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笔从戎寻常事
一些太平天国著作中夸赞赖文光“投笔从戎”,是高风亮节,其实太平天国的文官很多都变成了军官。
曾负责全国司法工作的黄玉昆,后来成为西征军的代理主将,负责安徽、江西、湖北三省军务,1857年战死江西吉安;从普通一兵被提拔为洪秀全史官的黄再兴,1853年被任命为防守武昌的副总指挥,并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甚至连曾国藩也称赞不已,后来因正职石凤魁失误,武昌失守,他和石凤魁一起被杨秀清追究责任处死;冯云山当年教私塾的同事曾水源,曾先后担任过攻长沙、援扬州的主将之一。至于尚书、承宣、掌率、文将帅等理论上的文职,领兵出战的更是数不胜数——想想掌率中有陈玉成、李秀成、陈坤书、邓光明等人的名字就知道了。
太平天国何以有如此多的投笔从戎者?
首先,任命时文武不分,很多人根本就是武将而非文官,挂了文职后自然还是以打仗为主,如黄文金、吉志元这样的文盲、半文盲,显然不可能去做“宣传革命理论”这样的“本职工作”,而只适合去冲锋陷阵。
其次,武将地位高,又有独当一面、独揽“分地”军政权和财权的实惠,而文官有名无实,只能做无名英雄,这让许多文臣、朝臣热衷于寻机会去领兵打仗。
第三,太平天国政体独特,前期杨秀清大权独揽,后期洪秀全乾纲独断,且两人动辄“上天入地”,拿“天父天兄圣旨”压人,使得许多文官、朝臣一则无所事事,二则担惊受怕,干脆领兵出征,躲个清闲了事。
还应看到,太平天国对军官的选拔十分草率,许多领兵大将的来源匪夷所思,如太平天国资格最老的军医何潮元被派去镇守湖口县,后来在南康县抢粮时战死;推车贩米出身、一直担任粮仓管理工作的金田元老余廷璋,后来被派任天京城外雨花台要塞守将,最后战死在江西鄱阳小池口;洪秀全的御用厨师侯裕宽,早期就曾被派出防守湖北田家镇,后期更成为陈玉成麾下主要领兵大将,甚至在陈玉成死后被封为“为王”,继续领兵东征西讨。这些杂职官员最终都可以成为军官,至少算得“身家清白”的朝臣们,自然也同样会有投笔从戎的机会。
这些投笔从戎的文官中自然也有脱颖而出的军事奇才,如前面提到的黄再兴,但绝大多数情况下却只能误事,如后期文官之首洪仁王干曾领兵救援安庆,结果被打得一败涂地,敌方主将曾国藩称其部队战斗力“不值一提”,他所留下的,也只有一堆在途中匆匆写出的诗文而已。
立国之途,文武并重,在武将方面,太平天国并不比其主要对手——湘军高明,而在文臣方面,差距更不可以道里计,成败利钝,也就一目了然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