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桓侯巷内“张飞墓”与张飞无关(组图))
张飞谥号桓侯,成都有桓侯巷,还有张飞墓,是纪念蜀汉著名大将张飞的吗?其实不是。专家认为,成都人很喜欢张飞,于是以讹传讹,把这座成汉时期的贵族墓葬说成是张飞的衣冠冢。
“身在阆中,头在云阳”的张飞
张飞(?-221年),字益德,幽州涿郡(今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人氏,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刘备长坂坡败退,张飞仅率二十骑断后,据水断桥,曹军没人敢逼近;与诸葛亮、赵云扫荡西川时,于江州义释严颜;汉中之战时又于宕渠击败张郃,对蜀汉贡献极大,官至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封西乡侯。
值得一说的是,大众熟知的小说《三国演义》中,张飞字翼德,但正史中张飞字作“益德”。“翼德”之说在《三国演义》版本中首见於明万历十九年(1591)经修订后刊行的周曰校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后逐渐讹为“翼德”。
张飞与刘备渊源很深,很得信赖、公元184年(中平元年),刘备在涿县组织起了一支义勇军参与扑灭黄巾军的战争,少年张飞与关羽一起加入,随刘备辗转各地。三人情同兄弟,寝则同床,刘备出席各种宴会时,张飞和关羽终日侍立在刘备身旁。
章武元年(221)因关羽被孙权杀死,刘备举兵伐吴,誓为关羽报仇。张飞“率兵万人自阆中会江州”。出发前下令,限部下三天内办好白衣,三军挂孝伐吴,违者斩首。部将张达、范强调深怕完不成任务,趁张飞酒醉将他杀死,并取其首级,连夜逃往东吴请功。途经云阳闻吴蜀议和。范、张进退两难,将张飞头颅抛入江中逃遁。
张飞头颅后被渔翁捞获,埋在江边。刘备闻讯,哀痛不已,下令把他的身躯就地安葬在阆中城,追谥“桓侯”。墓前建张飞庙。张飞的首级就葬在四川云阳城外,故民间有“身在阆中,头在云阳”之说。阆中、云阳也分别建有汉桓侯祠和张桓侯庙。
张飞不是小说中说的莽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张飞以其勇猛、鲁莽、嫉恶如仇而著称。其实,此形象主要来源于小说和戏剧等民间艺术,但已深入人心。
真实的张飞,或是文武双全。
公元782年(建中三年),礼仪使颜真卿向唐德宗建议,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并为他们设庙享奠,当中就包括“蜀车骑将军西乡侯张飞”。同时代被列入庙享名单的只有关羽、张辽、周瑜、吕蒙、陆逊、邓艾、陆抗而已。及至公元1123年(宣和五年),宋室依照唐代惯例,为古代名将设庙,七十二位名将中亦包括张飞。在北宋年间成书的《十七史百将传》中,张飞亦位列其中。如此名将,单有勇力,恐怕难入后世方家法眼。
在文的一面,据明代卓尔昌《画髓元诠》记载,张飞不但喜欢画美人,书法上更是擅长草书。元代画家吴镇曾作诗对张飞的书法进行了高度评价,说魏国的钟繇、吴国的皇象在书法上的造诣恐怕都难及张飞。据传,张飞还会作诗赋。虽然后世有人指出,张飞的书法即其他作品多是委托,真实的成就不见得有这么高,但张飞在文学艺术上有一定造诣,而不是一介莽夫是可以肯定的。
纪念张飞而有成都桓侯巷
成都是蜀汉政权的国都,张飞是蜀汉政权的著名将领,被追谥桓侯。成都至今仍有桓侯巷,显然是因纪念张飞而得名。桓侯巷内原有桓侯庙,早已不存,附近还有桓侯墓,这个墓现在还存在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这是不是纪念张飞的呢?
不少成都市民都对华西医院中这个土坡是“张飞衣冠冢”深信不疑。凭刘备与张飞的“兄弟”关系,虽然他“身在阆中,头在云阳”,在成都为他建个衣冠墓之类,难道不应该?
早在1985年,成都市考古队就对这座所谓的“张飞墓”进行了考古发掘。经过实地测绘,该墓冢高10.41米,最大底径约45米,墓室为长方形劵拱顶砖室墓,墓门及门框、门楣均系青石凿琢而成。墓内全长12.75米、最宽处达2.65米、最大高度2.5米;墓室后部有长3.6米、高12厘米的砖筑棺台,并列放置木棺两具。墓中保存着十分丰富的随葬品,其中有近百件陶俑及陶动物的模型。实用器物中主要有装饰品、生活用品、钱币、兵器等。
在该墓中挖出了百余件文物,其中发现了成汉时期的“玉桓”、“汉兴”等不同年代的纪年砖,可以确定不是张飞墓而是成汉时期的墓。
“张飞墓”是成汉贵族墓
成汉时期(公元304年—347年)是历史上两晋之际五胡十六国中第一个立国的,距今1600多年。公元301年巴氐族领袖李特在蜀地领导西北难民反抗晋朝的统治,304年其子李雄称成都王,两年后称帝,国号“成”,都成都。338年李寿改国号为“汉”。管辖地包括当今四川东部和云南、贵州一部。347年为东晋桓温所灭。据资料记载,此时期的“汉兴”钱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年号钱。
所谓的“张飞墓”是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的成汉时期坟墓中规模最大的墓葬,是记录此时期政权的最重要出土文物。据分析,这是一个贵族墓葬,但是不是成国皇帝的陵墓。
这个成汉贵族墓就在今华西医院第三住院部和第四住院部之间的小池塘边,是一个小土坡。土坡已经被铁丝围栏拦住,面积估计有几十平米。坡上早已长出许多不小的树木,前面紧挨着一座古朴的汉式凉亭,亭后坡脚矗立着厚大的红砂石碑,但碑面风化厉害,已看不清任何字迹。亭内则有一小石碑,上书“成汉墓”,标明是成都市人民政府1981年公布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虽然早在1985年就由专家“正名”所谓的“张飞墓”并不是张飞墓,但是,成都人仍然愿意将这座墓俗称为“张飞墓”,并且让这一说法流传甚广。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的王毅推断,因为成都人对张飞很有历史情感,那时的人没有考古知识,有一个土堆传说是张飞墓,人们就认为是张飞墓。认为其墓神圣不可侵犯,所以也不去发掘进行验证,以讹传讹就慢慢流传下来。
有关资料显示,清代以前就有类似传说,到清代晚期时,人们出于对张飞的尊敬在墓旁立碑“汉张夫子衣冠墓”,众人称其“张飞碑”。碑旁还修建了桓侯庙,众人便称此庙为“张飞庙”,而庙所在的街,便因此命名桓侯巷。
链接
为什么是红关羽、黑张飞?
