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馆目前正在其官方网站进行“馆藏珍品百选”活动。对普通观众来说,从475件/组藏品中要选出心仪的50件已属不易,殊不知上博珍藏的文物更岂止候选之数。精彩而丰富的文物因何机缘入藏?《东方早报·艺术评论》特刊发上博书画、青铜、陶瓷等藏品征集的故事。
从“过云楼”捐画到国宝展
单国霖
上海博物馆书画研究部是博物馆主要学科部门之一,上博的书画收藏已达到1.1万余件,其中珍贵的一级品达到300余件,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居于全国博物馆的前列。
上海博物馆初建时期,新中国万象更新,社会上一批具有爱国热忱的收藏家,积极支持博物馆事业,他们捐赠或出让了大批书画,为博物馆奠下了较为丰实的书画收藏物质基础。其中如“过云楼”创始人顾文彬第四代孙顾公雄(字则扬)的夫人沈同樾与子女顾笃瑄、顾榴、顾佛、顾笃璋、顾笃球等,于1951年将家藏书画139件捐赠给上海博物馆(筹备中),这是上海博物馆建馆初第一批大量的古书画入藏。
1959年沈同樾及其与子女第二次将家藏书画139件捐赠予上海博物馆,更大地丰富了博物馆的书画收藏。在1959年举办了“沈同樾先生捐赠过云楼书画展”。1997年再次举办“过云楼捐赠书画精品回顾展”并出版了《顾公雄家属捐赠上海博物馆过云楼书画集萃》图录。
1958年沪上著名收藏家钱境塘,将家藏百年来绘画系统121家共164件捐赠上海博物馆,其中最多的是赵之谦、虚谷、任伯年、吴昌硕等海上名家的精湛作品。
上海著名收藏家孙煜峰于1964年向上海博物馆捐赠古书画78件;孙煜峰夫人王德封及其子女孙恒惕、孙恒恂、孙恒恺、孙恒忻、孙恒慧、孙恒悌、孙恒应、孙恒慥等,于1981年再次捐赠书画82件。这两批捐赠书画中,有宋人《睢阳五老图题跋》,明董其昌、陈洪绶,清石涛、王石谷、吴历、恽寿平等名家书画,还有近代任熊、任颐、吴昌硕、徐悲鸿等人的精品。1998年举办“孙煜峰捐赠书画精品展”并出版了《孙煜峰捐赠书画精品集》。
解放初期,在当时的市政府和时任陈毅市长的积极支持下,文物征集列为首要任务,大力投资,收集社会上流散的重要书画作品,同时也得到了收藏家和书画商的热心支持。如1950年勒伯声向上海市文管会推荐唐孙位《高逸图》, 1951年张珩推荐北宋赵佶《柳鸦芦雁图》,叶公绰出让家藏王献之《鸭头丸帖》、唐高闲《草书千字文卷》等。1951年在国家文物局的斡旋下,向苏州著名收藏家“虚斋”庞元济后裔收购了19件重要的书画,其中包括五代董源《夏山图卷》,元钱选《浮玉山居图卷》、任仁发《秋水凫鹭图》、倪瓒《渔庄秋霁图》等名迹;向沪上著名企业家周湘云收购唐怀素《苦笋帖》,南宋米友仁《潇湘图卷》、赵孟坚《行书卷》等名作。这些书画名迹当时都进入上海市文管会,后来都归入上海博物馆,成为首批镇馆之宝。
在六十多年间,上海博物馆文物征集部门和书画部还向社会文物经营部门和收藏家收购了大量的书画碑帖藏品。至1965年,上海博物馆收藏书画从零开始已达到5000余件数量之众,同时精品萃集,一跃而成为在国内仅次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第二名位。
1965年至1975年,业务工作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1975年以后,各项业务工作逐步走上正轨,书画的征集、展览、研究等工作逐步开展起来。在书画的收藏方面,又有了一次较大的收获。1979年,沪上著名企业家孙志飞夫人杨瓞緜及其子女孙如佛、孙平策、孙怀昂等,向上海博物馆捐赠明清书画128件。在1999年,举办了“孙氏家族捐赠上海博物馆明清书画展”,并出版了《孙氏家族捐赠上海博物馆明清书画集萃》图录。
