造防风林带,并在全岛范围大力推进植树造林、绿化彩化等工作。
与大自然的博弈,并非只有一种打法。2018年,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菌草技术发明人林占熺也带领技术团队来到平潭。在长江澳,他们种植“绿洲一号”和“巨菌草”等菌草,开启了一场防风固沙和改良盐碱地的试验。3年后,当地土壤不仅含盐量降低至1.3‰,还形成了一道道壮观的绿色“屏障”。
时光见证变迁。如今,幸福洋吹沙地新建的防护林与芦洋埔、长江澳防护林连成一片,总面积5万多亩,这也是目前全省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中面积最大、成林最快、森林景观最佳的示范区。
从“地球之藓”到“潜在粮仓”
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契机,初步实现了盐碱地的改良、开发和利用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树种了,碱降了,盐排了,并不意味着盐碱地就能直接变成耕地,一项新课题浮出水面——探索把盐碱地变成大粮仓。
整地、开沟、起垄……一阵秋雨过后,平潭幸福洋四期地块沙土飞扬,一辆大功率拖拉机正牵引着液压翻转犁来回穿梭,现场一派繁忙景象。“再过一段时间,我们就会启动冬播冬种工作,预计种植500多亩马铃薯。”田垄间,平潭绿绿鑫蔬果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和好边说边比画着。
就在前不久,这里首次种植的百亩甘薯迎来丰收,亩产量约2500公斤,成为平潭探索盐碱地种植的又一新成果。更令人欣喜的是,甘薯亩产不低于普通地块,且富含钾等微量元素。
在幸福洋四期盐碱地上,农户忙着收获甘薯。 通讯员 林君斌 摄
谁能想到,两年多前这里还是一片泛着白霜的“不毛之地”。事实上,幸福洋四期部分田块土壤含盐量在3.2‰至18.27‰之间,严重超出大多数农作物的耐受阈值。
这是由于土壤的“先天不足”与“后天顽疾”叠加所致。据福建省农科院作物所副研究员纪荣昌分析,平潭盐碱地土壤颗粒极细,孔隙度低,加之海岛环境本身缺水,板结严重的问题日益严重,导致农作物不易生长。
转机,要从2023年说起。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契机,当地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改良方案,引进福建省玖农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负责管理幸福洋一期、三期以及四期,并积极寻找农民和合作社加盟。
很快,爱种地的陈和好接下重担。炭基修复、精准脱盐、微域降盐……在福建省农科院的指导下,绿绿鑫蔬果农民专业合作社进驻幸福洋四期,开启盐碱地初步改良及探索性种植。
第二年初夏,这片盐碱地泛起新绿——首批试种的180亩马铃薯丰收了!此后,合作社又尝试种植甘薯等多种农作物,均取得了不错的收益。
“我们采用‘物理—化学—生物综合改良法’,就像给土地做一次深度理疗。”纪荣昌揭开了秘诀,“先对田块周边挖深沟进行初步排盐,再采用高垄脱盐的新农艺以及喷灌系统进行喷灌洗盐。在施肥时,使用过磷酸钙、脱硫石膏等酸性肥料,或是含有耐碱菌剂的生物菌肥,中和并降低土壤碱性,有效改善农作物生长环境。”
一套“组合拳”下来,成效显著。经检测,幸福洋四期土壤含盐量从重度盐碱水平大幅降至2‰左右,pH值从8.89降至7.58。在陈和好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一片改造后的耕地,一脚踏上去仿佛踩在厚厚的地毯上,十分松软。“你看,这原本板结坚硬的盐碱地已变成了‘海绵田’,其土壤条件与过去有着天壤之别,真是皇天不负有心人!”陈和好脸上漾开了淳朴的笑容。
陈和好的成功,并非孤例。如今,平潭盐碱地改良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效,呈现多样化态势。
目光移至幸福洋一期、三期,福建省玖农生态农业有限公司采取了更为系统性的开发策略,与国内多家农业科研机构合作,循着“节水控盐、以种适地、多元利用、智慧管控”的总体思路,系统推进水绿肥综合调控、种植结构优化、微生物修复等工作,初步实现了盐碱地的改良、开发和利用。
得益于此,今年以来,该公司在幸福洋一期种植的花菜、包菜、西瓜等作物接连迎来丰收,产量基本与普通地块持平。“我们打算在三期种植新品种马铃薯,希望为同类盐碱地治理提供可借鉴的模式。”公司负责人杨恩惠说。
从“生态包袱”到“绿色财富”
盐碱地改良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催生出一条条绿色生态产业链
在君山片区韩厝村后山山坡,藏着一片约7亩的秘境。茶田里,1000多株山茶树一棵挨着一棵,凑近一看,及腰的树上挂着硕大的山茶果,在绿叶间若隐若现。
这片山茶田的主人,是实验区绿康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吴正中。年近六旬的吴正中是土生土长的平潭人,早年曾赴三明山区发展山茶花产业,事业越做越大。2019年,他怀着对故土的深情,把三明的山茶油带回家乡销售。没想到,竟意外打开了销路。
于是,吴正中心中有了更大胆的想法:为什么不把整个事业都搬回家乡,帮助平潭打造经济价值较高的种植业态?
