偌大的城市日日醒来又睡去,人间的烟火是它温暖的呼吸。
外卖员骑上小电驴穿梭在没有尽头的车流里,匆匆接过路边商家递来的餐点。做完这单,老板娘店里还有几桌要招呼。听说楼上的租户是一个今年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手机直播也能赚钱,这让她怎么也搞不明白。
在城市无数的角落里,新一代到城市里打拼的人境遇各不相同,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不来自这座城市,但当他们说“家”的时候,却指的是这里。
新市民,城市里的一盏灯
生活所在的城市,不是自己的家乡,这样的情形早已变得非常普遍。
在街头巷尾逐渐去习惯一种方言,能听懂,但始终不会说。在这里上学、上班、一日三餐,但是并没有这座城市的户籍。
在每一个早晨醒来发现自己身处的这座城市,居然离故乡有那么遥远的距离,才地意识到自己已经把这个曾经以为是“落脚点”的地方当成了家。
当你在万家灯火里点亮自己的那盏灯的时候,其实你并不孤独。
新市民繁忙的身影出现在城市的各个角落里,从早到晚,从东到西 / 图虫创意
我国目前有三亿多流动人口,他们远离原籍所在地,来到大城市生活生活和打拼。包括了进城务工者,还有大学毕业生,随迁的老人小孩,各种店主……
“新市民”活跃在各行各业,你很难通过一个简单的职业印象来描述他们:调查显示,新市民受访者从事较多的行业不仅有制造业、餐饮业、工程/建筑这样的传统行业,还包括了房地产、互联网/电子商务等。
对于城市而言,他们是新的市民;对他们而言,城市是新的生活。
根据七普数据,现在有超过九亿的中国人口居住在城镇,占到了人口总数的63.89%。快速城镇化的背后是一大批新进入到城市里居住的普通人。可以说,没有他们,就没有现在发达的大都市。
跨省的人口流动,不论是对于流出地还是流入地的经济增长,都有积极贡献。在全部就业人口当中,流动人口对于经济发展的贡献也更高。
随着现代城市样貌的多样化,外来务工者的身份也越来越多元,活跃在各种行业、更多岗位上。
比如在零售业和餐饮业,新市民就是主力军:你家楼下粉店、超市的店主,很有可能是新市民的一员。事实上,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这些小微企业主的参与,除了住宿、餐饮,还有居民维修、交通运输,乃至建筑和信息传输。
当你想起一座城市,你想起的总是犄角旮旯里的一家早餐店,是你和朋友们去撸过串的烧烤摊,是你购置泡面和油盐酱醋的那家超市。
而这些店主们普遍每天要工作8小时以上,有的甚至工作时间高于12个小时。如果没有这些小店,城市的生活或许也就没有所谓烟火气。对于同样外来的市民来说,最大的惊喜莫过于走进一家小店,意外听到店主的一口乡音。
城市商贩老板们大多是新市民群体,他们的工作和生活融合在一起,摊贩本身就是居所
奔波的不只是小微企业主,还有那些刚刚踏出大学校门的年轻人。
新毕业的大学生、研究生们,无数正在城市里寻找机遇的新生代,构成了每座城市发展中最具活力的那一部分。他们以就学的方式来到这里,又以就业的方式留在这里,不仅提供了最新鲜的创造力,还有年轻化的城市文化。
以广州市毕业的大学生为例,有将近七成选择前往一线城市就业。出于向上空间流动和社会流动的动机,毕业生们总体上倾向于选择他们本科或研究生就读地所在的城市或者比起户籍所在地、就读地的等级都更高的城市就业。
新市民中大部分是劳动适龄人口,为了留在这里,他们需要付出比一般人更多的努力,而城市也早已无法离开他们。
当他们结束了一天的忙碌,在夜里睡下的时候,在异乡的床上他们做着同一个梦,梦里是一代新市民的家。
城市归属感来自哪里
从乡村、小镇或遥远的其他城市来到一座新的城市,谁都曾有过那些陌生和迷茫的日子。面对层层叠叠的钢筋水泥和陌生面孔,新市民们很难在这里找到家的感觉。
来到一座陌生的城市,大部分人安顿自己的第一选择就是租房子。总体而言,租房住的居住环境仍然偏差,近年来房租负担也在加重。这些因素都导致流动人口在城市里的融合感不高。
基于对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的分析,研究发现,一座城市的房租水平越低,流动人口要融入当地社会也就越轻松。有六成的流动人口表示在城市里居住有困难,那些能够付得起住房费用的农村流动人口,显然能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
只有产生了对一座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新市民才能真正成为城市的一员,完成城市化。
而归属感其实是个很复杂的东西,诸多因素共同起作用下才能形成归属感。在本地务工年限、劳动时间、住房性质,乃至于对本地话的掌握程度等因素都会影响新生代外来务工者的城市归属感。
新市民辛勤工作和朴素生活,背后是对真正融入城市的向往 / 图虫创意
而在各种影响城市融入程度的因素中,住房条件是具有决定性作用的重要因素。
有房子的流动人口生活满意度,显著高于没房子的人口。
要在城里生活下去,首先就要面对住的问题。而一旦住房条件改善,随着流动人口的居住时间增加,他自然能够更加熟练地掌握当地方言,工作也慢慢熟练,这都会让他们得到更多当地人的身份认同,从而全方位地融入城市生活。
一城中村内,孩子们正在嬉戏 / 图虫创意
其实新市民们对于住房的要求,往往是足够容纳下一个家就好,而绝非“越大越好”。
基于2015年广州调查问卷数据,对于流动人口而言,住房面积甚至会与主观幸福感呈负相关性。这可能是因为过大的人均住房面积意味着更大的住房支出压力,进而导致主观幸福感下降。很多时候,房子其实是够住就好。
而对于新一代的农民工而言,他们甚至可以不在意房子是买的还是租的。这更说明了,新市民们对于住房的期待更多地不是为了投资或者置业,而是来自真实的居住需求、来自对于“城里有家”的强烈渴望。
从想家,到“这里就是家”,新市民完成了一个城市认同的过程,也是一个在城市里真正扎根的过程。
此心安处是吾乡
在2018年时,80后及更年轻的新生代务工者就已经超过了进城务工者总数的一半。