1980年,著名企业家刘靖基捐赠宋元明清古书画精品40件,其中有南宋张即之《楷书待漏院记卷》,元赵孟頫《行书十札卷》、倪瓒《六君子图》、冯子振《行书虹月楼卷》,明董其昌《秋兴八景图册》,清王翚《重江叠嶂图卷》等重要作品,为1980年代入藏最为精良的一批书画。同时举办了“刘靖基收藏书画精品展”。
1985年香港收藏家王南屏和夫人房淑嫣捐赠传世稀有的北宋王安石《行书楞严经旨要卷》和南宋龙舒本《王文公文集》七十六卷,而文集背纸为南宋时的信简、公文及酒务等,具有珍贵的文献价值。
此时期向上海博物馆慨然捐赠书画和碑帖的收藏家,还有钱境塘、冒广生、戚叔玉、夏衍等人。同时上海博物馆还向收藏家吴湖帆、钱境塘家属收购了一批珍贵书画作品,朵云轩和上海文物商店也出让了许多珍贵的书画作品,这些都极大地充实了书画馆藏,提升了藏品的数量和质量。
1976年,在组织编制上恢复了陈列部,下设书画组,并开设书画馆,将书法和绘画结合在一起陈列。1980年对书画馆进行了陈列设备的改建,陈列室里增设了调节温度的空调设施,灯光运用红外线控制照度的先进设备,这是在国内书画陈列中首次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对文物的保护力度,同时加强了观赏效果,在国内引起了同行们的称扬。
1993年,上海博物馆重新选址建设新馆,1995年10月,新馆开馆以后,上海博物馆的国内外影响逐渐扩大,也引起了海外人士的注目。菲律宾华裔企业家庄万里先生收藏有数百件中国书画作品,根据他生前希望将书画珍品回归祖国的愿望,先生哲嗣庄长江先生和庄良友女士,在与国内外多家博物馆联络以后,选择了上海博物馆,于2000年与其家族将家族收藏的宋、明、清及近代书画作品233件,无偿捐赠予上海博物馆,2002年6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向庄氏家族颁发了“白玉兰荣誉奖”,同时国家文物局向庄氏家族颁发了奖状。2002年6月至10月,举办了“菲律宾庄万里先生两涂轩珍藏书画精品展”,同时编辑出版了《庄万里家族捐赠上海博物馆两涂轩珍藏书画集萃》图集。并专设“两涂轩—菲律宾庄氏家族捐赠书画馆”,每年定期轮换展品。
1993年8月,国家文物局成立全国书画鉴定小组,谢稚柳任组长,与启功、徐邦达、杨仁恺、刘九庵、傅熹年、谢辰生等组成的七人小组,开始对全国各地博物馆、文物商店的书画进行鉴定。1995年至1996年对上海博物馆的书画藏品进行了鉴定。这次系统的鉴定,为馆藏书画作品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很有价值的识见。
2002年11月底,时值上海博物馆建馆50周年大庆前夕,由故宫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馆、上海博物馆三家联合举办的“晋唐宋元书画国宝展”在上海博物馆开幕。此展开创了国内各大博物馆联合办展的模式,实行强强联手,资源共用,精品荟萃,极大地加强了展览的规模效应和震撼力度。特展共展出72件书画名迹,托起了恢弘的隋唐五代宋金元的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和书法发展的历史,体现了经典性、系统性、知识性和比较性等“四大特性”。
2003年,从美国收藏家安思远处购得宋拓《淳化阁帖》最善本第四、五、六、七共四卷。9月至11月,举办了“淳化阁帖最善本和二王书法作品展”,同时举办了“《淳化阁帖》与二王书法艺术”研讨会。
一些青铜器
曾从钢厂与废品站拣选
周亚
上海博物馆青铜器研究部是由原上海博物馆金石组发展而来。经过61年来上海博物馆各位前辈孜孜不倦和锲而不舍的努力,上海博物馆的藏品从几乎一无所有到如今的百余万件,其中珍贵文物就达十余万件。
青铜器研究部所负责的青铜、印章、雕塑、货币及古文字类文物,数量已占所有馆藏文物的一半。其中除了历年在全国各地文物市场征集收购之外,还有我们的前辈凭着专业的眼光和认真负责的态度从废品回收站、钢铁冶炼厂等处拣选抢救的,其中青铜器将近800余件,钱币166件、铜造像28件。在这些从废铜烂铁中拣选入藏的文物中,不乏现属一、二级品的珍贵文物,如青铜鄂叔簋、凤纹簋、龙耳尊等。
