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把农业特色变成农民收入——忻州市忻府区高城乡打造特色农业品牌纪实)
一线传真
金秋九月,忻州市忻府区高城乡处处呈现出一片丰收的景象。一直以来,香瓜和辣椒是高城乡的特色,而如何让特色变成收入,是高城乡产业发展的重大课题。今年,该乡围绕“调结构、创特色、扩规模、促民富”这一工作思路,以香瓜和辣椒为抓手,不断发展优质高效农业,扩大特色种植,培养壮大经济人队伍,积极扶持加工企业上马,千方百计找销路,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纽带,采取党员干部联系农户的方式,开展包培训、包指导、包销售的三包服务,努力将特色变成收入,让农民增收。
目前,该乡种植辣椒10481亩,承办农场及外乡村土地种植辣椒7925亩,仅今春辣椒育苗大棚纯收入可达591万元。同时,种植露地香瓜488亩,香瓜蔬菜种植大棚400余座,今年产值可达到1300多万元,共有专业合作社125个,农业生产由个体户逐步走上合作社的路子。
串串红辣椒鼓起了农民钱袋子
9月18日,在自家的辣椒地里,村民姚四女手法熟练地对辣椒进行分拣、挑选、装袋。她对记者说:“今年我家种了5亩L3辣椒,总产量25000斤,要是按每斤1.3元批发,咋说也能净赚两万元!”
当前正是辣椒成熟的季节,公路上,载满辣椒的农运车来回穿梭;加工厂内,机声隆隆,一片片红似火的辣椒堆积如山,工人们正在机器旁对辣椒进行清洗、加工、装车,这些被加工成半成品的辣椒将装车发往湖南、湖北、北京等地,制成辣椒酱。
看到记者采访,一位皮肤黝黑的农民汉子走来:“我们村为啥年年辣椒大丰收,主要是有秘诀,一个是苗育得好,再一个咱种植有办法。”村民李文平笑着对记者说:“每年3到5月份,是俺村销售辣椒苗的好时节,全省各地辣椒种植户都会到我们村订购幼苗。像今年辣椒苗也成了抢手货,头茬育苗,二茬种菜,就这一项,一个大棚一年也能收入2万多元,再加上我地里种植的10亩北京红辣椒,一年下来能收入4万多元。”
说起种植辣椒,家家户户都有自己的独门秘笈,用李文平的话说就是,村里的椒农个个都是技术员。采用科学方法种植,离不开农业专家的指导,何时驱虫,何时除草,何时种植新品种,专家和农技人员手把手指导,把课堂搬进了庄稼地。
高城乡新城达农业合作社负责人杨新军在自己的加工厂里,随手拿起几个细长红辣椒对记者说:“L3是去年引进的新品种,俗名叫红尖椒,我去年试种了30亩。L3和北京红是我们合作社的主要产品,合作社和湖南的坛坛香方便面厂家合作,在辣椒基地附近建起了工厂,实现了种植、加工、销售辣椒一条龙。今年我的收入达到了50万元。”
杨新军的合作社与村里的9户村民采取土地入股的办法成立,实现了种地机械化,销路上门拉。合作社的规模化经营,使“农民”摇身一变成了“土地股民”,种植有了保障,年终给分红,真正实现旱涝保收。
如今,光高城村的辣椒种植就有9000多亩,成了忻州市种植辣椒第一村。该村好多辣椒经济人还到附近县市、原平、定襄等地租地种植,有近5000余亩。“用不了几年,俺们村就是忻府区的小康村、幸福村。”杨新军一脸喜悦对记者说。
不起眼的瓜菜种植做成了大产业
进入收获的季节,高城乡金山铺村的村民不仅在收获庄稼蔬菜,还盘点着香瓜带来的收入。
随着最后一批香瓜上市,香味犹存的大棚已经被各种各样的蔬菜所替代。走进鑫邦农业专业合作社大棚基地,一排排大棚错落有致,透过掀开的棚纸,一片片翠绿映入眼帘,而大大小小的西红柿则不约而同地躲进了叶子里,偷偷地红着脸。合作社负责人张顺义介绍说:“合作社现有成员二十二户,全部为本村村民。大棚分为东区和西区,占地1060亩,共101座大棚。”
金山铺村是地地道道的农业村。2012年以前,大多数村民种玉米、土豆等农作物,延续着靠天吃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老传统。一年下来,亩产不足1000斤,属于典型的低产量、低效率、低收入。“倘若年景不好,那就得数着日子过了。家里的几口人要吃饭,孩子要念书,家里的父母要照顾,日子过得那叫一个紧巴巴。”张顺义说。
金山铺村虽然地势平坦,耕地面积广,但大都属于旱地。“农民要富,还得靠土地。种什么、怎么种,思路要转变。”这是当选为村主任的张顺义一直在琢磨的一个问题。
“合作社创立之初面临着土地流转、资金、项目和技术等诸多难题。”说起那段奔波的日子,张顺义不由得叹了口气,“最初很多村民对建立合作社持怀疑态度,为了说服乡亲们同意土地流转,我挨家挨户进行讲解劝导,经过一个多月的苦口婆心,终于获得了多数村民的支持。”
土地有了,但建大棚是一个不小的工程,资金从哪里来?张顺义想到了贷款,高城乡党委、乡政府了解到金山铺的情况后,主动联系信用社为他们提供资金支持。最终,1000亩灌溉工程配套、两个300米深层井、一个大水台终于建成,彻底解决了种地浇不上水的问题。
“致富的路子我们是找着了,但大棚种植还离不开技术,对于世世代代扎根在这片土地上的农民来说,这是一个难事。”张顺义说。据了解,张顺义邀请市农委的工作人员来到金山铺参观后,当下答应带张顺义去省农业厅跑项目。最终,他带回了香瓜、葡萄还有红薯等农作物的最新品种,还有大棚种植技术。
如今,金山铺的瓜果蔬菜声名在外,4月底到8月份是香瓜,紧接着就是西红柿和芹菜,全省各地的经销商络绎不绝来这里收购,乡亲们种下东西不愁卖,干劲儿更足了,收入也更高了。目前,金山铺香瓜正在申请绿色标志,争取明年打入北京、上海、天津等全国各大超市、商场,向品牌要效益,把小香瓜做成大产业,真正成为致富一方的支柱产业。
“在这里干活轻松,一天一百元,每月一结。不出家门就有工作干,还不用担心要不下钱。”今年50多岁的二文是土生土长的金山铺人,也是合作社的员工。
高城乡书记刘宏伟说:“只有农村经济发展了,农民收入增加了,农村才会真正稳定。所以,在农村基层工作的人必须想方设法让农民的生活好起来。”对此,刘宏伟有一整套设想,致力打造农业发展三大品牌:“高城红”辣椒品牌、“金山铺”香瓜品牌、“红土地”红薯品牌,争取在5年内建成覆盖原平、定襄等地的辣椒“产销加”一条龙现代化农业基地,让农民快速富起来。
本报记者 王雁 实习记者 冯媛 通讯员 张志远 王菲
(原标题:把农业特色变成农民收入——忻州市忻府区高城乡打造特色农业品牌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