平潭综合实验区绿康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吴正中(左)在基地查看山茶树生长情况。通讯员 念望舒 摄
这是一场“心里没底”的“豪赌”。吴正中告诉记者,山茶树生长周期漫长,从种植到结果需要整整5年时间。而山茶树是喜酸性植物,在海岛盐碱地上种植绝非易事,可以说是“摸着石头过河”。“谁也不知道能不能成,但我愿意当那个开荒的人。”他说。
2020年成立合作社后,吴正中满怀希望地在东敖附近沙滩试种了10多亩山茶树。然而,海岛的季风从不留情。一夜狂风,一夜枯黄,树苗成活率极低。“几乎全军覆没,当时真灰心啊!”吴正中摇了摇头。
“海边行不通,试试在山上‘改种适地’。”就在他心灰意冷之际,远在台湾的女婿给出建议。“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吴正中茅塞顿开,立刻从台湾引进了更耐风耐盐的短柱山茶树种,并在韩厝村后山、君山山顶包下了两块田地进行试种。
这一次,他赌对了——土地复耕、挖坑换土、精心管护……新种的山茶树均顽强地扎下了根。他说,今年初共收获了1500公斤果实,验证了在盐碱沙地种植山茶树的可行性。
光是种树结果还不够。经过去壳、晒干、粉碎、蒸、榨油、过滤等多道工序,吴正中又将山茶籽榨成山茶油。经过一番包装,“邮春”野果山茶油正式上架当地农贸市场和商超,深受消费者喜爱。“平潭出产的山茶油品质超预期,清澈、绵醇,开瓶便能闻到一股独特的清香。”吴正中说。
前段时间,吴正中还与福州一家工厂达成合作意愿,有意通过科技手段对产自平潭的山茶油进行提取和复配,研发山茶油防晒霜和口红等化妆品,进军附加值更高的美妆领域。
在平潭,一幕幕点“土”成“金”的奇迹频频上演。近年来,当地政府鼓励企业扩大特色农作物种植规模,积极引导国有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加快推进特色农产品种植、加工以及衍生产品开发。
眼下,总投资1.2亿元的幸福洋片区土地整治项目正在火热建设中,包括土地改良、灌溉排水等工程。该项目是平潭打造闽台农业种植产业园的核心载体,分三期建设,目前一期工程已全面开工,其中芦南地块已完工。
“项目整体采用‘国企管护+民企开发+农技赋能’模式运营,已有合作方在洽商入驻事宜,计划遵循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理念,在一期引入台湾藜麦、凤梨等特色农作物进行规模化种植,打造集种植、科研、研学于一体的复合型业态,推动岚台精致农业融合发展。”项目负责人陈强介绍道。
从“沙荒地”到“聚宝盆”
推动“种植基地+生产加工+生态旅游”三产融合,拓宽村民致富新路径
随着盐碱地综合利用向纵深推进,当地乡村亦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植业,让盐碱地化身“聚宝盆”。
秋日的暖阳下,记者驱车来到苏平片区当盛村闽台融合生态采摘园,只见大棚内,一台台农机正在进行犁地作业,新翻的泥土黑得发亮,一排排刚栽下的草莓苗、小番茄苗翠绿鲜嫩。 “瞧,这黢黑的色泽就说明土壤退盐碱化很成功。”当盛村党总支书记高明捧着一把黑色的土壤,骄傲地说。与去年相比,今年农作物种植在规模和品种上均实现了较大突破,其中草莓种植面积达12亩,小番茄种植面积扩大至25亩。
“这要搁以前,想在这里种水果,简直是痴人说梦。”高明的思绪飘回了30多年前。彼时,这块35亩的采摘园仍是一片浅海,村民因地制宜发展养殖业,并将其改造成盐碱虾池。岁月流转,因围垦造地,虾池随之遭到废弃。
在当盛村闽台融合生态采摘园,农户开启秋季草莓、小番茄种植工作。 通讯员 林君斌 摄
2022年,在高明的带领下,村干部发动村民收集建筑废料、河道和地下管道的清淤土、施工废土,用于改造废弃虾池。之后,当盛村引入了平潭台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种植葡萄、脐橙等水果,以期增加村集体收入。
