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云迹青年|在金平一中有位老教师把半生教育热忱做成“标本”)
【编者按】
由云南省人民政府驻北京办事处、共青团云南省委和北京外国语大学联合指导,北京外国语大学教育学院、北京大学教育学院、云南民族大学教育学院等高校师生共同组成的“情系红土地·雁归彩云南”社会实践团队,自2020年起已连续五年聚焦“边疆教育高质量发展”主线,深入云南省7个边境地州开展专题社会实践。本篇基于2025年暑期调研完成的稿件,以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第一中学的生物标本馆故事为窗口,展现边疆教育创新实践的生动缩影。
“情系红土地·雁归彩云南”社会实践团队
阳光透过生物科普展示馆的窗棂,细碎的光斑在玻璃展柜上轻轻跳动,落在那只昂首挺立的原鸡标本上。褐色羽毛还沾着山林的潮气,喙部微微张开,仿佛下一秒,清脆的啼鸣就要穿透几十年的时光——这是1979年戚永和带着学生扎进山野做的“处女作”,也是这座标本馆从无到有,像一颗种子般慢慢生根发芽的开始。
“馆里的标本都是师生们自制的,让山野住进课堂是我们学校的特色。”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第一中学(以下简称“金平一中”)的校长李万机站在原鸡标本前,语气里满是骄傲。可这份“特色”的背后,是戚永和用近半个世纪的光阴,在边疆山野里一笔一画写就的“标本人生”,而每一笔,都浸着对学生的疼惜和对自然的热爱。
一只原鸡的获奖点燃半生执念
戚永和老师在制作标本
1971年,33岁的戚永和背着简单的行囊走进金平一中时,心里揣着的不只是云南大学生物学专业的学识,还有一个模糊的念头——边疆的孩子不该只对着课本上的黑白动植物图片认世界。在此之前,他辗转于红河州商校、金平知青办,直到站在这所边疆中学的讲台前,才终于找到扎根的方向:做一名能把山林“搬”进课堂的生物老师。
那时候的金平,生物教学条件差得超出想象。课本里的鸟是黑的,兽是白的,学生们连家门口飞过的麻雀和斑鸠都分不清。如今在金平一中当生物组组长、金平蝴蝶协会会长的李兴钱,是土生土长的金平人,他总听戚老师的老学生说:“戚老师看着孩子们对着黑白图册皱眉头,就总琢磨怎么让生物课活过来,那股子急劲儿,像要把自己的本事全掏给学生似的。”
1979年的一个机会,成了这一切的转折点。全国青少年科技作品展览征稿的消息传来,戚永和没多想,拉着几个感兴趣的学生就组建了生物科技组。与其说“组建”,不如说“扎进山野”。
他们的目标是原鸡,又称红原鸡或茶花鸡。原鸡是鸡形目雉科原鸡属的鸟类,也是家鸡的野生祖先。它们广泛分布于东南亚及中国南部,栖息于热带森林和次生灌丛中,兼具独特的生物学特征与重要的生态价值。
他们带着简单的剥制工具,钻进了金平的山野林间寻找原鸡,然后带着学生一点点给原鸡捋顺羽毛,给竹鼠固定姿态,再对标本进行消毒、定型,手上沾着松香也不在意。
金平一中标本馆藏品
功夫从来不负有心人。那一年,戚永和带着学生做的“原鸡”标本拿了全国二等奖,“竹鼠”标本得了三等奖。捧着奖状的那一刻,戚永和心里的模糊念头突然清晰了:标本不是死的展品,是能让学生真正“摸”到自然的钥匙。也就是从这时起,建一座标本馆的执念,像野草般在他心里疯长。
那时候,有人质疑“一个中学老师折腾这个干啥”,可学校挺他,他就咬着牙坚持。最难的是凑标本材料,当时《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还没颁布,村民们听说戚老师要给学生做“活教材”,常会把捕获的动物送过来。戚永和把这些素材当宝贝,小心翼翼地处理,金平一中的标本架上,慢慢有了第一只鸟的影子,第一只兽的轮廓,第一只昆虫的翅膀。
山野足迹铸就的“生物记忆库”
金平一中标本馆 白鹇标本
从1979年那只原鸡标本点燃执念开始,近二十年的时光里,戚永和的脚印像细密的针脚,缝满了金平的每一片山林、每一条河谷、每一处溪流。
