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砷矿资源的分布很不均匀,其中砷探明储量的70%集中在中国。而中国的砷矿资源则大部分集中在广西、云南和湖南。
土壤中的砷可以通过非食物链途径,如地表扬尘,大量进入人体。在被砷污染的土地,即使不种植农作物、不食用当地的受污染蔬菜和水,人体和环境仍会受到很大影响。
在陈同斌领衔的国家“863”计划“重金属污染土壤的联合修复技术示范”重点项目中,有一支专门的力量——在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北京矿业研究总院、广西大学、桂林理工大学、湖南农业大学、中南大学、云南环科院等单位配合下,中科院地理资源所解决超富集植物蜈蚣草焚烧和砷的回收等配套技术问题。目前,已有较成熟的专利技术,蜈蚣草的推广应用一旦达到一定规模,就可以发挥作用。
中科院地理资源所环境修复与资源工程室副主任、“863”计划“砷污染土壤联合修复技术”重点课题负责人雷梅博士则领导课题组建立了蜈蚣草与桑树、甘蔗和苎麻间作的修复模式。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开发出污染土地的重金属钝化技术,能阻止重金属进入食物链。
陈同斌介绍,他们的土壤修复成果是多团队参与的大集体成果,集成了20个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的力量,围绕重金属污染土地的修复工作已经开展成套技术的研发和工程示范研究。所筛选出的大豆、玉米、红薯等修复植物,不限于环江的品种,也选择了适合其他地方的品种。作为广西人,陈同斌希望下一步能把广西的力量组织起来、队伍带起来,以更好地承担相关国家项目,促进广西发展。
参与此次活动的不同单位的多位专家,在土壤修复领域都有比较专业和长期的工作,并与陈同斌团队合作过。
“要有很好的技术推广、规范、规程,下一步应该由国家项目带动,从国家层面进一步推动,了解关键技术是什么,涉及哪些问题。”中科院地理资源所党委书记、副所长成升魁研究员建议,以科学家的积累,把河池市的环江、南丹作为典型,形成系统到位的污染土壤修复咨询报告,向中央提交。与多个研究所一起联合起来申报国家支撑计划,深层次解决土壤污染修复的关键技术。他同时建议,支撑技术应有地方企业配套,也应该提高老百姓的环境意识。
成升魁表示,可以通过一个系统工作,包括把河池地区的水、土壤、空气等问题放在一起来考虑。
李培军也认为应通过争取大的科技项目的关注,利用成熟技术,在地方热情匹配的地方进行试点,以尽早解决现实问题。
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主席陈章良对陈同斌团队的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并强调指出,污染土壤修复是广西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环境问题,希望中科院的技术为广西解决污染农田修复的难题。
污染土壤修复是一个正在诞生中的新兴环保高技术产业。2002年以来,陈同斌团队研发的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已先后在湖南郴州、云南个旧、广西河池和北京进行应用示范,为推动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产业化奠定了一定基础。(王卉)
本文来源:科学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