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高校教育积极推动地方文化传承与创新之江西探索)
摘要:高校教育多学科的优越背景对推动地方文化发展和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对江西的探索提出深化文化教育意识、服务地方文化产业、优化高校课程大纲及设计等实践路径,以切实实现文化育人目标,推动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关键词:高校教育;文化;传承与创新
高校具有多学科的优越背景,各共建高校需要突出特色,在引领地方文化发展和服务区域经济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一、地方文化融入高校教育的价值体系与理论逻辑
地方文化是指特定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独特文化。它包括历史、民俗、艺术、传统、价值观,以及口口相传的约定等,是当地人民长期积累和传承下来的宝贵财富。江西地方文化因水而生,源远流长。江西高校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赣文化融入其教育及研究领域,具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江西省内各区域高校陆续创办地方文化研究中心,深入挖掘地方文化资源,研究民族文化,积极开展特色研究和田野调查研究,主动为地方文化建设建言献策,创新地方特色文化。比如,九江学院庐山文化研究中心下设研究所(院)目前已达14个,凝聚了6个主要研究方向。该研究中心全面整合了学校的人文社科资源,对当地文化资源持续多年深入挖掘与研究,充分打造了地方高校地方文化研究特色及优势品牌,展现了文化育人的典范。赣南师范大学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打造出苏区与中共革命精神的研究高地、红色基因传承与理论创新的前沿阵地、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高水平智库,创办了红色文化学刊,提供了国内外红色文化研究者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井冈山大学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作为具有国内外重要影响的开放、多元以及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平台,致力于革命史和革命精神研究及宣传教育,强调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功能,着力构建以井冈山精神为核心的红色文化研究体系,彰显了该领域研究的特色优势。
悠悠五千多年历史的浩瀚中华文化是由多民族各具特色的区域民族文化汇集而成,熠熠发光,江西地方文化正是诸多璀璨的明珠之一。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共性存在于个性之内。江西高校教育不能空泛地谈抽象的概念上的所谓文化,而应该以马克思主义科学观与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助推马克思主义本土化,以文育人的同时推动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
二、高校教育与地方文化融合互动存在的问题
当前江西高校在助推文化研究工作方面所作出的贡献的确可圈可点,不过也存在短板。首先,作为地方文化研究不可或缺的角色,部分高校重研究轻传承。研究与教育需求不够匹配,校内课程教学与文化融入不充分,文化传承与发展不足。究其原因,在于顶层课程大纲融入文化元素不充分,造成课程设计中地方文化融入的缺失、文化育人理念理解不透彻。其次,文化优质课程资源不足、师资队伍不齐备。部分高校的地方文化优质课程资源没有被充分开发,教师对地方文化没有进行全面深入了解,系统化教学有待开展。再次,全省地方文化研究仍旧比较分散,研究机构之间的沟通有待加强,否则容易造成全省地方文化研究缺乏一体化以及部分文化内容重复研究的现象。最后,部分地方文化研究行为与传统文化创新、地方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互动不够,拓展、传播地方文化的动力有待激发,其需进一步积极带动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高校文化研究与高校教育在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等方面既面临挑战,也存在发展空间,更具有进一步拓展的必要性。人才培养、文化传承创新、服务社会作为高校的核心职能,唯有在工作实践中查找短板、检视问题、弥补不足,方能有效应对挑战、把握机遇、谋求发展。
三、高校推动地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实践路径
针对上述挑战,地方高校及所属文化研究机构需深化文化教育认知,强化文化担当精神;高等教育与研究事业应始终秉持服务地方的办学定位,共享时代发展红利;尤其在教育实践环节,地方高校应持续加强地方文化传承工作,优化课程体系结构,将地方文化元素有机融入专业必修课、通识必修课及公共选修课,系统开发优质课程资源。
首先,担当为首,高校教育及隶属文化研究机构应持续深化文化教育意识。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地方文化是增强区域竞争力、推动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教育实践应不断强化对这一思想的认知。增强文化自信,落细落实,效果才能积微成著。因此,扎根地方,弘扬优秀赣文化是江西地方高校的首要使命。
其次,实干为本,高校教育与研究应坚持服务于地方文化产业。地方高校所属地方文化研究中心与研究所应不断精耕细作,笃行致远,但不能“独行”,不能独善其身,更不能独“惠”其身。地方高校应与“地方”相得益彰,协同地方文化部门,齐驱并进,在深入研究中找出地方文化发展的新方位和着力点,不断发展创新,插上“数字化”翅膀,洞察一域以洞见全局,共享数字时代的红利。同时,高校地方文化研究机构要进一步加强省内及国内沟通,加强与地方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协同工作,多措并举,将地方文化研究工作做深做透。
最后,传承为重,优化高校课程大纲及设计,将地方文化有机融入课堂,积极传承地方文化。为实现引领创新地方文化的功能、营造创新地方文化氛围,发展和繁荣地方文化,高校应充分发挥各自学科优势,将地方文化有机地融入高等教育,有效开发文化优质课程资源,逐步达成文化育人目标。一方面,顶级思维与层级思维应互相配合,课程大纲引领课程设计,在实践中结合更多的学科,加强地方文化的融入。另一方面,专业必修课程、通识必修课程与公共选修课程设置教学大纲应有所区分,在学校统一指导下分门别类将地方文化融入教学大纲。此外,公共选修课则可以专注地方特色或地方传统工艺等开设校级选修课程。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守一方水土。“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是高校教师的责任,提高教师对地方文化的认识和素养是重中之重。在育人实践中,高校应充分做好顶层设计,教师应思考科学合理的传承模式和路径。高校和教师应在文化育人实践中发挥主导作用,传承并创新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增强其社会服务功能,促进地方文化的繁荣和进步。(作者:杜小红作者单位:井冈山大学)
[课题项目:本文系2025年吉安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区域文化协同高校英语课程思政实践与研究”(项目编号:2521219)的阶段性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