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在这里,残障孩子绽放精彩人生)
东南网11月12日报道(福建日报报业集团记者 杨金城 通讯员 金剑)
11月8日,泉州市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中心(以下简称“校外活动中心”)的大厅里交织着脚步声与笑语声。视障女孩叶铮提着书袋,扶着无障碍扶手,沿着盲道缓步向前——她正要去上每周最期待的声乐课。
“触摸”声音
“来,手放这里,感受声带的振动。”声乐课上,校外活动中心的黄春谊老师手把手带着叶铮练习。叶铮闭上眼睛,用手轻抚脸颊、贴住胸膛,专注捕捉声音传递的细微震动。
叶铮患有先天性视网膜皱襞,父母曾带她辗转多地求医,保住了微弱的视力。2017年,青光眼让她彻底失去光明,转入泉州市特殊教育学校,但从小学习钢琴的她并未放弃音乐。她说:“张杰的《最美的太阳》告诉我,就算看不见,也能成为照亮别人的光。”
2021年,叶铮听说校外活动中心开设声乐课,便主动找到黄春谊系统学习。从那时起,每个周末她都会准时出现在教室。
“高音会让头骨发麻,中音在胸腔回荡,低音则让全身轻轻颤抖。”叶铮不因视力问题落后于普通同学,反而总能迅速找到老师说的“声音密码”。
多年努力终结硕果,叶铮参与演唱的《贝加尔湖畔》《向云端》等曲目,先后获得福建省第七届中小学生艺术节表演类声乐二等奖、福建省第十二届残疾人艺术汇演表演奖声乐一等奖。“我想用歌声告诉所有人,视障孩子也有大梦想。”叶铮笑容灿烂,脸上写满坚定。
“逆向融合”
不少像叶铮一样的残障孩子,在校外活动中心找到了发扬兴趣、收获成长的“快乐充电站”。周末和寒暑假,他们不再因身体障碍而困守家中。
“残障孩子不应被‘特殊’标签困住,他们需要和普通孩子一起学习、共同成长的机会。”泉州市特殊教育学校校长蔡景灿介绍,学校自1999年起就积极创造条件,让普通中小学生与残障孩子共同参与文艺、体育活动。2016年,学校加挂“泉州市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中心”牌子,残障学生和普通学生的关系,也从单场活动临时组建的“游戏伙伴”,升级为以学期为单位的固定“学习搭子”。
这种让普通孩子走进特教校园、与残障孩子共同学习活动的模式,被蔡景灿称为“逆向融合”。
为吸引更多残障孩子参与,校外活动中心推出一系列暖心措施:开设适残课程并减免一半学费,加装无障碍扶手、铺设盲道,音乐课注重触觉教学……如今,校外活动中心已开设文艺、体育、科普3大类29个兴趣项目,每周末吸引数百名学生参与。
来自丰泽区第五中心小学的小陈,每周都会和听障女孩小宇一起上硬笔书法课。小陈姿势不标准时,小宇会轻轻点点她的手腕提醒,有时还在旁边写下示范笔画,带着她一起感受怎么运笔。
“以前总觉得他们和我们不一样,认识了小宇才发现,原来我们都在用各自的方式认真成长。”小陈简单的话语里,蕴藏着“逆向融合”的温暖意义——在相伴中学会理解,在理解中丢掉偏见。
爱心护航
“教普通学生声乐,一个表情或手势就够了,但视障学生无法视觉模仿,所有信息都得‘翻译’成声音和触觉信号。”从事特教多年的黄春谊说,面对视障学生,她更像“声音解说员”,比如她会用“打哈欠闻花香”的日常体验,将抽象的呼吸、口腔技巧转化为具象场景,帮学生跨越感知障碍。
在黄春谊看来,特教更需耐心与包容。“普通孩子一节课完成的训练,残障孩子可能要两节课甚至更久,但只要他们愿意尝试,就值得等待与鼓掌。”她对孩子们的鼓励从来都是及时又温暖:当视障孩子捧着奖状看不见文字时,她会先送上一个紧紧的拥抱,再逐字逐句念出奖项与评语。
在校外活动中心,残障孩子们找到了自己的兴趣爱好,交到了朋友,更收获了自信与成长。不少孩子还从这里起步,在老师的专业指导下不断提升自己,最终考上了本科院校的音乐表演、视觉传达设计等专业,朝着自己的梦想继续前行。
“在我们中心,没有‘普通’与‘特殊’的标签,只有一群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的孩子,和一群用心引导他们的老师。”蔡景灿表示,未来,校外活动中心将持续开发更多适合残障孩子的课程,不断完善融合教育模式,让残障孩子能在正常化的环境中快乐成长,拥有与普通孩子同样精彩的童年和更光明的未来,更好地融入社会,拥抱属于自己的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