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党报记者八闽行·基层共学丨医养互哺,山区探路)
东南网11月13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吴旭涛 见习记者 王玥明 通讯员 阮倩敏)
“文华,我今天精神好多了!”11月3日清晨,记者跟随政和县中医院杨文华医生,走进康复大楼的“伍心”养老综合服务区,老人们一见到他,便围了上来。
测血压、看舌象、问睡眠……“一上午下来,嗓子都冒烟了,但是,累并快乐着。”杨文华说。
这里是闽北首个由医疗机构转型的医养结合机构。今年9月,政和县中医院康复大楼以“公建民营”模式引入专业养老机构运营,内设252张医养床位,让老人同时享受“养”的温情与“医”的安心。
山区医养长期面临“两张皮”、急症转诊衔接不畅、服务半径广、专业照护人才匮乏、慢病管理薄弱等难题。矛盾如何破解?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建议》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健全养老事业和产业协同发展政策机制。发展医育、医养结合服务。扩大康复护理、安宁疗护服务供给。”政和县卫生健康局局长陈仕丽说,当地充分发挥县域医共体整体服务功能,整合县乡村医疗资源,深化“4+N”全民健康医防融合网格化服务,推动医养服务深度融合,蹚出一条具有山区特色的医养结合新路径。
如何破解医养“两张皮”?
养老院搬进医院里
政和县有8万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大量空巢老人面临照护难题,失能、半失能群体的持续照护与医疗应急需求尤为迫切。
9月24日拍摄的政和县杨源乡“幸福里”社区(无人机照片)。
“早年进村,见到不少老人卧床无人照料,心里揪得慌。”陈仕丽说。
从“十二五”规划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到“十四五”规划的“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政策迭代反映出国家对老龄化趋势的深刻洞察,也为基层破题指明方向。
对政和而言,从医养分离到医养结合,不仅是紧跟规划步伐,更是关乎数万老人尊严养老的迫切实践。9月15日,当地在县中医院康复大楼引入福建省伍心康养集团,以“公建民营”模式打造医养结合项目。
走进康复大楼的养老综合服务区,阳光洒在棋牌桌上,老人们正专注对弈。二楼的连廊直通县中医院门急诊大楼,让入住老人少了奔波之苦。这里九成入住者为失能、半失能老人,多数患有多种慢性病。过去“看病养老两头跑”,如今“预防期保健、患病期治疗、康复期护理、稳定期生活照料”一站式解决。
9月27日晚,老人魏某明突发胸闷,养老区值班人员立即使用房间标配的中心吸氧设备施救,短短几分钟,魏大伯的脸色缓了过来。转诊至门急诊大楼时,驻点医生已开通绿色通道,魏大伯免排队完成检查治疗。
这一医养高效衔接流程,得益于“公建民营”模式的精准分工:政府负责基建、监管与公益保障;医院提供医疗团队帮扶、双向转诊等支持;养老机构以市场化经验提升服务质效。
“平时能护,急时能救,这是我们的底气。”伍心康养集团政和分院负责人徐国栋说,当地政府没有把医疗资源锁在“保险柜”里,而是主动送到老人身边。不同于传统医院“被动坐诊”,中医院的医护人员常驻养老区,每周巡诊;老人转诊可先治疗后办手续,小问题就地解决,复杂病症通过转诊通道送往县总医院;术后可无缝衔接养老照护。
“老人平时有人关心、就医不用操心,子女在外放心。”陈仕丽说,这个朴实的目标,正在政和一步步实现。
如何破解人才荒?