清晨的雾还没散,他背着标本采集箱在热带雨林的藤蔓间钻,露水打湿了袖口,凉丝丝地贴在胳膊上也不觉得;雨后的泥土黏着鞋,他蹲在河谷边翻找昆虫,裤脚沾满泥点,起身时还得扶着树晃一晃;寒冬里的山风刮得脸疼,他还是要到溪流边蹲半天,看水生生物怎么过冬,冻得手僵了也不在意。这位生物老师的身影,早和金平的山野缠在了一起,分不清哪是他,哪是这片土地上的生机。
在戚永和心里,每一次进山都不是“找东西”,是和自然对话,是替学生们 认识自然里的“生物朋友”。他常跟学生说:“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一只鸟、一只虫,更是它们在这片山里怎么生存,怎么跟咱们金平的土地打交道。”他的人生,也早和标本馆里那些静静躺着的展品融在了一起,每一件标本背后,都藏着一段带着山野气息的故事。
可能是为了找一只珍稀鸟类,他和学生在林子里蹲了三天,夜里就裹着毯子靠在树干上,听着虫鸣等天亮;可能是为了护着一份刚做好的昆虫标本,他冒雨赶路,把标本揣在怀里,自己后背全湿透了;也可能是发现新物种时,他和学生抱着标本箱跳起来,笑声在山谷里飘得老远。这些故事里,装着他对生物学的痴迷,更装着他想让边疆孩子“看清自然、学好生物”的赤诚。
金平一中标本馆 棕颈犀鸟标本
展厅里最打眼的“明星展品”,是金平巨树䗛标本。这是戚永和学生杨自林偶然发现的,戚永和拿着标本翻遍了学校的资料册,甚至托人去昆明找文献,才发现当时连这种昆虫雄虫的记录都没有。“得让更多人知道咱们金平有这个宝贝,也得给生物学研究添点东西。”抱着这个想法,他一头扎进数据整理里,夜里在灯下写观察笔记,笔尖划过纸页的沙沙声,像是在跟未知的物种对话。后来在昆明动物研究所的帮忙下,他把研究成果写成报告,于1992年发表在《动物分类学报》上,金平的这一特有生物,也由此走进了更广阔的学术视野。
除了这只“明星”,馆里还藏着不少“宝贝”:凹甲陆龟的壳上纹路清晰得能数出来,巨蟒的鳞片还泛着微光,珍稀鸟类的羽毛艳丽得像染了晚霞。据统计,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标本就有5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标本多达26种。每一件标本背后,都是戚永和翻山越岭的脚步,是他用半生时光,在边疆土地上攒下的“生物记忆”。
2003年,65岁的戚永和从教学岗位上退休,可脚步没停下来—— 因为标本馆里还有太多活儿等着他,学校又将他请了回来。在他的坚守下,金平一中的标本馆完成了从零到一的跨越:从最初只有原鸡、竹鼠两件获奖标本,到如今藏有260种、750余件标本的“生物记忆库”;从一间堆着工具的简陋储藏室,到如今能让学生扫码学知识的科普展示馆。每一步,都走得扎实又坚定,像他当年在山里找标本时那样,不慌不忙,却从不停歇。
边疆教育有了“立体生物百科”
金平一中标本馆
推开金平一中生物科普展示馆的门,像翻开了一本能摸得着的“立体生物百科全书”。昆虫、脊椎动物分着区摆得整整齐齐,濒危物种专区的灯光特意调亮了些,像是在轻声提醒:这些生命,需要我们好好护着。这里早不是单纯放标本的地方,是学生们围着看、围着学的乐园。
“这些标本不仅是展品,更是鲜活的‘活教材’。”李兴钱总这么说。馆里的每件标本都挂着标牌,写着中文名字,还贴了小小的二维码。学生们凑在展柜前,手机一扫,标本的形态特征、食性、繁殖方式,都清清楚楚跳出来,就像戚老师当年带着学生进山时,手把手教他们认生物一样。
这座标本馆还打破了学科的墙,成了跨学科教学的“桥梁”。“你看这边的地质构造、板块运动展区,上地理课的时候,老师带着学生过来,指着标本说‘这片山里的岩石怎么形成,这些动物怎么跟着环境变’,学生一下子就懂了,比对着课本讲管用多了。”李兴钱笑着说。
对金平一中的孩子们来说,标本馆更像一扇窗,透过这扇窗,他们看到的不只是一只鸟、一只虫,是自己家乡的土地有多珍贵,是金平的山野里藏着多少“宝贝”。这所学校里有多个民族的学生,有时候老师会组织大家围着标本聊:“你们民族里,有没有跟这些动物相关的故事呀?”你一言我一语的交流里,感情就近了,心也贴得更紧了。
