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高质量发展看中国|牧民只花3块钱,羊群就有了“保险”)
央广网锡林郭勒8月20日消息(记者李春雪)盛夏时节,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碧波荡漾。晌午时分,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牧民宝音通拉嘎在蒙古包内用手机监控看着自家600多只羊,脸上洋溢着笑容。“自从给羊上了保险,心里更加踏实了!”
牧民宝音通拉嘎使用手机监控自家的羊群(央广网记者 李春雪 摄)
这份底气,源于锡林郭勒盟气象部门首创的“牛羊天气指数保险”。日前,记者跟随“中央媒体走基层看气象——绿镜头·发现中国”走进锡林郭勒盟,了解气象服务与农业保险协同创新发展的路径。
锡林郭勒盟是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屏障和畜牧业基地,肉羊养殖是支柱产业。然而,极端灾害天气频繁——夏季久旱少雨,冬天暴雪封草——让牧民心头常悬一根弦。
阿巴嘎旗牧民宝音通拉嘎在居住的蒙古包旁(央广网记者 李春雪 摄)
“去年旱得厉害,7月中旬才下雨,草场光秃秃的。一整年下来,几乎是赔钱。”阿巴嘎旗恩格尔哈夏图嘎查书记孟和吉亚回忆。
对牧民来说,一场旱灾或雪灾,就可能让辛苦养了一年的羊群缺少饲草,甚至直接死亡,损失动辄数万元。传统保险定损复杂、理赔滞后,牧民往往“不敢指望”。
2016年,锡盟气象局率先探索,将“天气指数”与保险挂钩,以气象数据为基础,牲畜草料为标的,打造牛羊天气指数保险。2018年,这一模式在政协提案推动下升级为政策性保险,由自治区、盟市和旗县三级财政共同承担80%保费,牧民自付20%。
“每只羊保费15元,牧民只需掏3元,剩下由政府补贴。”锡林郭勒盟生态与农业气象中心主任李慧融介绍,“遇到旱灾或雪灾时,我们按照气象监测数据判定灾情,保险公司按天赔付,几天内资金就能打到账上。”
在宝音通拉嘎所在的嘎查,已有42户牧民参保。“去年一只羊赔一百多元,好多牧户都拿到了理赔款。”他说。
“通知来了就直接赔付,不用自己去证明受灾。”宝音通拉嘎更直观地体会到这份保险的价值:“过去遇上雪灾得借钱买饲草,现在保险赔付到账,资金周转不愁了。”
盛夏时节的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草原(央广网记者 李春雪 摄)
近三年,全盟已有12946户牧民参保,累计提供5.74亿元风险保障,单年最高保额突破1.2亿元。目前,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参保羊只超过300万只。
这一保险模式得以高效运行,依托的是一整套技术支撑体系。气象部门构建了本地化的1公里×1公里高精度气象生态数据库,融合卫星遥感、地面观测和生态数据,研发“雪深、覆盖率和持续天数”等复合指标,实现逐日灾情精准识别。全盟被划分为四大风险区域,差异化设定理赔标准,实现风险与赔付精准匹配。“牧民自己也能算出来。连续多少天没下雨,就心里有数。”李慧融说。
从数据采集、灾情评估,到保险理赔、政策补贴,一整套“114115”模式打通了气象赋能保险的“最后一公里”。不仅技术标准化、经济可持续,更兼顾生态效益,形成可推广的“锡林郭勒方案”。
目前,金融领域与气象领域的跨界合作与协同创新不断深化。去年12月份,中国气象局等5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金融气象协同联动 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深化保险业气象服务,加强气象保险产品创新,进一步发挥气象在地方优势作物、大宗粮棉油作物等保险产品研发、定价、赔付中的作用。
中国气象局副局长熊绍员介绍,在系统谋划下,已有28个省份气象部门和5家国家级业务单位与20家保险企业开展了200多项服务合作,涉及巨灾、农业、气象指数等险种。其中,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气象部门深耕肉羊天气指数保险服务,2024年肉羊投保规模增加近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