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亿中国老人,走失在二维码里

2020-10-27 16:53:39
0

为什么出门要带现金?

本文系网易沸点工作室《谈心社》栏目(公众号:txs163)出品,每天更新。

“你有多久没有带现金出门了?”

当大部分年轻人像享受水电一样享受着网络时代的便利时,他们或许很难意识到,这种“时尚”,其实并没有像水电一样普及。

前段时间,豆瓣上一则名为《大家出门还是带点现金吧》的帖子在网上大火。

发帖人在小摊上买东西时,被摊主告知,摊子上的二维码是子女的,扫码支付的钱,其实是到了他们手里。


对移动支付知之甚少的老年人,操作起智能手机困难重重,只能依赖儿女,不想被那些不成器的孩子钻了空子。

几乎每个年轻人,都曾在长辈口中听到过类似的话: 

“钱怎么能存到手机里呢?”

“这样一扫码就来钱啦?那我怎么取出来呢?”

“太麻烦了,还是现金好。”

一连串追问背后,藏着他们真实的困惑和心酸。

我们眼里“一码走遍天下”的便利,却成为了老人们眼前的困局。

1

被二维码丢下的他们

在这个移动支付已经得到了大范围普及的时代,现金,似乎已经逐渐消失在了我们的生活中。

不少人大概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明明已经付了钱,有些年迈的摊主还执意要看一眼支付成功的页面才肯罢休。

那些电子屏幕上的到账提示和余额数字,在他们看来总归有着几分距离感,非得反复确认才安心。    

老人们对于时代的无所适从,其实在生活的各方面都有体现。

在衣食住行都需要依靠智能手机的当下,老年人想要出门办事,有时真的举步维艰。

前几天四川有则新闻,当地某知名医院为了方便管理,直接取消了现场挂号的窗口。

挂号必须先手机预约,来到医院后,又只能面对一排排复杂的机器,缴费、取药、取号,全都在电子屏幕上完成。

对那些子女不在身边,又没有智能手机的老年人来说,看病挂号就成了比登天还难的事情:

怎么预约、怎么关注微信公号、甚至开流量上网都不会……


有个来看病的老太太焦虑地说:

“社会进步是好事,但也还是要给老年人留一点生活的空间啊。”


网友分享在医院看到老人挂号难的现象

今年的疫情下,健康码几乎覆盖了每一个公共区域,本来是为了给防疫工作减少负担,却成为了老人们正常生活的阻碍。

扫码、认证登陆、截图、填信息、出示健康码,每一个步骤,都像是老人们出行路上的“拦路虎”。

更别提有些独居的老人,由于消息闭塞,可能都不知道健康码为何物。


越来越多的人在依靠着科技过上便捷生活的同时,很难意识到:

他们所习以为常的一切,在老人们看来,更像是一座无法逾越的大山。

2

他们固执又脆弱的自尊心

有时候,小一辈的年轻人也难免会感到委屈:

不是看不到老人的难处,也不是没教过他们新东西,是家里老人不愿意学啊!

家里的父母长辈,似乎都是越老越固执。

动辄因为一些小事发脾气不说,还总习惯性地用自己的思维来判断一切。


所以才会有不少年轻人在网上抱怨:

“给他们买智能手机也不用,白白放着浪费钱。”

“买了大电视,我爸还是守着他那个破收音机。”

“跟他们说了多少次,现在什么东西网上都能买,结果他们还是非得大老远去市场买米面油回来囤着。”

心累、烦躁、不理解,是他们和父母交流时的共同情绪。

之前热播的电视剧《二十不惑》里,就有类似的片段。

女主的室友姜小果和妈妈通电话时,被妈妈问起了如何微信提现的问题。

电话那头,妈妈的语气小心翼翼:“你说那个微信提现,我到现在也不会,你能不能再教教妈呀?”

在妈妈的追问下,姜小果直接急到跳脚:“我不之前都教过你了吗?”

“手机型号都不一样,我说一百遍,你还是不清楚啊!”


这段播出时,弹幕上几乎所有人都在感叹:“简直和我爸妈一模一样。”

抱怨之余,没有几个人想到:

面对新科技,老年人本就半是茫然半是抵触,子女们有时不经意的嘲笑,就像是一盆冷水,可能会直接浇灭他们融入时代的热情。

不用智能手机,可能是害怕乱按键“搞坏了”;

大电视不看,是因为根本搞不清楚现在复杂的点播;

大老远去市场搬回米面油,或许只是因为没有尝试过网购,执拗地认为“网上买的东西不靠谱”。

他们曾经习惯的生活方式和世界观都在不断被时代推翻,只能守着那些自己曾经引以为傲的经验之谈,不愿相信这一切都已“过时”。

每一次和孩子们争执到面红耳赤的背后,是他们摇摇欲坠的自尊心。


有人曾经预测,人类的每一代都会比上一代更加数字化。

父辈曾经也像我们一样,站在时代发展的风口浪尖上;而我们,终有一天也会成为晚辈眼中“固执”“落伍”的老者。

给他们多一些耐心,也是给我们年老后生活的社会,留下一份包容的传统。

3

别让他们“消失”在科技背后

无论是娱乐还是生活,老人们都在渐渐与时代脱节。

科技的更新换代之快,年轻人都时常跟不上潮流,更别提连手机字体都要调整到最大的老人。

截止到2019年,我国的老年人已经高达2.54亿,然而根据腾讯公布的数据来看,60岁以上的微信用户,只有6100万。

庞大的数据背后,是一个沉默、但更精确的中国。

还有将近2亿的老年人,就这样淹没在飞速发展的科技洪流之中,没有声音。


就如开篇里的故事,辛苦出摊的老人迫于无奈,只能在摊位贴上子女的二维码。

某些年轻人以科技为名的掠夺,是科技社会是对这群老人的最后一记冲击。


不是每一句“能不能给现金”的请求背后,都有着不孝的儿女,但大多都站着一个笨拙的老人。

除去比较极端的事例,还有更多的年轻人,也陷入了困扰之中:

都知道要多陪陪老人,可总是往家里的沙发上一坐,就只剩下了相对无言;

习惯了直接转账发红包,压根儿没想过老人平时都不怎么会用微信;

热衷于用网络热词交谈,跟父母交流时,连最简单的词汇都要解释半天,索性放弃开口......

常回家看看的道理,大家都懂,然而两代人之间的隔阂,并不是只要坐在一张沙发上,就能轻易填平。

年纪小的时候,父母是我们看世界的窗口,第一次触碰周遭的一草一木,总有他们陪伴左右;

那么今天,或许我们也可以尝试着转换角色,教教第一次老去的他们,该如何“长大”。


有人为了帮助父母使用智能手机,精心制作了条漫,漫画通俗易懂,智能手机里的每一个方块,都变成了有温度的笔触。


有人教爸妈网购,意外地给爸妈的晚年生活,增添了一份独属于他们那个年纪的浪漫。


年轻时爱唱歌、又没怎么去过KTV的老年人,如今可以借助儿女安装的K歌软件,在自家客厅放声高歌......


在这样一个飞速变换的时代里,我们总能为老人们做些什么,给他们制造一个小小的支点。

科技创新,其实从来不是我们发展的终点,在这条路上,人才是最终的目的。

让更多的人活得有尊严、有幸福感,即便是走到暮年,也能享用这份便利。

谈心社,这里是年轻人谈心的地方。微信搜索“谈心社”关注我们,倾诉你的故事吧。

erweima 扫一扫关注杂家 更多有趣内容

谈心社

深夜谈心 彼此相遇

erweima

扫一扫关注杂家 更多有趣内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