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全球媒体聚焦 | 荷兰智库:中国创新从未止步 西方“惊讶”实为偏见)
《亚洲时报》4日刊登了一篇署名文章,作者理查德·吉亚西是荷兰一家地缘政治咨询与学术机构的负责人。他在文中指出,许多西方观察家对中国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电动汽车和绿色能源等高科技领域的快速进步感到惊讶,然而这种叙事显示很多西方人误解了历史。中国本就是世界级的创新者。
《亚洲时报》网站文章截图
文章说,尽管未经历西方意义上的工业革命,中国在多个世纪里始终引领着创新与应用技术的发展。著名的四大发明只是最典型的代表,是更广泛技术影响力的冰山一角。
中国创新传统还体现在工程壮举上。全长1800公里的京杭大运河,串联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构成中国南北整合的大动脉。这一工程与万里长城一道,共同展现了中国重塑地貌、联通与守护国家的高超水利与土木工程技术,是宏大工程的创新典范。
文章认为,如今的创新型中国,也正在通过新技术模式与经济范式展现创造力。2025年,中国首次跻身全球创新指数前十,这在中等收入经济体中实属罕见。此外,中国专利活动规模惊人——2024年,全球专利申请的约四分之一来自中国。
《亚洲时报》网站文章截图
此外,中国创新不仅在国内活跃,还越来越多地寻求国际专利保护,尤其是在发达经济体也申请专利的领域。这种模式标志着,中国在高价值领域进行创新而非模仿。
文章注意到,过去十年,中国在生成式人工智能领域申请的专利数比任何其他国家都多。如此的规模要求人们应重新解读中国的创新故事。
作者分析指出,西方对中国的创新发展为何会感到惊讶?这是多重偏见在作祟:西方主流的现代化叙事将西方塑造为“进步原点”,非西方创新通常被描述为“衍生创新或被动性创新”。
《亚洲时报》网站文章截图
另外,知识产权制度和全球规范强化了西方对创新的定义,这扭曲了人们对创新和发明的看法。
文章指出,我们应该越来越习惯于中国是世界级的创新者。世界必须摒弃那种“以西方原创性为中心”的解读偏见。
文章提醒,创新很少囿于国界,其红利往往惠及大众。因此,更具创新力的中国可以为扩大全球公共产品供给作出贡献。
来源 :环球资讯广播
编译 | 李琳
签审 | 王昆鹏
监制 | 蔡耀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