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奋进内蒙古·发展有底气 | 升级焕新,包头崛起千亿级产业集群)
开始对话视窗。离开会取消及关闭视窗
结束对话视窗
file ID:
request ID:
media type:
mime type:
provider:
resolution:
rate:
frames:
buffer:
connection speed:
info:
[X]
编者按:从巍峨山脉到广袤草原,从葱郁森林到沃野良田,从清澈湖泊到连绵沙海,辽阔而充满活力的内蒙古大地,正以昂扬的姿态书写着高质量发展的壮丽篇章。为全面、系统、深入地展现内蒙古自治区在新时代的发展潜力,凝聚全区各族人民的发展共识与进取精神,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网内蒙古频道现推出大型系列主题报道《奋进内蒙古 发展有底气》,向全国乃至全球展示内蒙古在建设“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中闯新路、挑大梁、当先锋的干事创业精神,彰显内蒙古锚定“十五五”、奋进谱新篇的强大底气与坚定信心。
央广网包头11月12日消息 “真没想到,才短短几年,这里变化这么大!”11月6日上午,包头市的刘志超带着从铝厂退休的父母故地重游。当看到包头铝业产业园内纵横交错的柏油大道与错落有致的生态景观时,一家人难掩惊叹,昔日的老厂区早已蜕变为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园区。
东河区,包头市的“根脉之地”,既承载着城市的历史记忆,更孕育了包头工业文明的繁盛荣光。包头六大产业基地之一的包头铝业产业园区,便扎根于东河城区最东端,成为区域工业发展的重要阵地。
这里是包头城东重要的交通门户,曾一度遭遇工业发展与环境治理之困。如今,时光淬炼间,包头铝业产业园已完成华丽转身——蓝天为幕,青山作伴,绿水萦绕,一幅生态与产业共生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工业的提档升级,不仅仅在东河区。“十四五”以来,老工业基地包头立足产业根基,用不断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融合发展,打造了千亿级产业集群,在高质量发展的浪潮中挺起了“工业脊梁”。
从“工业制造”迈向“工业智造”
包头铝业装备保障中心(数智中心)(央广网记者 邵玉琴 摄)
位于包头市东河区包头铝业产业园区的中铝集团包头铝业(以下简称“包头铝业”)是中铝集团北方重要的电解铝基地。走进设备保障“心脏”——继电保护室,展现在记者眼前的是一台空中“巡检”的机器人。
“别看它是一台机器人,它能‘瞄’见所有能源保障的设备运转情况。”对于中铝集团包头铝业装备保障中心(数智中心)主管工程师石俊彪而言,他的职责是确保生产装备的稳定运行,而机器人发挥了“火眼金睛”的作用。在电解铝企业,平稳、持续、充足的用电保障是生产的前提和核心要素,而数智中心就是设备保障的“守护者”。
那么,包头铝业的“5G工厂”里究竟藏着哪些“黑科技”?
记者得知,今年年初,包头铝业完成智能工厂3.0建设,建成“5G+工业互联”数字生产管控体系,建立了铝电解大数据平台、数据中心、云服务平台,构建起生产硬件升级和数字化管控的“双螺旋”体系。
在包头市的工业史上,包头铝业扮演着浓墨重彩的角色,是名副其实的工业“老大哥”。包头铝业是国家“二五”期间新中国第一家完全自主设计建设的电解铝企业,企业在67年的发展历程中,从年产量2.5万吨发展至150万吨,如今已成为中国铝业现代化水平最高、单体产能最大、产业链最完善的铝产业基地,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偏析法高纯铝供应商。
谈及企业的辉煌成就,中铝集团包头铝业党委委员、管理创新部部长武建斌感慨万分,他坦言,企业能发展壮大,企业改革创新起了关键作用,关键工序智能化率超90%。包头铝业“高效绿色低碳的电解铝智能工厂”成功入选全国首批卓越级智能工厂认定名单,成为全球电解铝行业数智化转型的标杆。
入冬后的北方,寒风料峭。而弘元新材的加工车间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生产场景。在包头市青山区装备制造产业园区弘元切片车间内,234台切片机呈矩阵式排列,机械臂精准抓取硅棒送进切片机切割室内,金刚线以每秒钟数十米的速度平稳运行,将硅棒分割成厚度仅0.13毫米的薄片,全程无人工直接接触。
弘元新材料(包头)有限公司现代化生产线(央广网记者 邵玉琴 摄)
站在明亮洁净的车间长廊,弘元新材料(包头)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弘元新材”)副总经理杨阳脸上洋溢着自豪,“我们的切片车间,2021年建成投产,是当时行业内单体产能最大,也是自治区唯一的切片车间。”
在安装有800多台拉晶炉的无人车间里,一台台设备在平稳运转。“‘智能拉晶——集控系统’的应用,可以使1名技术工人同时控制216台单晶炉,此外车间全部导入AGV无人搬运车,实现物料配送自动化。”杨阳表示,弘元新材自2019年立足包头后,一直在探索设备的自动化调控,并将设备运行和物流运转、产品仓储情况全部接入公司集控智能系统,做到中控中心集中控制、集中统筹,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物流周转速度。