七成以上的新市民都已经组建了家庭,在新生代农民工中,更是只有不到一成未婚。
新市民中的新生代务工者的平均年龄仅在30岁左右,21-50岁的务工者占了总数的七成以上,这意味着大多数进城务工者正处在“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
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是许多进城务工人员心中最大的牵挂 / 图虫创意
对于他们而言,能不能在城市里具备照顾家人的能力,非常重要。
新市民们为了拼搏而来到城市,最重要的一项支出就是给“家”提供一个住处,不论是租还是买,一个温馨的地方是他们每天辛勤奔波后不可或缺的归宿。
而那些已经结婚拥有家庭的新市民,也更渴望留在城市里长期居住下去。
照顾未来的伴侣、抚养未来的孩子,乃至于给父母养老,一项项都是责任,也都是爱。不让父母成为留守老人,不让孩子成为留守儿童,一家人要团团圆圆——关于家的蓝图支撑起了他们最艰难的日子。
七成以上的新市民已经组建了家庭,他们的生活不止是一个人的幸福,还是一家人的期许
在郑州市,港城农贸交易中心,为了采购当天要卖的农产品,有一群人每天都比城市醒来得更早。
当被问起他们的愿望,他们不约而同谈起的,是家人。
努力让自己在城市里安家,让孩子能天天见到父母,让一家人有一个完整的地方生活。这样简单的梦想,背后是绝不简单的努力。
为了给家人提供更好的生活,他们背井离乡到城市打拼,租住在不见天日的地下室。为了实现梦想,他们从不敢停下好好休息。
但还好,惦念你的绝不止你自己。
新市民的生活状态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新市民住房问题成为重要社会议题。扩大该群体的金融供给势在必行。
中原消费金融始终关注新市民的小家,更致力于把真正的帮助带到每一个新市民的生活中。
陪伴新市民,让住的地方成为真正意义的家,帮助他们找到在城市的归属感,更要告诉他们:虽然生活不易,但也要保持向往美好生活的心,好好照顾自己。
“家”在远方,而这里只是睡觉的临时居所,即便只是租来的房子,也要让它舒适、温馨,这不仅是一个睡觉的地方,更是在异乡温暖的家。
截至目前,中原消费金融累计服务新市民客户超过600万人,有效解决了“新市民”金融供给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让消费金融更好地惠及民生,帮助城市里落脚的新市民们实现自己安家的梦想,也是走进新市民梦想的一份关怀和陪伴。
微博搜索话题#他们的一天从凌晨两点开始#,参加话题互动,就有机会抽中精美盲盒。同时,中原消费金融也呼吁大家持续关注新市民群体,与我们同行,共同助力,让城市更有温度。
参考文献:
[1]孟凡强,林浩 & 谢健.(2020).农民工就业结构的代际差异——基于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的再研究. 中国农村研究(01),246-266.
[2]中国政府网.(2021).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
[3]薛伟玲.(2014).嵌于流动的增长:空间格局、经济增长. 宏观经济研究(10),35-40+98.
[4]天眼查. (2020). 全国企业宏观分析.
[5]中国中小商业企业协会. (2020). 服务业小店店主生活和工作洞察报告.
[6]谢圆圆,李锦昊 & 马凌.(2022).青年知识移民就业城市选择及其影响因素——以广州市高校大学生为例. 热带地理(03),385-395.
[7]陈星宇.(2021).流动人口住房问题研究:基于文献的视角. 经济师(08),10-12.
[8]张雅淋,吴义东,姚玲珍 & 董敏凯.(2022).既来之,则安之?——城市房租水平对农村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影响研究.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02),30-44.
[9]李辉,韩东 & 温馨.(2019).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归属感研究.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03),119-127+234.
[10]谭苏华,朱宇,林李月 & 杨中燕.(2015).流动人口家庭的城市消费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 人口与发展(01),22-31.
[11]祝仲坤.(2020).保障性住房与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居留意愿——来自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的证据.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2),98-108+166-167.
[12]国家统计局.(2021).2020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
[13]祝仲坤.(2020).保障性住房与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居留意愿——来自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的证据.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2),98-108+166-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