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大江时评:舞剧《天工开物》出海,一场“格物致知”的当代回响)
谁能想到?400年前宋应星笔下的《天工开物》,如今能在舞台上“跳”起来,还要带着智能机器人闯悉尼歌剧院、雅典圣诞剧场!10月10日,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举行的百场纪念演出上,当舞者与机器人同台共舞,台下掌声雷动时,不少观众感慨:“这哪是舞剧,分明是古今中国的一次隔空击掌。”
传统不是“老古董”,会“变身”才能活在当下。有人总说传统文化“老了、旧了”,可《天工开物》偏用舞蹈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它没对着典籍念台词,而是让舞者用肢体模拟纺织的细腻,用群舞展现造车的严谨——把400年前的技艺,变成了观众能看、能懂、能共情的艺术。更妙的是,舞者“台下十年功”的坚持,和古代工匠“精益求精”的追求撞了个满怀。这部舞剧没喊口号,而是把“工匠精神”揉进每一个动作里,让年轻人在掌声中明白:原来老祖宗的智慧,至今还能给我们力量。自2024年5月首演到现在,它走遍29座城市、吸引超10万观众,靠的就是这种“老传统新表达”的魔力。
科技不是“外来客”,找到共鸣就能融得自然。谢幕时机器人和机器狗一登场,现场氛围直接拉满——这些能空翻、能打拳的“科技伙伴”,穿着剧组定制的国风服饰,一点不违和。宇树科技的团队说,为了让机器人跟上舞蹈节奏,他们在实验室反复调试精度,这种“抠细节”的劲头,和古代工匠靠“手感”掌控工具的专注,其实是同一个道理。有人问:“机器人跳国风舞,不别扭吗?”可你看,当现代算法遇上传统技艺,当机械精准对接人文温度,反而碰撞出“1+1>2”的效果。这告诉我们:科技不是来“抢戏”的,而是帮传统文化“破圈”的助手,只要找对融合点,老经典也能玩出“科技范儿”。
文化出海不是“送特产”,找对共通语言才能走得远。10月25日要登陆悉尼歌剧院,11月还要去雅典——一部讲中国古代科技的舞剧,凭啥敢闯国际舞台?答案藏在“共通性”里。一方面,“对工艺的尊重、对品质的追求”是全世界都懂的语言,就像希腊古建筑的雕刻、澳大利亚的手工艺术,本质上都是“匠心”的表达;另一方面,舞蹈不用翻译,机器人更是“全球通用符号”,哪怕海外观众不懂《天工开物》的历史,也能被古今对话的震撼打动。江西文演集团总经理李瑞峰说这是“以舞为桥”。其实这座桥,架的是中国文化的自信——我们不是“输出文化”,而是和世界分享:中国今天的创新,不是凭空来的,而是从《天工开物》的“格物致知”里长出来的。
《天工开物》的故事,远不止一部舞剧那么简单。它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传统文化“守正创新”的大门:对传统,要“扎根深、挖得透”;对时代,要“跟得上、融得好”;对世界,要“讲得通、传得开”。接下来,它还要走向更多国家,相信带着“工匠精神”和“中国智造”的它,能让世界看到:中国文化既有“历史的厚度”,也有“当代的温度”;中国发展既有“创新的锐度”,更有“传承的深度”。而这,正是中国故事最动人,也最有力量的地方。
(邓随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