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意识形态到地缘政治:尼赫鲁与冷战背景下的印苏关系
斯大林时期的苏联外交以两大阵营来划分敌我,虽然苏联在1947年4月13日同印度建立了外交关系,但对印度的外交明显包含了意识形态的因素。苏联科学院的印度问题专家在1947年6月举行一次特别会议,讨论印度独立后的内外政策。与会代表基本同意,印度的分治是印度资产阶级和地主同英国帝国主义交易和妥协的产物,印度资产阶级和国大党领导集团已完全倒向反动,投靠帝国主义阵营。印度目前的形势是“印度资产阶级贪婪和背叛的结果,它们为了自身的利益不惜牺牲国家的独立”。1947年12月的《布尔什维克》杂志发表了苏联著名印度问题专家茹科夫(E.Zhukov)的文章,呼吁印度共产党通过结成广泛的反帝统一战线,领导印度的民族解放运动。尽管苏联领导人在公开宣布“两个阵营”的形成时认为印度至少是“同情”社会主义阵营的,但随着冷战的全面展开以及对印度独立后所推行的外交政策的评价,苏联领导人显然更倾向于相信印度的政策并非真正是“不结盟”的中立政策。苏联对独立后印度的性质的判断,还体现在对甘地(MahatmaGandhi)和“甘地主义”的评价。,《苏联大百科全书》指出,甘地广泛利用宗教上的歧视,是一个鼓吹种姓制度的反动派;他背叛人民,以蛊惑人心的方式把自己伪装成印度独立的支持者和英国的敌人,并帮助帝国主义者反对人民。因此“甘地主义”是“反革命的意识形态”。当印度驻苏大使梅农(KrishnaP.S.Menon)提请苏联驻印大使诺维科夫(K.V.Novikov)注意上述问题时,诺维科夫回答说,如果在苏联的书中找到一句贬低甘地的话,那么就会在印度出版的书中找到一百句贬低列宁和斯大林的话。诺维科夫还说,在苏联,许多学者根据自己的观点从事研究,并得出诸如像甘地这样的历史人物的结论。
共产党情报局1950年对印度共产党的批评和直接干预,同样是这一时期苏联对印度政策的必然结果。1950年1月27日,共产党情报局机关报发表了一篇题为《殖民地与附属国民族解放运动的巨大发展》的重要的编辑部文章,文章号召印度共产党“根据中国和其他国家民族解放运动的经验,自然应该是加强工人阶级与全体农民的联盟,为实现急迫需要的土地改革而斗争,并在争取自由与国家独立、反对压迫他们的英、美帝国主义者、反对与英美帝国主义者合作的反动大资产阶级和封建王公而进行的共同斗争的基础上,团结一切愿保卫印度民族独立与自由的阶级、党派和团体。”而当时印度共产党内部对于是否应在印度开展武装斗争的问题,存在着严重的分歧。共产党情报局对印度共产党的猛烈批评,造成了印共党内严重的思想混乱,导致印度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和政治局的改组。新中央与新政治局制定新的政治路线,赞成印度革命要走中国的道路。而本来就反对开展武装斗争的丹吉(ShripadAmritDange)、高士(AjoyKumarGhosh)等人组成新反对派,反对这条新路线,致使印共公开分裂为不同的派别。情报局的干涉使得印度共产党的斗争陷入更为严重的困难,从而也成为印共党内在中印边界冲突期间产生严重分歧的一个重要起因。
导致苏联对印度政策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印度在冷战中所采取的政策的重新评价,特别是印度对朝鲜战争的反应。斯大林开始意识到,“尼赫鲁真正的兴趣在于从西方列强对亚洲的冷战中追求印度的独立”。1952年3月5日,斯大林在同印度驻苏大使拉达克里希南会谈时,对印度的进步表示了“友善的兴趣”,并严重关注西方正对印度施加压力以便把印度拉入西方阵营。苏联其他领导人也强调印度对加强世界和平的重要性。斯大林逝世后,苏联开始明显调整对印度的政策。马林科夫(G.M.Malenkov)1953年8月在苏联最高苏维埃会议上称赞印度在朝鲜战争期间所进行的和平努力,希望苏联和印度的关系在友好合作的基础上会更加密切。布尔加宁(NikolaiBulganin)的一句话非常具有代表性,他说:“我们并不想让尼赫鲁成为一个共产党人,我们希望尼赫鲁就是尼赫鲁。”因此,尼赫鲁1955年6月访问苏联时受到的前所未有的欢迎,就是这种调整的体现。尼赫鲁在离开苏联时甚至说,他自己的心留了一些在苏联。当时印度驻苏大使K.P.S.梅农说,俄国人在赞扬印度的一切东西。赫鲁晓夫1955年7月在苏共中央全会上公开宣称,如果印度在中国之后加入社会主义阵营,那么西方资本主义将决定性的衰落下去。因此,苏联无需过早同西方发生冲突,而应该在欠发达地区展开攻势。
