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至
记者谭萍
核心提示还记得你学过的课文吗?是不是男作家比女作家多?
近日,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谈及“保障女性平等受教育权”时提到,在教材封面设计、插图安排和内容选择等方面都充分考虑性别因素,消除教材中的性别刻板印象和性别偏见。据此,引发了不少人对教材中男女作家比例悬殊以及课文中性别形象单一的讨论。
大河报记者调查发现,在郑州学生课本中,男作家的作品的确比女作家作品多,且作品中女性形象大多安静、温柔。有人建议,教材中应增加女作家作品;也有人认为,教材选录作品只要内容好就可以,和作家性别关系不大。其实,“性别平等教育”需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发力。
现状
语文教材中女作家作品少之又少
“整体上来说,不多。”提起初中语文教材中收录的女作家作品,郑州五中初中语文学科组长郑雅娟说。
她以自己目前正在授课的七年级人教版2013年版教材为例,30篇课文收录的作品仅冰心、海伦·卡勒和席慕容三位女作家作品。“八年级语文,女作家作品更少。”
河南省实验中学高级教师、高中语文教师崔矿山说:“小学语文教材收录的还有些女作家的作品,可到中学课本女作家作品锐减,鲁迅、沈从文等男作家作品增多。”
郑州外国语学校德育处主任、语文教师袁艳磊分析认为,因为低龄儿童阅读水平有限,女性作家“触角”细腻,观察细致,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更易于接受。“但这并不是说女性作家作品不能进入高中教材,也有些很适合的,比如毕淑敏、铁凝、王安忆等。”
针对语文教材中作家“男多女少”的现象,袁艳磊认为,目前的教材在作品选择上,侧重于传统的多一些,而过去男作家较多,尤其是在古代,有成就的文学家中男性更多,这和时代有关。在他看来,教材的编写者在选录作品时,应该没有考虑性别,而是根据作品的内容和教育意义、文学价值来进行选择的。
调查
课文的确存在性别刻板印象
什么是性别刻板印象?即人们对男性和女性的假想特征所抱有的信念。比如,认为女性是亲切的、娇小柔弱的,男性是果断的、刚毅的等。
业内学者普遍认为,在语文教材中,女性多以母亲、妻子等温柔、慈爱的形象出现,男性则多以英雄、智者的形象居多,性别刻板印象比较明显。
对此,郑雅娟表示,课文中不少女性形象的确很安静、很温柔。她举例说,比如魏巍的《我的老师》中,写老师、写母亲就是这样;再如她目前使用的七年级语文教材里,第一篇课文是《散步》,其中塑造的妻子形象就特别温柔、贤惠,听从丈夫的安排。相比之下,教材中男性多以英雄人物的形象出现,尤其是在课本的古代作品中,男性几乎都是大人物。
崔矿山老师告诉大河报记者说,在课堂上讲到《水浒传》时,男生们听得津津有味,但女生们却不爱听,尤其是讲到扈三娘、孙二娘、顾大嫂时,有女生就提出抗议称,扈三娘不仅人长得漂亮,武功也高,但绰号却叫“一丈青”,而“一丈青”是一种黑蛇,“歧视女生,我们不喜欢看”。
崔矿山认为,现有的教材对女性关注不够,忽略了女性的性别差异和个性特征,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应该适当地添加女性的优秀作品,让男生也更细腻,做到“豪放和婉约并举,阳刚和阴柔一色”。
家长
性别偏见不显欢迎更多女性优秀作品
“您感受到教材中有性别偏见吗?”昨日,大河报记者随机采访30位家长,他们普遍表示,感受不到性别偏见。
家长王女士说,她在为孩子选购课外读物时,关注更多的是内容,而不是作者的性别,“只要作品好就行了,一般不关注作家性别。”
对于王女士的说法,家长何先生表示赞同。“不过,如果能加入女作家的优秀作品,我也是很欢迎的。”何先生说,毕竟和男作家相比,女作家文笔细腻,他希望孩子能接触多元化的作品。
声音
“性别平等教育”需“三方发力”
这是否会影响到孩子们的性别平等教育?采访中,家长普遍认为,“影响不大”。
“从幼儿园到小学,我看还是女生更强势些,到中学后男生的优势才渐渐显现出来,但这也不代表女孩子就弱呀。”家长张女士说,孩子们接触文学作品的途径也非常多,不单单只有语文课本,许多课外读物中,坚强的女性不少。
家长殷女士则认为,女孩应该有女性特质,从文学作品中汲取一些养分也未尝不可。
对此,郑雅娟老师表示,语文教材中尽管不少女性的形象是安静、温柔的,但人物性格特征是多元化的,比如,胡适的《我的母亲》中,母亲的形象在对待孩子时是充满爱、关怀,在妯娌之间是宽容、忍让的,而面对外人欺负时则是刚强的。
如何进行“性别平等教育”?袁艳磊认为,并不单纯是教材内容的问题,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多方合力教育。
有老师认为,“性别平等教育”要让学生认识到男孩、女孩都有阳刚、阴柔面,性别不同者能享受平等的权利,得到平等的发展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