有相当一批的珍贵文物是我们的前辈用诚意和专业态度从收藏家处征集而来,特别是有一些收藏家被我们的前辈工作人员敬业和专业精神感动,出于对上海博物馆文物保管、陈列研究水平的信任,他们主动将自己珍藏多年的文物捐赠给了上海博物馆。清朝大收藏家潘祖荫、吴大澂的后人潘达于、吴湖帆等就数次将家藏珍贵文物捐赠或出让给上海博物馆,如举世闻名的“大盂鼎”、“大克鼎”和“小克鼎”等。著名青铜器收藏家李荫轩、邱辉夫妇的藏品现已几乎都入藏于上海博物馆。钱币收藏家李伟先、吴筹中先生收藏的整套纸币,施嘉幹先生收藏的近代机制币,杜维善、谭端言夫妇收藏的丝路古国钱币构成了如今上海博物馆货币陈列的主体。华笃安、毛明芬夫妇先生捐赠的明清流派印使得上海博物馆明清文人印的收藏独领风骚,无人可比。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博物馆在欧美、中国港澳等境外市场征集到一大批珍贵文物,其中以晋侯苏钟为代表的晋侯青铜器,以秦公鼎、簋为代表的早期秦国青铜器都是近年流失境外非常重要的青铜器。战国楚竹书的征集,成为考古、文物、古文字和史学研究等学术界广为盛誉的一件事,上世纪90年代中期,马承源先生了解到香港古玩市场有一批楚简,凭着敏锐的学术眼光,他果断地将它们征集入藏。这批竹简共1000余枚,5万余字,经整理它们分属百种以上的古书。如今对这批楚竹书的研究已发展成为学术界的一项专门学问—“上博简研究”。
传世陶瓷珍品
不少来自捐赠
陆明华
上海博物馆的古陶瓷收藏是在从无到有的循序渐进过程中发展的,凝聚了上博几代专家和同仁的心血。
1951年,上海博物馆在筹备建立时,当时担任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的胡惠春先生提出:“博物馆不能没有文物”,为此他带头向筹备中的上海博物馆捐赠明清官窑瓷器等各类文物268件,成为上海博物馆古陶瓷收藏最早的一批。上世纪50年代,一批鉴定人才进入上海博物馆,古陶瓷征集有了新的突破。到1966年“文革”以前,上海博物馆的古陶瓷收藏已经颇具规模,上自新石器时代陶器,下至清代的瓷器的代表性文物均有收藏。其中既有在文物市场或向收藏家征集的,也有一部分是收藏家无偿捐赠的。1980年代以后,馆藏瓷器愈益丰富,不少名贵器物陆续进入上博。由于上海博物馆的国内外声誉日渐扩大,一些收藏家慨然以捐赠或出让方式把自己的珍藏转给上海博物馆,使上博的收藏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境界。如1988年,胡惠春先生偕同夫人王华云女士将留存在上海的以明清官窑为主的76件瓷器全部捐赠上博,其中不乏珍品;2004年,香港收藏家张永珍女士将她用550万美元从苏富比拍卖公司拍得的清雍正粉彩福寿图橄榄瓶捐赠给上博,此为传世孤品,遂成为收藏界的佳话;2008年,荷兰友人倪汉克将祖传的97件17世纪景德镇外销青花瓷器捐赠给我们,补充了我们在贸易瓷器方面的收藏。自上世纪50年代以后,上海博物馆陆续建立了一支文物鉴定团队,在文物征集方面,依靠这些专家的鉴定把关,大量古陶瓷文物得以进入上博。
从1972年“中国陶瓷陈列”开始,经历了1980年代初的局部改造和1989年的重新改建,到1995年12月上博新馆试开放时建成“中国古代陶瓷馆”,上博的陶瓷陈列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中国陶瓷发展体系,各个时代、不同地区、不同窑系的代表性文物均在陈列中有所表现,集文物艺术观赏、研究、鉴定和科学技术等为一体。而1996年新馆正式开馆时建成的“暂得楼陶瓷馆”是为香港著名收藏家胡惠春先生的捐赠文物而专门设立的,体现了收藏家与上博之间深厚的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