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亿人的胃,正在被这个隐形杀手糟蹋

2020-06-08 17:21:46
0

地球不需要人类拯救,但我们需要自救

本文系网易沸点工作室《谈心社》栏目(公众号:txs163)出品,每天更新。


提到大海,你会想到什么?

一望无际的深蓝、美丽的珊瑚礁、游动的鱼群……

事实上,今天的海洋,除了带给人类绮丽的幻想和丰富的资源,还承载了——无数塑料垃圾。

海底的动物们,因为这些垃圾被害惨。

譬如:以大海为家几亿年的海龟,被渔网缠住,或是误吞塑料袋,最后“死于非命”……




豆瓣9.2分的纪录片《塑料海洋》,拍下了无数因人类随手扔下的垃圾丧命的动物。

辽阔纯净的海洋,可能比你想象中,肮脏得多。



1

你的随手之举,是它的灭顶之灾


斯里兰卡的海边,一头布氏鲸奄奄一息:

六平方米塑料布,堵塞了它的消化系统。

它无法进食、营养不良,“死得痛苦不堪”。




被塑料袋缠住的海豚,在海里疯狂旋转想要摆脱;

被垃圾禁锢的海狮,有幸等到了救援,脖子上却留下了难以恢复的血痕;

还有被渔网缠住以至变形的海豹……




法国科西嘉岛,人们救起了一只无法下潜的红海龟。

胃里大量塑料产生了气泡,让它只能漂浮在海面。

这种以水母为食的动物,因为无法辨别塑料袋与水母,每天都可能吞下塑料。




在海边生活的动物,也难逃此劫。

距离悉尼不远的一处海岛上,研究人员给一只雏鸟洗了胃。

这只仅靠父母哺育的小鸟,却吐出了不少树脂颗粒、小塑料块。

随便捡起一只死去的海鸟,剖开胃,里面有234块大小不一的塑料垃圾。


换成人类比例,相当于在你的胃里,塞进6到8公斤塑料制品 / 《塑料海洋》

调查显示,90%的海鸟都曾吞食过塑料。

那些触目惊心的景象,我们已见得太多太多:




从深海到浅海,从海岸到陆地,类似的事情,每分每秒,都在地球的某个角落上演。

原因可以从一些数据中窥得一二:

仅仅美国,每年丢弃的塑料矿泉水瓶,就有380亿个;

地球上每人每年平均使用并丢弃的塑料制品约为136公斤,大部分是一次性用品;

2016年,全球的塑料制品大约共重3亿吨,其中半数都是一次性用品……

而每年被回收、再利用的塑料垃圾,不到7%。

剩下那些去了哪里?

焚烧、填埋、倒进河里海里……

地球上是否还存在一片干干净净、不曾被塑料污染的海洋?

很遗憾,没有。



2

这颗星球,已经没有“净土”


《塑料海洋》的导演 Craig Leeson 跟拍蓝鲸多年。

斯里兰卡附近的一片海域,他首次拍到了水中的幼年侏儒蓝鲸。

随之而来的,不是惊喜,而是疑惑和愤怒。

这片已经封闭30多年,没有任何商业捕捞活动的海域,到处都漂着油脂、杂物和塑料垃圾。




人迹罕至的海域尚且如此,受人类活动影响多的海域更不用说:

据估算,全球海洋中有超过5万亿块塑料碎片;

在地中海,塑料微粒和浮游生物的比例,达到了1:2;

北太平洋上,有一片垃圾“浮岛”,人们称之为“第八大陆”;

南太平洋,看上去清澈干净的海水,兜网打捞上来,满是塑料碎片:




深海同样难以幸免:

海平面以下367米,堆着浮力袋、轮胎、渔网,以及大量的塑料垃圾;

-1600米,阳光照不到的深海,机器人拍到了满地的塑料瓶。

戴维·阿滕伯勒在《蓝色星球2》中感叹:

“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都觉得,海洋那么大、生活在海里的生物那么多,人类无论做什么,都没法影响到它们。

但现在我发现,我们错了,录制《蓝色星球》时,不管我们去到多么偏僻的海洋,摄影师都能看到塑料。”

海洋是一个没有边际的整体,洋流和盛行风可以把塑料带到任何你难以想象的角落。




你觉得把塑料包装扔进垃圾桶就是“终结”,实际上,从塑料诞生至今,绝大部分被制造、使用过的塑料,都仍然以某种形式存在在地球上。

它们没有消失,难以降解,所谓的“看不到了”,其实只是“破碎分裂”:

大块的塑料在海水、盐分、阳光作用下,碎成小块,再一点点分解成遍布海洋的“塑料微粒”。

这些微粒表面粗糙不平,水中的工农业化学物质很容易附着。

带着毒素的微粒被一些海洋生物吞下后,会顺着食物链,一环一环地回到人类体内。




鱼类的肌肉、脂肪是我们最喜欢食用的部分,往往也是毒素累积最多的部分

加州大学的研究人员曾检测过印尼、加州市场上的一些食用鱼,结果发现,大约四分之一的鱼体内都有塑料或其他垃圾碎片。

法国、荷兰等六个地方的蓝贻贝,被检测出每个有机体内都存在塑料微粒……

或许有人还记得2012年那场“香港胶灾”:

一场台风了摧毁了六个船载集装箱,150吨多塑料原料颗粒洒遍香港南部海域。

并且,被台风和海水带到世界各地。




无数居民、志愿者走出家门,去寻找被污染的海滩、清理塑料。

遗憾的是,当地渔民随意捕捞了三条鱼,剖开后发现,每条鱼体内都有5到7颗塑料。




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塑料无处不在,无孔不入。

食物链底端的小鱼小虾,食物链顶端的人类,都一样无处可逃。



3

总有人要为这场“犯罪”买单


《塑料海洋》的评论区,网友吐槽:

塑料垃圾遍布海洋,是一场极为罕见的“全人类大团结犯罪现场”。

“塑料垃圾就像疾病一样包裹着海洋和大陆。”

在菲律宾,有一座“烟雾山1号”,由200万吨垃圾组成,从1955年到1995年,这里持续接纳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垃圾:

气温升高到一定程度,垃圾堆产生的甲烷就会燃烧,整个城区都会被笼罩在烟雾里;

地瓜、玉米、甘蔗都生长在垃圾堆上;

当地居民常常在毫无保护措施的情况下,去垃圾山里收集塑料瓶,肺病成了这座城市的流行病……




这还不算完。

烟雾山1号被关闭后,烟雾山2号很快便建立起来。

这座新的垃圾场,占地0.5平方公里,相当于200个网球场,上面生活着2000户人家。

每天大约1500吨垃圾被倾倒进河道,离岸风还会将海里的塑料卷到岸上,没有垃圾回收人员会来这里。

小孩子们把垃圾当做玩具,大一点的孩子靠在垃圾场拾荒赚钱。

生活在整洁城市里的人将这里视为“人间地狱”,可对这些孩子来说,他们一出生,就必须生活在这样的地方:




或许会有人觉得,这些场景只会发生在经济落后的国家、地区。

但是,在去年,中国“洋垃圾”进口禁令正式实施之前,中国是全世界最主要的垃圾进口国之一。

许多事情,不是看不到就可以当做不存在。

《塑料海洋》的摄制组,去到过一个叫做图瓦卢的小国家。

这里原本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小型珊瑚环礁,1978年开始进口外国商品后,大量塑料制品随之而来。

因为无处安置塑料,四十多年过去,许多岛屿上已是遍地垃圾,在垃圾堆上建屋也很常见。

2010年后,岛上居民每30个人就会有8人患癌,2人死亡;居民常常患上流感、癌症、不孕不育……




研究人员将图瓦卢称作“地球缩影”。

因为按照现在人类产出垃圾的速度,图瓦卢的今天,或许就是地球的明天:

“到2050年,我们每年产出的塑料制品将会达到现在的3倍左右。”

2018年10月,维也纳举行的欧洲胃肠病学会议宣布:

首次在人类的大便样本中发现有塑料微粒。

日本京都大学的一个调查团队曾对日本女川湾、东京湾等地的海鱼进行调查:

在74条鱼的体内共发现140个微塑料,东京湾的鳀鱼占了近八成。

海洋生物,是全球超过26亿人的蛋白质主要来源。

被扔掉的塑料,如同健康的“隐形杀手”,正在被我们一口一口吃回来。

如果什么都不做,为这场“犯罪”买单的,将会是我们所有人。



4

需要拯救的不是地球,是人类自己


世界生态系统正常运转的前提,是海洋环境健康。

如果海洋机能失调,地球上所有生物都将受到影响。

事实上,环境的“报复”已经在发生:

通过食物链回到人体内的塑料微粒、毒素会损害人体健康;

焚烧塑料垃圾产生的邻苯二甲酸酯,会影响人体内分泌系统,并且导致癌症;

绝大部分的塑料都会释放双酚A,它同样会打乱内分泌系统,有数据表明,超过92% 美国人体内都有可探浓度的双酚A,6-11岁儿童体内的浓度甚至可以达到是成年人的2倍……

有人询问科研人员,该如何让自己免受这些伤害。

科学家的答案是:“没有办法。”





我们没法完全过滤整片海洋里的垃圾,没法清理海洋生物体内日渐累积的毒素。

况且,还有太多太多塑料垃圾,以我们找不到的形式存在着。

如果再不做些什么,将来只能自食恶果。

有许多人意识到了这一点:

1991年,德国开始强制要求塑料制品生产商必须负责回收自己出售的塑料包装,在街头放置了许多塑料回收机器;

2006年,非洲的一个农业国家卢旺达,开始全面禁止人们使用塑料袋;

也有无数人,在想尽办法“回收利用、变废为宝”……

但正如片中所说,这件事真正的挑战在于:让所有人都参与其中。





“塑料袋和矿泉水瓶是最恶劣的一次性犯罪。”

可是,有太多人已经习惯了一次性的便利,忽视了那些看似遥远,实则正在发生的危险。

记得《流浪地球》开头那几句旁白吗?

“最初,没有人在意这场灾难,这不过是一场山火,一次旱灾,一个物种的灭绝,一座城市的消失,直到这场灾难和每个人息息相关。”

身在这颗星球上,没有人可以置身事外。

一个人能做的的确有限,然而,再微小的改变,也有意义:

少用一根塑料吸管,少用一个塑料袋,都是在为已经不堪重负的环境减压,为人类的未来扫去一点障碍。






纪录片《人类消失后的世界》里有一句话:

“地球没有人类,依然会旋转。人类之前有生命,人类之后依然会有生命。

地球不属于人类,而人类属于地球。”

谁能说那些一点一点累积的“垃圾山”,与自己毫无关系?

谁又能保证,笼罩在海洋生物头顶的“塑料阴影”,最后不会落到自己头上?

今天是世界海洋日,我们是时候,提高一点点意识、做出一点点改变……

地球不需要人类去拯救,但我们需要自救。


谈心社,这里是年轻人谈心的地方。微信搜索“谈心社”关注我们,倾诉你的故事吧。

erweima 扫一扫关注杂家 更多有趣内容

谈心社

深夜谈心 彼此相遇

erweima

扫一扫关注杂家 更多有趣内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