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高质量发展看中国|大凉山艾草“生金”:从50亩试种到全产业链 托底帮扶助振兴)
开始对话视窗。离开会取消及关闭视窗
结束对话视窗
file ID:
request ID:
media type:
mime type:
provider:
resolution:
rate:
frames:
buffer:
connection speed:
info:
[X]
央广网凉山11月12日消息(记者 王颖)“以前在家带娃、干农活,一个月最多挣2000块;现在在艾草厂上班,每月能拿3000到4000块,上下班坐车只要十多分钟,还能照顾到孩子,工作环境也好!”走进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普格县,站在大凉山高原生态艾草产业园的艾柱生产车间里,当地务工人员莫色阿牛讲述起自己的生活变化。这一变化,源于四川能投对口帮扶普格县后落地的艾草产业——如今,这片平均海拔1800米到2800米的高原上,艾草成为了当地群众的“致富草”。
当地农户采收艾草(央广网发 凉山州委宣传部供图)
从50亩试种到175亩产业园,高原艾草产业稳步壮大
“这个项目是2019年在普格县启动,先试种了50亩艾草;2021年到2023年完成工厂建设并投产,整个产业园占地175亩。”凉山高原艾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李飞向记者介绍,一期项目已建成精油提取、艾柱艾条、灸贴、足浴包等生产车间及艾草仓库,“二期预计2025年建设中药饮片车间、精油生产线,还会配套康养相关设施。”
为何选择在大凉山发展艾草产业?李飞说“核心是为了托底性帮扶,现在接力乡村振兴,带动当地群众一起发家致富。”依托大凉山高海拔的生态优势,这里的艾草叶茎粗、叶大肥厚,艾绒出绒率、精油含量等关键指标显著高于其他地区,再加上通过SGS508项农残检测的“0农残”认证,以及2025年获得的“生态原产地”评定,大凉山艾草成为了优质原材料的代名词。
大凉山高原艾大数据平台(央广网记者 王颖 摄)
2023年全面投产,产业链带动3500余户农户增收
随着2023年7月产业园全面投产,大凉山艾草产业的带动效应逐渐显现。目前仅在普格县螺髻山镇就有1300户种植户参与艾草种植,李飞介绍道:“每户每亩年收入能达到2500到3000元,如果种100亩,年收入能超30万元,要是达到三级种植标准,收入还能更高。”
据了解,2024年底全州艾草种植面积达5万亩,2027年预计达10万亩,2030年计划实现全州20万亩种植规模。除了种植端的收益,产业园还为当地提供了120余个固定就业岗位,月均工资4000元,每年季节性用工超12000人次,年均收入1.2万元。
更重要的是,该项目还会给村集体分红利,形成“企业+村集体+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在销售端,产品已实现线上线下全覆盖,部分艾草精油、艾条等产品还远销东南亚等国家。
艾草陈放储存(央广网记者 王颖 摄)
剑指“中国高原艾源头供应链第一品牌”
谈及未来规划,李飞表示,公司目标是打造“中国高原艾源头供应链第一品牌”:除了推进二期中药饮片、精油深加工车间建设,还将启动艾草产业参观旅游项目,推动一二三产融合。
如今,大凉山艾草产业已从50亩试种到4万余亩现有规模,从单一原材料种植到涵盖艾绒、精油、家纺等数十种产品的全产业链,这片高原上的“艾香”,正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一抹亮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