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37岁的调车长用千次动作保障物资畅行)
10月21日清晨7时30分,黑龙江省龙江站站场内,调车机轰鸣声与清脆的对讲机指令,打破了秋日的宁静。一列列满载着玉米、矿建的货物列车,正等待编组集结,随后将发往全国各地。
龙江站是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齐齐哈尔车务段管辖的三等站,也是滨州线上重要的枢纽,承担着煤炭、粮食、矿建等重要物资的运输任务。37岁的调车长王明伟,是这条运输通道上的现场“指挥官”。
上午9时许,“十车、五车、三车……减速、停车。”王明伟紧盯着缓缓移动的车列,通过对讲机发出清晰指令。他和工友们刚刚安全完成了龙江站当天首趟南下粮食列车的编组任务。王明伟每天要发出数百条这样的指令,每班调车超过40钩,调车走行距离超过30公里。
作为调车长,王明伟的工作就是带领工友们将空车精准送至各个装卸车点;将装满货物的重车,按目的地、品类进行编组。这其中,最考验技术与耐心的,莫过于粮食装车“对货位”,将几十节车厢的每一个车门,精确对准装粮食出料口的传送带。
“推进!”随着王明伟的第一道指令,整列车缓缓启动,车钩相继连挂妥当,发出沉闷的撞击声。机车速度稳稳控制在每小时5公里,这是“对货位”作业的标准速度。“减速!”王明伟再次发出指令,车速进一步降至每小时3公里,车列进入“爬行”状态。他半眯双眼,视线在车门与装粮料口之间反复比对——十五米、十米、五米……他的双眼如同标尺,度量着毫米级的距离。车轮与钢轨的摩擦声逐渐尖锐,王明伟必须提前预判车辆的惯性,在最恰当的时机发出指令:“停车!停车!”第一节车厢稳稳停住,车门中轴线与料口完美对齐,严丝合缝。
“对货位过程中,任何微小偏差都可能影响装车效率,如果再次调整装卸机具的位置会增加很大的时间成本。”王明伟一边说,一边紧了紧被晨露打湿的衣领,呵出的气息在清寒中凝成白雾。随后,他走到一列装满秋粮的待发列车旁,仔细检查每节车辆底部的关键部件状态,确认软管、车钩的连接状态,目光逐一扫过每节车厢的装载加固情况。直到最后一节车厢的车号和状态确认无误,他才直起身,向车站值班员报告:“5道车辆全列复检完毕。”
这一天,他安全准确地完成了四十多钩调车任务,弯腰、起身的动作重复上千次,累计行走超过两万步。(隋彩霞 李云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