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乡村振兴看安徽丨家门口的帮扶车间 托起“稳稳幸福”)
央广网阜阳8月8日消息(记者 张琳琳)立秋已至,暑热未消。走进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盛堂乡颍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基地,54岁的陈德利正专注地清洗着雪菜,细密的汗珠爬满她的额头,手中的活计却一刻不停。
“在这儿干活,既能照顾家里,每月还能挣两三千块钱。”陈德利笑着说道。在她身旁,十多名工人正将清洗好的雪菜装箱,运往位于颍上经开区的自动化生产线加工。这些独具风味的酱菜下了产线后,将销往长三角地区的各大商超。
帮扶车间托起家庭希望
“这个就业帮扶车间有12000平方米,2016年破土动工。”颍盛农业负责人朱利苹是盛堂乡朱洋村人,早年在江浙一带打拼,经营酱菜生意,并先后在杭州创办了两家蔬菜加工厂。2016年,响应家乡政府返乡创业号召,朱利苹成立安徽颍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朱洋村就业帮扶车间作为经营厂房,专注酱菜、泡菜的生产与研发。经过多年经营,企业创建自主品牌“颍思坊”,已经发展成为年产值1.2亿元,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大型综合型食品公司。通过产业发展等带动上千农户种植蔬菜,年平均收购蔬菜30000吨,目前就业帮扶车间吸纳了12名脱贫人口就业。
自动化生产车间正在生产酱菜(央广网记者张琳琳 摄)
对于陈德利来说,就业帮扶车间改变了一家人的生活,从企业筹建阶段就加入的她,见证了车间的发展壮大,“那时候车间还没正式投产,种菜、打扫卫生,什么活儿都干。”儿子腿脚不便、儿媳身患残疾,家里还有1岁多的双胞胎孙子需要照顾,这份稳定的工作,让她心里“有了着落”,日子越过越踏实。
70岁的江国民也属于脱贫户。多年前,两个儿子相继因意外去世,他和老伴咬牙扛起生活重担,把三个年幼的孙子拉扯长大,“最小的今年16岁,大的20多岁。”
多年的操劳压垮了老伴的身体——脑梗、糖尿病接踵而至,如今她瘫痪在床。每天天不亮,江国民就忙着给老伴洗漱、喂药,照顾她吃完早饭再来到车间。
“好在厂子离家就十来分钟路,家里有事说一声就能回去。”说话时,老人精瘦的脸上皱纹纵横,双手有力地比划着,“我每个月在车间干满500元,就业补贴每月还有590元,加上低保1600多元,够生活了。”老人说,孙子小的时候家里吃油都成问题,现在日子安稳得多。
“飞针走线”织出安稳生活
在颍上县迪沟镇卢高村的就业帮扶车间里,丰卓服饰公司缝制工侯爽正熟练地操作着缝纫机,一件件成品运动服从手中诞生,“计件工资,多劳多得,一个月工资2000多!”
丰卓服饰生产车间里,缝制工正在生产运动服(央广网记者张琳琳 摄)
60岁的蔡玉美在丰卓服饰工作也有两三年了,“主要是剪线头、穿腰绳、烫内衬。”蔡玉美说,活不重,每个月还有2000多元的收入,她非常知足,“攒点养老钱,老了心不慌。”蔡玉美爽朗的笑声在车间回荡。
据悉,这座运用县域结对帮扶资金500万元建成的标准化厂房,2023年12月引进颍上县丰卓服饰有限公司,实现年增村集体经济36万元,带动73名群众就业,其中脱贫户及监测对象11人。
近年来,颍上县将打造就业帮扶车间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举措,利用就业帮扶车间租金低、面积大、劳务成本低等优势,引导小微企业将生产环节转向镇和村,构建蔬菜加工、纺织服装、电子产品组装等“一镇一品”产业发展格局。截至7月底,该县认定就业帮扶车间90个,带动就业3178人,其中脱贫人口及监测对象1445人,建在“家门口”的就业帮扶车间,托起村民“稳稳的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