然而,到翌年收成时,果子又小又涩,与期盼中的丰收相去甚远。高明在田边坐了一整个下午,心里堵得像灌了铅。
“不能就这么算了!”不甘心的高明四处寻访专家,方才找到“真相”。原来,这是由于土地盐碱化治理不到位,植株的根系一扎进土里,就产生了“烧根”现象,自然无法正常生长。
问题随着一位“新农人”的到来迎刃而解。去年初,毕业于东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的博士选调生孙继超,被派驻到当盛村担任党支部书记助理。
他走马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引入土壤改良技术。“我尝试在基质营养土里加入了一定比例的珍珠岩、腐殖质、蚯蚓粪等物质,并使用现代化灌溉系统,调节土壤的酸碱度,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效果很不错。”孙继超说。
经过不断筛选和改良,山东“妙香七号”和“黑珍珠”草莓以及台湾“金妃”和“千禧”小番茄在当盛村成功“安家”。今年初,该村草莓和小番茄总产量超6.5万公斤,营收达100万元。
采摘园的成功,不但打消了村民“盐田种不出好果”的疑虑,更带动村民增收。“以前主要靠种地维持生计,如今又在采摘园当起了管护员,收入也比原来多了!”60岁的村民高扬生直言,自己的幸福感越来越足。
前几天,孙继超还拿到了最新的土壤检测报告,采摘园土壤含盐量已从去年的6.68‰降至2.73‰。孙继超喜上眉梢,他告诉记者,未来还将引入垂钓、共享茶室、咖啡等业态,推动“种植基地+生产加工+生态旅游”三产融合,拓宽村民致富新路径。
不只是当盛村,金井片区苍海村和仙霞村通过不断完善灌溉系统,持续增加水稻种植面积,曾经的盐碱地如今已是稻浪翻滚;君山片区韩厝村大力种植中草药,一株小小的“筋骨草”成了撬动乡村振兴的大产业;在君山片区大坪村,村“两委”与高校、台湾农业专家合作,将盐碱地改造成了百香果园,帮助农民实现收入翻番……
放眼平潭,越来越多的乡村不仅见证了土地的重生,更真切地尝到了丰收的甜头,走上了一条具有海岛特色的致富新路。
记者手记>>
期待更多盐碱地上的“好戏”
记者 张哲昊
在平潭这座风沙漫卷的海岛上做农业,需要一种近乎执拗的勇气。从盐碱地到“聚宝盆”,平潭以科学为犁,以实干为种,让贫瘠的土地变成沃野良田,为我国滨海盐碱地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的“平潭样本”。
然而,盐碱地的改造开发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项涉及多维度的综合性系统工程,考验着智慧与远见。记者在调研中发现,当前国内外改良盐碱地治理的工作思路,正逐渐从过去的“改良盐碱地以适应作物”,转向如今的“选育耐盐碱植物以适应盐碱地”。这不仅是技术路径的调整,更折射出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与顺应。
在这一背景下,向盐碱地要产量、要效益,对确保粮食安全及发展特色农业意义重大。这既离不开科研力量的“硬核”支撑,也需要政策机制给予的长效保障,更有赖于广大农人“十年磨一剑”的坚守与耕耘。
眼下,窗口已经打开,赛道已然铺就,就看我们如何把握机遇,在“治”与“防”的动态平衡中探索形成更多成效经验。相信在政府、科研团队的攻坚克难下,平潭将持续推动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与产业培育、生态保护的深度融合,为端牢“中国饭碗”、保护生态环境、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贡献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