医共体改革让医养双赢
走进政和县中医院门急诊大楼的康复医学科,下肢步态康复系统、电动起立床等设备整齐排列,几位老人在康复师搀扶下缓慢调整步频。
图源:政和县中医院
“放在两年前,这样的场景想都不敢想。”正在巡房的骨伤针灸康复科负责人魏斌说,2024年6月前,他是县中医院康复科仅有的两名医生之一,“那时候人手和设备都缺,没有专门的康复病床,很多项目开展不了”。
转机来自县域医共体改革。去年,政和县把县医院的中医康复科“整体搬家”到县中医院,县中医院则将多数西医业务划转至县医院。
“过去,县医院和县中医院的业务交叉重叠、资源分散,力气没往一处使。”陈仕丽说,改革后,形成了“错位发展、合力服务”的新格局。
2024年6月,合并落地,县中医院康复团队扩至29人,并细分为肌骨康复、神经康复两大治疗组。同时,与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建立医联体,成立“高燕玲名医工作室”。
医养结合,也反哺了“医”。
魏斌介绍,在高燕玲团队的指导下,他们可熟练借助CT、MRI更精准判断患者脑部受损情况,中风预后和脑病、颈肩腰腿痛的治疗能力大幅提高。2025年上半年,政和县中医院接诊门(急)诊病人人次同比增长23.17%,收治住院患者人次同比增长5.55%。
“公建民营”模式下,专业护理力量不断加强。徐国栋说:“随着规模扩大,我们将双管齐下。一是‘输血’,依托集团20余省市的资源,跨区域调配资深护理员;二是‘造血’,通过以干代训培育本地力量。”
如何破解服务半径广?
因地制宜服务下沉
近日,在星溪乡林屯村,乡卫生院医生黄雄进来到67岁的魏桂英家中,俯下身帮她量血压。“这次血压有点高,最近药都按时吃了吗?平时做饭少放油盐糖,每天要多走动。”他说。
“现在我已经学会用手机App找黄医生看病了,不用跑卫生院,方便又省钱。”魏桂英使用的正是政和县专为老年人开发的慢病管理App,集健康记录、在线咨询、报告查询等功能于一体,操作简便。
血压量完后,数据实时同步到县中医院的慢病管理数据中心。大屏上,全县67支“4+N”全民健康服务团队、88个村卫生室收集的健康信息实时滚动。
“山区老人住得散,必须把医疗服务沉到家门口。”陈仕丽说,预防“少生病”、医疗“治好病”、养老“过好晚年”,三者环环相扣,要让“养老”“预防”跑在“治病”前面。2025年前三季度,政和67支“4+N”团队已随访高血压患者5.41万人次、糖尿病患者1.89万人次。
对于偏远山区的老人,政和推行“固定时间+相对固定地点”的巡诊机制,让农村老人形成“就医生物钟”。比如林屯村,每月25日,黄雄进团队会准时来,老人们不用刻意记,到点就知道医生来了。
据介绍,政和县“固定时间+相对固定地点”的进村履约机制,在老年人群中实践效果很好,已在闽北地区广泛推行。
学习手记
让医疗和养老拧成一股绳
福建日报见习记者 王玥明
从“十二五”到“十五五”,国家应对老龄化的规划持续升级,为基层探索锚定方向。山区县域大多面临医养资源少、服务半径广等问题,政和牵住县域医共体这个“牛鼻子”,将顶层设计落地为老人身边的实在照护,交出了一份具有启发意义的民生答卷。
医养结合不能简单等同于在医院增设养老床位,需谋篇布局、下好每一步棋。政和整合县级医疗资源,解决资源分散、业务重叠等问题,充分释放中医在老年健康服务中的特色优势,为医养结合夯实基础。此外,以“公建民营”模式推动养老机构与县中医院深度融合,让医疗与养老拧成一股绳。
医养离不开日常医防与分级诊疗,二者的高效运转亦依托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家庭医生作为“前哨”,从源头纾解医养压力。县级医院承担枢纽功能,通过合理分诊避免“大小病通接”,让医疗资源精准匹配不同养老阶段需求。
工夫在平时,医养压力可通过长期健康管理缓解。将服务重心前置,依托家庭医生日常预防、各级医疗资源分级支撑、养老机构灵活合作,推动预防、医疗、养老协同发力,让有限资源发挥最大效能,最终走出一条可持续的山区医养结合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