截至今年上半年,该公司实现产值累计超600亿元,上缴税收超过14亿元,弘元新材在包头的投资累计完成约350亿元。
在包头市的工业产业“版图”里,数智化已经成为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从传统制造到数字化生产,这是包头工业创新发展的生动缩影,也是科技推动产业融合的骄人成就,包头用行动为全国打造了一个工业由“制造”到“智造”的生动样本。
从资源依赖到绿能转型
10月30日,包头市氢能产业政商恳谈会举行。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包头市委书记陈之常与12位氢能领域企业家和专家座谈交流,共商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达茂旗20万千瓦新能源制氢示范项目效果图(央广网记者 邵玉琴 摄)
陈之常表示,包头制造业基础扎实,氢能应用场景丰富,发展氢能产业有基础有优势。面向“十五五”,包头市将把发展氢能产业作为落实国家“双碳”目标、推进老工业基地绿色转型创新发展的战略举措,用好入选国家能源领域氢能试点的机遇,加快壮大氢能装备制造产业规模,拓展多元化应用场景,全力打造“全域绿氢场景示范之城”和“氢能装备制造之城”,擦亮绿色制造名片。
作为自治区唯一入选的国家能源领域氢能全链条试点城市,包头已构建起“制储运用”闭环体系,形成了从负极材料到储能系统的完整产业链,成为自治区储能产品种类最全、产业链最完整的地区 。随着“风光氢储”各产业板块从独立发展走向深度融合与系统集成,包头绿色电力体系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结构性升级。
此外,包头的工业发展底气,来自其丰富的风光资源与系统构建的绿电优势。这里,年有效风光可利用小时数超过3300小时,是名副其实的绿色能源宝库。记者了解到,目前,包头市一般工业电价为每度0.42元,入园企业绿电使用率已近70%,且持续提升,成为参与全球竞争的“硬核通行证”。
身为重工业的包头市曾是一座严重依赖资源的城市,这里的产业长期锚定资源型重工业,经济增长与资源深度绑定。如今,这里正经历一场深刻的发展基因重塑。
包头铝业120万千瓦可再生能源替代项目(央广网发 中铝集团包头铝业供图)
转型的根基,始于能源结构的根本性变革和产业的“绿色升级”。包头铝业建成达茂旗120万千瓦可再生能源替代项目,以“源网荷储一体化”模式创下电解铝行业新能源替代规模纪录。
截至今年7月底,全市新能源并网装机容量已达1130.66万千瓦,历史性地突破了总装机容量的50.53%。包头建成蒙西唯一国际碳足迹认证平台,帮助企业通过BSI认证核减碳排放218万吨,为产品赋予全球竞争“绿色身份证”。
包头将得天独厚的风光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十四五”前四年,全市能耗强度累计降低约35%,提前超额完成既定目标,实现了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与能耗下降的“反向奔跑”。
如今,这座昔日“草原钢城”打破对传统资源的路径依赖,以风光资源为依托,在晶硅光伏、稀土、氢能、储能等领域构建起绿色产业生态,完成了从“资源消耗型”到“绿能驱动型”的历史性跨越。
从“单点突破”到“集群发力”
从小而散到大而全的工业集群生态,包头的每一个发展步伐都走得沉稳而坚定。
近年来,包头市以“3+5+N”重点产业集群为抓手,实现了从“单点突破”到“集群发力”的历史性跨越,构筑起四大千亿级绿色产业集群。
“包钢集团要全力突围,力争营收达到1200亿元。”这一目标旨在推动钢铁产业转型升级,巩固其在包头工业中的龙头地位。
包钢集团白云铁矿智能控制中心(央广网发 包钢集团供图)
作为国内首个稀土产值破千亿的地区,包头已集聚了200多家稀土企业,全球最大10万吨级绿色冶炼升级项目落地,冶炼分离产能占全国近六成。磁性材料、抛光材料持续领跑全国。包头稀土研究院5000吨稀土功能助剂中试生产线的建成,推动了产业从冶炼向高端材料及应用延伸 。
在晶硅光伏产业上,通威、大全、协鑫等全球龙头企业齐聚,形成“工业硅—多晶硅—单晶—切片—电池片—组件”完整产业链,工业硅、多晶硅等核心产能均居全国首位,本地化配套率超一半以上。
作为中铝集团北方重要的电解铝基地,包头铝业已形成拥有装机容量171万千瓦热电联产机组及120万千瓦清洁能源,总产能150万吨电解铝生产线。
包头瞄准了产业链的制高点,高标准规划建设风电装备产业园。如今,包括明阳、远景在内的40多家风电装备企业已如珍珠般串联在包头风电装备制造的产业链上。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包头的工业转型之路仍在延伸。这座沉稳前行的中国工业之城,正以集群之力、绿色之基,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着源源不断的“包头力量”。
策划:宋浩
统筹:田凤元
记者:邵玉琴
摄制:刘晓祺 阿娜尔(实习)张丽梅(实习)
剪辑:武钰坤
视频素材支持:包头市融媒体中心 包钢集团 中铝集团包头铝业有限公司 弘元新材料(包头)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