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最疯的国产片,18岁以下慎入

2023-11-27 18:36:32
0

本文系网易沸点工作室《谈心社》栏目(公众号:txs163)出品,每天更新。

等待四年,《涉过愤怒的海》终于上映。

这是曹保平导演灼心系列的第三部。

黄渤和周迅同台飙戏的预告,让无数观众期待值拉满。

还未上映前,已经有12万人在豆瓣平台上标注了“想看”。


《涉过愤怒的海》仍然带有鲜明的曹保平特色:

悬疑犯罪题材,大尺度,生猛的现实主义,故事直指人性深处。

为什么会拍这样一部电影?又如何看待故事的设置和其中演员的表演?


本期明星谈心社邀请到导演曹保平,和他聊了聊这次的作品。

以下是他的自述。

01

去看看人性中复杂的部分

很多人都问过我,为什么老在拍悬疑犯罪题材。

我觉得好的东西,无论是小说,戏剧还是电影,不一定都是轻松、快乐、温暖、明亮的。

真正对我们人生有帮助的,其实是人性中比较复杂的东西。


美好的东西当然有很多,我们每天都能看到、享受到很多美好,但我们也可以让观众看到一些更复杂的东西。

我不会执着于要拍一部反映特定问题的电影,而是开拓有意思的内容,无论是一部小说、一个事件、一个社会报道、还是一个深度报告。

决定拍《涉过愤怒的海》也是这样。

这部电影的原著小说和我之前拍的犯罪悬疑题材比较贴切,叙事和框架也比较完整。

故事的主调,是在讲一个父亲为女儿复仇。

这个父亲亦正亦邪,又颓又失败,小说里一开场就在赌场上被人装到套里狠狠打了一顿。

它的副调,其实是在一个复仇的过程中对自我重新认识的过程。


但是,在父亲老金复仇的动机上,是不是具有强烈的社会意义,或个人表达上的意义呢?我一直在想这个问题。

后来我和《狗十三》的编剧焦华静,以及我工作室里的编剧武皮皮,一起开会讨论。

我们慢慢捕捉到了父亲老金和女儿金丽娜这层关系在叙事上的驱动作用,想要在这个方向上寻找到更有社会表达的东西。

我们都逐渐发现,可以把《狗十三》里原生家庭话题放到《涉过愤怒的海》,因为它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合理解释老金去复仇的动机和逻辑。

比如,老金觉得,我出去挣钱养家,把打鱼的钱都来送女儿去日本留学,我把命豁出去为女儿复仇,如果这都不是爱,那什么叫爱呢?


但对于金丽娜而言,她对于爱的定义不是这样的。

她对于爱的定义更多是精神上、情绪上的,两个人的内心上是不是能够连接在一起。

如果她在成长过程中接收不到来自父亲给予的爱的话,她怎么可能去爱他呢?

在生活中也是这样,很多子女对于父母的爱,某种意义上是出于伦理概念上的爱,而不是出于内心情感上的连接。

但我们会自我欺骗和自我洗脑,会被某些概念绑架,天然地认为就是“爱”了。

其实不是这样。

所以这两个人从一开始就是错位的。


对于老金来说,某种意义上痛苦的不是失去女儿本身,而是伤害到自己。

所以他觉得为女儿复仇这件事,比见女儿最后一面还要重要。

在老金的潜意识和第一动机里,男人第一时间应该干的事儿,是先去把强奸我女儿的家伙给干掉。


02

有生命力的表演在于文本

对比原著小说和这部电影就知道,这部电影有非常大的篇幅是我们重新建立起来的。

电影中是母亲景岚一直在和老金对抗,小说里是父亲,这是一个核心调整。

周迅在以前是没有景岚这样类似的母亲角色的。

她有点空白,一开始我去找她聊,问她愿不愿意尝试一下,她蛮愿意挑战。


这是《李米的猜想》之后再次和周迅合作,我觉得她更成熟了。

但她依然很执着,还有着在表演上那种义无反顾的那种东西。

有生命力的表演,首先得有一个有生命力的复杂的文本。

如果文本苍白简单,再好的表演都是冗余浪费。

我不太知道其他电影里的文本是怎样的,但在我的电影文本里,人物底层的逻辑以及每一层的因果关系,让演员表演的不止是说着的台词,表演的边界可能贯穿整部戏的前后。

如果文本有足够的生命力和复杂性,那么剩下的就是表演的问题,演员对人物理解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也会更强。


