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了60年,我不允许他继续低调

2022-06-04 23:19:35
0

“把冰山扔进火山会怎么样?”

“外太空到底有没有火山?”

“在火山上建发电厂,用火山的热量发电可行吗?”

在短视频平台的科普区,地质爱好者们聚集到一起,大胆抛出各种奇思异想。

耐心解答的,是一位头发斑白却依然精神矍铄的八旬老人——被网友称为“80后火山院士”的刘嘉麒。


刘嘉麒院士在6月1号儿童节更新视频/图源:B站

在他看来,地球是一个有生命的星球:

“核素是它的细胞,岩浆是它的血液,地震是它的脉搏,火山是它的喉咙。”

最近,《毛铺和文化录·中国和力》邀请到了中国火山地质科学家刘嘉麒院士,一起探究地质科学的发展和未来,探讨自然环境和人类发展的共生之和。


不少关注刘嘉麒院士的同学,都会叹服这位老人对地质知识侃侃而谈的博学和自信。

殊不知,当初走上地质研究这条路,对刘嘉麒来说算是机缘巧合。

“家里困难没钱供我上大学,母亲说哪个学校不要钱或者少花钱就考哪个学校。”

1960年,家境受限的刘嘉麒报考了长春地质学院,在这里,他第一次与地质学“相遇”。

接下来的8年时间里,刘嘉麒先后攻读了地球化学专业本科和岩石学研究生。


1978年,为了继续中断的学业,他主动放弃了当时颇有成就的工作岗位,考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那时的刘嘉麒已年近不惑,再读研究生无疑是个冒险的决定。

然而从与地质学结缘那一刻起,每次面临选择,他总会在现实和理想之间寻找平衡,选择那条少有人走的路。


这份对待学业的“偏执”,同样被他带进了学术研究里。

上世纪70年代,我国地质学研究领域尚有大片空白亟待填补,刘嘉麒意识到:这不仅需要坚实的理论基础,更需要在研究中锐意创新。

于是,在完成研究生毕业论文时,他放弃了相对成熟安全的课题,选择使用同位素年代学和地球化学方法,来研究长白山乃至整个东北地区的新生代火山活动。

这在当时的中国几乎没有先例,连他的导师都一再劝退,“若是做不成你还想不想毕业了?”

刘嘉麒却铁了心“摸着石头过河”,在他看来,“做与别人同样的事情没劲,要做就要比别人强,做别人没做过的。”

之后,他日夜奋斗在实验室里,缺少数据就去收集一手的资料,理论匮乏就去建立新的体系。

终于测定出了一批高质量的年轻火山岩年龄,并凭借此成果获得了首届侯德封地球化学奖。


更重要的是,在他的创新之下,中国的同位素年龄测定向前推进一大步,而他论文中得到的珍贵数据结论,时至今日都被同行引用。

对刘嘉麒来说,一次次大胆地选择绝非“冒进”,不走寻常路的背后,是坚实基础和求学精神的相融之和。

他在长达27年的求学生涯里,始终发挥小心求证、大胆创新的科学精神,实践了创新思想与发展进步的兼容之和。


凭借敢为人先的求学精神,刘嘉麒一直是同行里的排头兵。

但在他看来,读万卷书还不够,做地质研究更重要的是行万里路。用他自己的话说,火山探索永远是美丽与危险共存的工作。

1993年刘嘉麒以首席科学家身份探访南极,条件之艰险历历在目:

户外的风可以用“恐怖”来形容,待在屋子里时常感到地动山摇,如果不小心被卷进旋风必死无疑。

当刘嘉麒一行人在智利海岸准备过海到南极时,突遇狂风暴雨无法通行,一耽搁就是7天。

尽管科研工作时间紧任务重,但大家必须耐心地原地待命,等待时机。

“探险就有危险,但是探险不能去冒险。”


野外研究的经历越多,刘嘉麒便越不敢掉以轻心。正是如此,2000年远赴印度尼西亚考察喀拉喀托火山时,他方才躲过一劫。

喀拉喀托火山以凶险著名,刘嘉麒及团队前去时,火山正处于活动期,喷出的气体和火山灰还未散去。

但为了近距离观察火山口地区的状况,团队几经权衡还是决定把握难得的机会,向山顶进发。

意外发生在距离火山口不到200米距离的时候——地面突然开始颤动。

地震通常是火山喷发的前兆,刘嘉麒迅速意识到,这个时候不能侥幸和逞强,必须撤离,躲避危险!


