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水向塬上行)
关于水的记忆,对海原县红羊乡前进村72岁的贾应元来说,是水井中曾经的苦咸水。对于海原县关桥乡的苏锦城而言,买水运水一度是种瓜最大、最紧要的支出:“那时候,一直都要去几十里外排队拉水。”
对当地老百姓来说,水是如今院子里的水龙头、地里的滴灌带、家里的热水器,也是记忆中的老水井、拉水车、苦咸水——水,是身边最珍贵的一切。
曾经,水,不仅制约着海原人的生存,更阻碍着发展。可谁说,这一切不能改变?
这些年,海原的水网脉络不断延伸织密,从“春种一摞子,夏收一抱子”的广种薄收,到发展“滴灌精准、四季保收”的现代农业。站在红羊乡的山梁上远眺,会有一种时空交错的恍惚:山下,是纵横的输水管道。智能化供水系统的运行,诉说着这里的水润新生。
(一)
一片土地,如同一个渴望滋养的生命体。水源、管网、泵站等基础设施,是土地的“血管”和“命脉”。只有每条血管、每个节点畅通无阻,才能涌动整片区域的生机活力,守护每个家庭的生计与未来。
11月7日,贾应元拧开自家院子的水龙头,清冽的自来水哗哗涌出。他记得,10多年前这里的老井几乎昼夜无休,村民们常常深夜还提着水桶在井边排队。看着自来水,他轻声念了两遍:甜水、甜水。
当乡镇还没有通上自来水之前,苦咸水是全部的生活。甜水,是这片土地最朴素的梦想,是所有期盼汇聚的源头。
面临严峻的水资源挑战和老百姓的渴盼,海原县谋划发展水利建设,绝非简单的挖渠引水,而是一场精密计算的系统工程。
海原县构建“两纵三横”的现代化水网体系,对全县供水网络进行全覆盖规划,给“水源—管网—泵站—用户”做四维影像扫描,摸清家底精准施策。
规划完成后,改造从“痛点”深处开始。中南部连通工程是个突破口,那里地势高、管线长、扬程大,窝在山沟里的村庄有水资源困局的另一面:井水苦涩难饮,灌溉靠天吃饭,那是干旱地区的真实肌底。
山高路远,但只要扎根人民,就有行进的踏实感、发展的确定性。推进水利建设没什么巧招妙招,靠的是笨办法——“多跑多看多听,就是老百姓盼啥事,咱就办啥事。”海原县委相关负责人说。
从勘测地形地貌、设计输水线路,到泵站建设、管网铺设,2023年底清水河流域城乡供水工程建成。经过多年攻坚,90公里输水管线全线贯通,11级泵站接力扬水,提升600米高差,让老百姓的“一盼一望”化作水利建设的“一管一网”。
目前,海原县已形成以中南部连通工程为骨架的供水管网体系,累计铺设主支管道超6000公里,覆盖17个乡镇148个行政村。全县累计完成自来水入户78803户,常住户自来水入户率达99.6%,集中供水率达99.9%。
(二)
土地的记忆,总与独特的味道相连。
老井的苦咸水承载着很多海原人的共同记忆,正如《山海情》中水花的台词:“我们海吉人,把水看得可金贵了。”
改造,有过山引水、穿山越岭的“宏大叙事”,也有一管一网、一村一户的工笔作画。无论是覆盖全县的现代化水网体系,还是创新模式凝聚全社会力量参与——海原县用“一针一线”的水利建设,细细铺、密密织,留住乡土情,织就新图景。
这几天,细心的村民发现,关桥乡的瓜地里滴灌设施正在升级改造。负责项目的技术人员说:“群众期盼很高,都希望能用好每一方黄河水,我们这次改造,进一步完善了节水设施。”
为这里带来改变的,是中部干旱带海原西安供水水源工程。该工程以固海扬水七干渠末端的高崖水库为水源,通过71公里输水压力管道和四级扬水泵站,将黄河水输送至灌区,成为润泽关桥、西安、海城3个乡镇4个行政村6万多人和12万亩田地的“幸福水”。工程通水近2年来,这里的土地正发生肉眼可见的变化。
“以前种瓜看天,天不下雨就得贴钱买水,现在好了。”苏锦城感慨道。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推动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接下来,海原县要将农村供水提标工程打造为“补短板”的民生工程,打造为“强基础、促发展”的战略工程,通过设施升级、管理优化,既能巩固饮水安全成果,又能支撑农业节水、工业发展与生态保护,为乡村全面振兴筑牢水安全屏障。
站在新起点,面对新考题,海原的未来还有更多希冀,等待时间落笔。
旱塬不旱,清泉长流。(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段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