金平一中标本馆 亚洲灵猫标本
对老师们来说,这座标本馆早不是简单的教学资源了,是装着教育初心的“百宝箱”。生物课上,老师拿着昆虫标本讲变态发育;地理课上,老师对着地质展区讲生态,抽象的知识,就这么变成了可触可感的东西。
几年前,戚永和离开了人世。人虽然走了,但他播下的“匠人精神”的种子,在这儿一代代生根发芽、传承下来。从戚老师带着学生做标本,到现在的老师继续维护馆里的展品,再到学生们试着做自己的小标本,这份认真和热爱,从来没断过。金平一中生物组的老师,不仅在课堂上延续戚老师“让生物课活起来”的想法,还主动承担起标本馆的维护工作和科普讲解任务。他们整理标本时会轻轻拂掉灰尘,给学生讲解时会说起戚老师的故事,把那份对教育的赤诚、对自然的热爱,悄悄传给了下一代。
现在,标本馆的维护早有了“老带新”的规矩:老师们会定期来通风、除湿,仔细检查每一件标本的状态;遇到搞不定的复杂问题,会及时联系专业人员;发现老旧的标本,会小心翼翼地进行修复,尽量留住它们原来的样子。“我们还在整理学生做的优秀标本,想专门设个展区,让孩子们也能看到自己的‘作品’,像当年戚老师看着我们的标本那样骄傲。”李兴钱说这话时,眼里闪着光。
一份坚守跨越山海与时光
金平一中标本馆藏品
坐落在边疆小城的金平一中生物标本馆,看着不大,却有着能跨越山海的力量。它不只是金平生物多样性的缩影,更是边疆教育者们守着初心、传着热爱的见证。
从科普和保护来说,这座标本馆早跳出了校园的围墙,成了给大家讲生态故事的窗口。每到周末或假期,周边社区的居民、邻近小学的孩子都会涌进来。老师们放下课本,当起科普讲解员:指着凹甲陆龟的纹路说“这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拿起巨蟒标本讲“它虽然看起来吓人,却是生态链里的‘调节器’,能帮着控制鼠类数量”;说起金平巨树䗛时,还会讲戚老师怎么写研究报告,怎么让全国知道金平的这个物种。
这种看着标本听故事的科普,让保护生态不再是句口号。大家摸着展柜玻璃,听着背后的山野故事,才真的明白“原来咱们金平的山里藏着这么多宝贝”“原来这些动物需要咱们护着”,守护自然的责任感,就这么在心里慢慢长起来。
从乡土教育和民族团结来说,这座标本馆更是座“情感桥”。金平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学校常组织各民族学生来这儿参观,让大家分享本民族和自然相关的传统知识:彝族同学会说“我们山里的火把节,会看到很多萤火虫”,傣族同学会讲“我们的泼水节前后,鸟儿会在稻田里找食”。在这些交流里,孩子们不仅更爱家乡了,也更懂身边的同学了。很多学生参观后会说:“原来咱们金平这么厉害,以后我也要保护好这片山。”这份对故土的热爱,是比任何课本都珍贵的教育成果。
“这份成果,离不开政府的帮衬和学校的看重。”李兴钱说,“我们金平一中就是个县级中学,能把标本馆建起来、守下去,不容易。这些年政府给了钱,帮着建新馆、更新设备;学校也一直把标本馆当素质教育的宝贝,就怕辜负了戚老师的半生坚守。”
金平一中标本馆
从1979年那只原鸡标本,到如今能让人“读懂自然”的“生物百科”;从戚永和一个人的执着,到一代代师生的接力传承,这座边疆小城的标本馆,装着的不只是750余件标本,更是一位老教师用青春写就的“标本人生”,是边疆教育的温暖与力量。
就像标本馆门口展板上写的那样:“戚永和老师将青春和热血奉献给了金平的教育,奉献给了他热爱的这片土地。”而这份力量,还会陪着一代又一代金平的孩子,在认识自然、热爱家乡的路上,稳稳地走下去,一步一步,走向更远的未来。
云迹青年&“情系红土地·雁归彩云南”调研团联合出品
策划:徐嵩钦 吴沛钊
指导老师:谢非
作者:云南民族大学 陈雪
编辑:徐嵩钦
审核:吴沛钊
云南日报-云新闻 观云南 知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