每每谈起这些九死一生的危险经历,刘嘉麒都显得格外平静,甚至调侃自己“专注打野60年”。

十进长白山,七上青藏高原,三次去北极,两次去南极,刘嘉麒的足迹遍布5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他看来,进行科研工作的同时也是积累生存智慧的过程。

“以前出差我会把用的东西记在小卡片上,大大小小百十来样,连橡皮、小刀都考虑了。”


刘嘉麒认为,搞地质工作一定要胆大兼具心细,准备、经验和勇气缺一不可。

面对大自然的变幻莫测,只有敬畏之心和安全意识共存,才能保证科研工作顺利进行。

把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吃苦耐劳的科学研究交织融合,对任何人、任何时代来说都是永不过时的。


尽管经历过九死一生,但刘嘉麒始终相信,“火山带给人类创造的财富,要比造成的灾难更大。”

一次陕西野外做研究时,当地农民提问:“你们来研究黄土,它有什么用?”

事实上,这样朴实又中肯的追问,也是刘嘉麒经常扪心自问的——

理论不能光写在纸上,科研应该应用到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造福社会。

2003年,刘嘉麒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之后,便把主要的精力投入到了玄武岩新材料的研究开发上。

过去玄武岩作为一种普通的石头,只能被敲成碎石子用来铺路。

作为中国玄武岩新材料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刘嘉麒要做的研究就是将玄武岩“点石成金”:从晶态变成玻璃态,进而演变成其他的形态,经过复合后让它成为更多可以被应用的材料。

这一研究,就是近二十年。


如今,玄武岩作为一种高性能的纤维材料,被广泛应用到航天器材、武器装备、刹车片、钓鱼竿等。

取材于自然,也回报于自然,这是科学研究的初衷,无疑也体现了刘嘉麒做科研的初心。

刘嘉麒曾将人类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即原始阶段,人类仰赖着大自然生存;

第二阶段,人类利用工具从大自然中获取生存物料,“掠夺”自然;

然而随着人口的增加,持续不断地索取不仅会破坏环境,亦会反作用于人类自身。

刘嘉麒坚定地认为,如今要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核心是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刘嘉麒院士讲述自己的工作动力

正如中国文明强调的“天人合一”,只有自然环境和人类发展实现共生之和,我们才能在赖以生存的环境中持续发掘有价值的资源。

怀着对环境的敬畏之心,大自然才会慷慨地回馈人类意想不到的宝藏。

刘嘉麒以生长在四川凉山的粮食苦荞麦为例,“凉山是很偏僻的地方,经济比较落后……但是它的苦荞麦是天下有名。”

原因就在于得天独厚的气候环境和人们对品种的不断改良。含有高营养价值的粮食苦荞麦,它的存在既是大自然的馈赠,亦是人为的智慧。

毛铺草本年份酒,将四川凉山苦荞麦、葛根等五味草本原料的活性成分融合一体,赋予酒体更好的口感和独特的品质内涵。

6月5日,由毛铺草本年份酒打造的高端文化访谈系列《和文化录-中国和力》第二季第12期上线,独家对话中国火山地质科学家刘嘉麒院士,一起探讨人与自然的共生之和。

如刘嘉麒院士所说:“科学研究的本质是创新”。

十余年来,劲牌公司埋头科研,与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等权威机构达成合作,层层突破、精益求精,只为赋能毛铺草本年份酒的独特内涵,创新美味与健康之和。

12年陶坛陈酿,历经岁月呵护,毛铺草本年份酒通过了中国酒业协会和方圆标志认证集团双重认证,以真年份酿造和谐美味。

“和而不同,美美与共。”自然与人类、美味与健康,从来都不是此消彼长的竞争关系,而是和谐共生、繁荣发展的一体。

以岁月沉淀,以科技赋能,毛铺草本年份酒顺应自然,细酌品质之味,洞见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合力发展的未来。

erweima 扫一扫关注杂家 更多有趣内容

谈心社

深夜谈心 彼此相遇

erweima

扫一扫关注杂家 更多有趣内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