复杂的文本会给好的表演一个基础,好的表演就是你能把所有的东西全部呈现出来。

因为演员要具象化,要理解其中的复杂性、多义性,需要演员通过具体的表演技术来呈现。

比如,演员对肌肉的控制,对自己的表情的熟悉程度,对微表情的掌控力等等。

我们有很多在情感上非常痛彻的戏。

例如,电影里的老金在最后连女儿的墓都找不到,像一个孤魂野鬼一样在墓地里跑来跑去。

一个父亲为女儿复仇,愿意豁出自己的生命,结果都不知道女儿葬在哪里,这是一个多么悲惨的经历。

这个经历对于他来说,从一开始的不相信,到中间的彷徨迷离和犹疑,再到最后的五雷轰顶,这是一个大彻大悟的过程。


演员可以通过一些技术手段去解决这个问题,但是真的痛到心里的呈现,还是只是单纯外化的呈现,这里面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所以黄渤在这一点上就很难得。

他最后几场戏让我很感动,包括他墓地那一场戏,最后上面所有的东西的时候。

那种情绪感染力很直接。


03

无法回避原生家庭的痛

从犯罪到原生家庭,这样的方向调整肯定会带来故事架构、人物关系、情节上的整合和创造,整个故事完全到达了另一个方向。

原生家庭带来的伤害是一个普遍存在,以及经常被逃避和漠视的问题。

我们在一部作品里去传导出去,是有很大社会意义的。


电影里的女儿金丽娜,她从小得不到爱,她的边缘障碍人格也让她无休止索求爱、渴望爱。

有一句话形容得很贴切,这样对爱的索求,其实是把手伸进肚脐里去抓。

所以她会不断地去验证这是不是爱,这样导致每一段情感都是悲剧的结局,因为没有人能受得了这样的索求。

那么,如何从原生家庭的伤害里走出来?

我觉得可能谁都无法保证,这一生是不是能够走出来。

你所受的伤害在塑造你的性格、为人处世的方式、你对社会的认知,甚至会一点点改变你的一生。


长大后,你可以摆脱了原生家庭,你变成了一个独立的个体,可以对自己负责了,但这种伤害已经进入了你的身体、你的骨髓里,它在潜意识里一直在伤害你。

它塑造了你,你没办法把这些伤害剔除出去,它和你长在了一起。

很多人会选择从此回避这些伤害,心想小时候那些事情反正已经不存在了,于是选择遗忘掉它。

随着孩子长大,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位置关系是会颠倒的。

在你很小的时候,你会被父母的威权控制,当你到了一定的年龄后,随着他们老去,这个事情会翻转过来,你变成了威权的那一方。


但是,颠倒过来不代表原生家庭的伤害就不存在了,我们只是暂时把它遗忘掉,选择不去面对它,假装那些事不存在。

亲子重新相处,但如果相处得不好,那个伤疤会迅速地反噬回来,然后成倍变成更大的伤害,这是我亲眼目睹过的。

这是一个很可怕的现象。

最好的方式是什么?就是面对它,早早地面对它,早早地摊开来。

我觉得现在会好很多,因为现在社会足够透明和开放,尤其是全球化以后。

我们可能会接触到更多不同的社会环境,以及不同的族群,不同代际之间的交往方式等,你会知道多种多样的爱的方式。

比如现在年轻一些的父母,他们和孩子之间的交流方式已经比上一辈的父母好了很多,他们会把爱说出口。

和父母敞开来聊,大家都意识到问题。

比回避要好非常非常多。

本文系网易沸点工作室《谈心社》栏目(公众号:txs163)出品,每天更新。

erweima 扫一扫关注杂家 更多有趣内容

谈心社

深夜谈心 彼此相遇

erweima

扫一扫关注杂家 更多有趣内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