《三国演义》对张飞、关羽的长相是作了精心安排的。
《三国演义》第1回,关羽一出场形象是:“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红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红脸”,是关羽突出的形象特点,在戏曲舞台上,他是嘴挂长髯的红脸大汉;在关帝庙里,他的塑像一律是红脸。正因为此,民间称关羽为“红面关公”。
关羽的红脸是怎样来的?史书无载,民间却有传说。
传说一:关羽本是白面后生,有一年春游,县官儿子强抢民女,女子父亲不依,被活活打死。关羽拔剑把县官的儿子杀了,逃到山里,官兵紧追不舍。关羽闯进一户人家,屋内只有一个姑娘,他请求姑娘救他。姑娘叫他装病睡在床上,然后把鸡血抹在他脸上,又从头上剪下一把头发,粘在他的嘴上。官兵追来,看到床上睡的是个长胡须的红脸汉子,就走了。从此,关羽变成了红脸长髯。另一个版本故事与此相近,只是姑娘改成了老婆婆。
传说二:关羽年轻时的脸色和眼睛跟常人没有两样。有一次,打抱不平杀了人,为逃避官兵抓拿,就跑到一个枣林园,帮人看守林子。那里山是红的,水也是红的。关羽看的是重枣,吃的是重枣,喝的水、洗脸的水也是红的,天长日久,脸变红了,所以叫重枣脸。他白天晚上都要看林子,似睡非睡,防人偷枣,所以眼睛总是半睁半闭。日子久了,眼睛成了一条缝,睁不开,人称丹凤眼、卧蚕眉。
类似的传说还有一些,都是说关羽好打抱不平,在为民除害、亡命江湖的过程中变成了红脸,可见关羽的红脸是民众给他“涂”上的。早在宋元时期,民间艺人就已经使用彩墨化妆,以寓褒贬,“大抵真假相半,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与之丑貌,盖亦寓褒贬于市俗之眼戏也”(宋耐得翁《都城纪胜》)。“红面关公”是“正貌”,以表彰他的“公忠”!由此看来,关羽的红脸当在宋代“涂成”。
而张飞也在《三国演义》第1回就出场了:“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好一个“莽张飞”!在成都武侯祠的人物造像群中,张飞的相貌也是一副令人敬畏的样子。但是,张飞的真实形象究竟如何,史书上并未记载。过去有一种说法,说武侯祠的人物造像是“半从小说”,即人物形象大都从《三国演义》中来。
在中国古代的小说、戏曲舞台上,脸谱的色彩、形象包含了们对历史人物的道德评判和审美情感。张飞黑脸,正合乎黑脸刚直、绿脸凶残、白脸奸诈、红脸忠义的脸谱套路。《三国演义》对张飞“豹头环眼”的形象描写,极富典型性,符合其性情直爽、粗豪莽撞、嫉恶如仇、粗中有细、英武忠义的性格。《三国演义》对张飞的塑造是成功的,“莽张飞”成了后世人物的一种类型。
不过,虽然张飞的相貌史无记载,但从有关资料分析,却可以肯定,张飞并非如小说描写的那样。
其一,罗贯中为了人们加深对张飞形象的认识,说他是“卖酒屠猪”的,民间有关的传说故事也很多。现今的屠户们,仍还以张飞为本行业的祖师爷。对此,史书没有记载。从张飞世居涿郡,颇有田产钱财分析,张飞的出身并不低微,最大可能是属于有一定地位的商贾阶层。
其二,关于张飞的性情与喜好。在罗贯中的笔下,张飞是个斗字不识的粗鲁大汉,但从一些零星的资料记载看,张飞不仅通文墨,而且还懂点书画。张飞也因此“不恤小人”而“爱敬君子”。这些都说明张飞并非蛮横无理的鲁莽汉子。
其三,张飞的两个女儿,先后成为后主刘禅的皇后——大张后、小张后。封建社会的皇帝选后大多要求品貌端庄,如果张飞的女儿长得不俊秀,或带上几分“豹头环眼”的遗传因素,那么可以肯定刘禅是不会一娶再娶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历史上的张飞完全可能仪表堂堂,高大魁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