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灾路上铸警魂
—记岷县交警大队大队长於鸣铎
本报记者赵全福 张顺祥
“面对灾难,我们没有人能置身事外。有一种信念,总是历经生死考验而愈加坚定;有一种精神,总是在危难关头闪耀光芒;因为我们是人民交警!”这就是岷县公安局副局长、岷县交警大队大队长於鸣铎说的一句话。
“生命通道”的“保护神”
2013年7月22日7时45分,大地猛烈颤抖起来,房屋倒塌,公路受阻,岷州大地瞬间变得满目疮痍。面对一片混乱,有着丰富抢险救灾经验的於鸣铎通过手机查询得知震中时,一切部署在几分钟内逐条落实:打通救援通道,维护道路畅通,把受伤群众紧急送往医院……一项项任务在第一时间迅速布置下去。
8时45分,於鸣铎带着机动组将梅川镇马家沟村首名伤者顺利送至岷县梅川镇卫生院救治。随着伤者陆续从大山深处运出,他就为运送伤者的农用三轮车开道护送,中午时分120余名受伤群众顺利运送至岷县中医院和岷县人民医院救治。但他还是带领民警人员冒险穿越、挺进震中,为救援队伍指路,山体滑坡,落石滚滚,但他冒着余震的危险,将一块块巨石挪开,手被石头划破了,腿也被石头碰伤了。想到每一秒钟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於鸣铎冒着飞石滚落的危险,仔细勘察周围山体情况,有序组织群众离开倒塌房屋,到空旷地带。救护车过不来,他便和民警合力将伤员抬过塌方路段。
在通往禾驮乡的道路上由于施工工地电线杆被震倒,电线垂落在路中,车辆无法通行,於鸣铎一边寻找工地施工人员,一边用木杆撑起电线,让救灾车辆快速通过,并帮助随后赶来的工地施工人员排除了隐患。
根据以往抢险救灾经验,於鸣铎联系到一家药材加工厂,作为全省公安交警抗震救灾指挥部,在院内搭建起了帐篷、设立了食堂,震后第二天早上全省参战的近300名交警吃上了第一顿热饭。同时,绘制灾区路线示意图、重点路段警示图,印制突击队红旗、横幅,使公安交警的旗帜在灾区高高飘扬。
连续奋战7天,於鸣铎顾不上洗把脸、刮胡子,即使是家中80多岁的老父亲、老母亲住在帐篷里,他也没顾上看一眼。面对一片废墟的房屋,亲人受伤、遇难,於鸣铎带领全体人员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深刻内涵。
力做重建家园的“先头兵”
在全面进入灾后重建阶段,为减轻国道通行压力,彻底解决国道212线岷县段经常堵车现象,於鸣铎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决定对梅川镇道路交通秩序进行专项整治。全力将秩序整治、联合执法、源头管理常态化,部门合力日渐形成,全民参与的氛围日渐浓厚,道路交通秩序和设施发生积极变化,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
为充分发挥交通事故快速处理便民服务大厅的职能,遇有轻微事故,及时发放大队印制的轻微事故提示单,并告知驾驶人固定证据、互留联系方式,快速撤离现场到大队便民服务大厅处理事故,有效减轻路面拥堵。同时,通过各类媒体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司乘人员的安全意识。大队还对应当自行撤离现场而未撤离造成交通严重拥堵的轻微事故,在事故处理完毕后及时教育并进行处罚,形成震慑。
从警29年来,他既有在地震、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灾害面前挺身而出、解危救难的惊心动魄,也有在平凡岗位恪尽职守、无私奉献的默默耕耘。作为定西市第二届人大代表,2010年12月被省委、省政府、省军区评为全省舟曲抢险救灾模范(享受省部级劳模待遇);2011年6月被定西市委授予党员志愿者先进个人; 2012年,被省委宣传部等7家单位联合授予“全省公安交管系统人民满意交警”荣誉称号;2012年6月被授予全市“拥军爱民模范”荣誉称号;2013年被公安部评为“吴一心”式交警大队长。
作者:刘健任雅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