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安徽合肥秸秆“变废为宝”:综合利用率超 96% 循环农业惠及万千农户)
2025-11-10 22:36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编辑:袁雅茹 作者:杨丹丹 胡嘉珈等
“以前秸秆要么烧要么堆,现在卖给收储点能换钱,养殖场还用来喂牛羊,连地里的土都变肥了!”10月下旬,合肥市肥西县种粮大户蒋婷婷指着田边整齐堆放的秸秆,向记者算起“生态账”“经济账”。2024,合肥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6.2%,产业化利用量占比超五成,通过“五化”利用让昔日“废弃物”成为农户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增绿的“香饽饽”。
作为农业大市,合肥主要农作物常年种植面积870万亩,秸秆理论资源量360万吨。为破解秸秆处理难题,该市从农户生产需求端出发,把秸秆综合利用与农业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在巢湖流域,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研究院与安徽荃银高科联合研发的“谷草兼用”脆秆稻试种成功,既保住了粮食收成,又为周边现代牧业(肥东)有限公司等养殖场提供了适口青贮饲料,该企业年利用秸秆超7万吨。
在田间地头,秸秆还田成为农户易接受的利用方式。全市实施“秸秆还田+秋季耕地深翻”作业50万亩,翻耕深度达20厘米以上,庐江县种植户郭子度说:“深翻后秸秆原生态还田,来年小麦出苗齐、长势好,化肥都能少用些。”2024年,合肥秸秆肥料化利用量达118.06万吨,除机械化粉碎还田外,安徽祥丰肥业等企业还将秸秆加工成商品化有机肥,惠及千亩生态农田。
针对不同区域农业特色,合肥因地制宜布局秸秆利用产业。在长丰县、巢湖市等养殖集中区,推广秸秆青贮、微贮技术,庐江祥瑞养殖有限公司等企业建成秸秆加工车间,实现“秸秆变肉”;在肥西县、庐江县食用菌种植区,肥东县玉成菌业专业合作社用秸秆培育香菇、灵芝,年消耗秸秆超万吨,带动50多户农户参与种植;在能源需求集中区,巢湖市鑫皖新能源、合肥长丰皖能生物质能发电两家电厂年“吃”掉秸秆近40万吨,庐江凯迪生物质电厂技改后投用,让更多秸秆转化为清洁电力。
为打通秸秆“离田—利用”产业链,合肥着力建强收储运体系。截至目前,全市建成标准化秸秆收储点70个、临时转运点近千个,肥东、肥西、长丰、庐江等粮食主产区每个乡镇都有标准化收储中心。目前,全市培育千吨以上规模秸秆利用企业近百家,其中年利用超1万吨的企业有6家,形成“农户+收储点+企业”的产业链模式。
政策扶持让秸秆综合利用底气更足。2025年,合肥市财政投入1750万元用于秸秆产业化奖补和土地深翻机械化作业,出台奖补资金实施方案,指导各县(市)细化政策。争取中央财政资金742万元推进庐江县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项目,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激励引导措施,带动更多企业参与秸秆利用。
如今,合肥秸秆综合利用不仅筑牢了秸秆禁烧“防火墙”,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更成为农户增收的新渠道。2025年,合肥市将继续加大收储运奖补力度,扶持企业做大做强,力争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6.5%以上,让循环农业的红利惠及更多农民。
作者:吴正东 农民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丹丹 见习记者 胡嘉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