苏共二十大以后,同赫鲁晓夫的“和平共处”的外交政策相适应,苏联对印度的政策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种变化首先体现在苏联领导人对尼赫鲁的认识上。1955年11月至12月,赫鲁晓夫和布尔加宁对印度进行访问。布尔加宁说:“印度和苏联作了很大的努力来维护和巩固和平,并且主张用和平方法,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这已经产生了相当大的积极结果。”布尔加宁还强调:“我们两个国家在国际舞台上是为世界和平而进行崇高的伟大的斗争的同盟国。”赫鲁晓夫也赞扬印度和尼赫鲁的外交政策,他反复强调,印度在尼赫鲁的领导下执行着独立的政策,“同苏联建立了最良好的亲善关系。这种关系的基础主要是为争取巩固世界和平这样的卓越崇高事业而进行的共同斗争。”苏联“对印度人民和他们的政府在争取和平、反对新战争威胁的事业中所做的重大贡献给予很高的评价”。赫鲁晓夫强调,尼赫鲁是一位“宝贵的朋友”,他“虽然不是一个共产主义者,但他并不只是一个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政治家,他是一个真正的人民民主主义者。即使他不采纳马克思主义,他确已开始向社会主义方面做出暗示和姿态。”赫鲁晓夫表示,随着时间的推移,苏联同尼赫鲁的关系会越来越牢固,而他本人同尼赫鲁的关系则是“再友好不过的了”。赫鲁晓夫还认为,“如果我们有耐心,尼赫鲁会自愿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自然,我们竭尽所能地帮助他做出正确的选择。”苏联外长葛罗米柯也认为尼赫鲁是一个“杰出的人物”和著名的政治家,“对殖民主义怀有不共戴天的仇恨”,主张加强同苏联和苏联人民的友谊。苏共二十一大对印度和尼赫鲁的评价更高。苏联领导人认为,“毫无疑问,印度在彻底清除殖民主义的影响以及保障社会和经济进步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但同样无可争辩的是,由于杰出的东方政治家尼赫鲁及其领导的政府的富有远见的政策,以及所有进步力量的活动,印度在短短的历史时期里,在发展工业、农业和整个经济方面,在取得国内团结和提高国家的国际声望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1960年2月11日至16日赫鲁晓夫访问印度时多次强调,苏联支持印度缓和紧张局势的努力,并表示一旦印度需要援助的话,苏联将予以提供,甚至可能会包括军事援助。访问结束时发表的联合声明强调:“同以往任何时候相比,现在印度和苏联的关系是建立在更为牢固的友好和理解的基础之上。”
其次,虽然苏联和印度在匈牙利事件上存在分歧,但两国在其他重要的国际问题和涉及各自重大国家利益的问题上仍然相互合作和支持。赫鲁晓夫在1958年考虑解决苏伊士运河危机和伊拉克政变时,建议举行美国、苏联、英国、法国和印度五国会谈。这种排斥中国的做法的意义是明显的。在果阿问题上,苏联支持印度的行动,谴责葡萄牙对果阿的统治是“文明的耻辱”。对此印度方面认为,“苏联领导人的声明在印度最需要支持的时候支持了印度的立场”。在印度看来至关重要的克什米尔问题上,苏联明确支持印度的立场。1955年12月赫鲁晓夫公开表示,“克什米尔是印度共和国的一个邦,这已经由克什米尔人民决定了”。布尔加宁在给最高苏维埃的报告中也再次表明了苏联的这一立场。1962年6月,苏联在联合国安理会动用否决权,支持印度在克什米尔问题上的立场。与此同时,印度也在重大的国际问题上支持苏联,特别是在德国问题上。1961年9月尼赫鲁访问苏联,在9月11日发表的联合声明中,尼赫鲁承认:“目前两个德国的存在是不容忽视的事实,任何试图改变边界的企图都将产生危险的后果。”
另外,苏联还明确表示不支持印度共产党的活动,并保证说服印度共产党支持尼赫鲁的内外政策。1955年11月至12月赫鲁晓夫访问印度时对尼赫鲁表示:“苏联政府作为一个共产党政权,自然同情和理解其他地方的共产党人,但绝没有领导这些共产党的意图。苏联共产党通过撤销共产党情报局,事实上已经解散了从事这些工作的机构。苏共和印度共产党没有联系。”赫鲁晓夫1957年再次向尼赫鲁保证,“苏联不会干涉印度的国内事务”。1961年4月7日至16日印度共产党举行第六次代表大会,苏共中央书记处书记苏斯洛夫(MikhailSuslov)率领苏共代表团参加,从而加强了印共党内右派的力量。高士在报告中强调,必须组织“强大的群众运动保卫印度政府外交政策的积极现象,同时要同在实施这一政策过程中的不一致性作斗争。”苏共对印共的政策表示支持。
在上述政策指导下,赫鲁晓夫时期苏印关系发展迅速,苏联和印度的军事合作关系日益密切。1959年中印关系开始恶化,加上美国向巴基斯坦提供军火,印度在向英国和法国购买武器无望的情况下,转而向苏联购买。1960年10月,印度军事代表团访问莫斯科,经过谈判苏联同意向印度出售运输机和直升机。1961年2月25日印度国防部长梅农(V.KrishnaMenon)宣布,苏联已经向印度提供了可以在北部边境修筑公路的设备。3月,印度宣布已经从苏联购买了8架安-12型运输机,苏联向印度出售8架安-12型运输机,这种机型可以向高度在17000英尺的地区投送作战人员和物资,印度当时希望在拉达克地区使用这种飞机。印度此前还从苏联购入伊柳-14型运输机和米-4型直升机。为此苏联还向印度派遣了40名飞行员来指导这些飞机的操作和维修。1962年初,当印度再次向英美提出购买超音速战斗机的要求遭到拒绝后,1962年10月,印度同苏联达成协议,苏联同意向印度出售两个中队的米格-12型战斗机,并为这些战斗机提供了空对空导弹和雷达设施。1963年2月以后,12架米格战斗机陆续运达印度。更为重要的是,苏联和印度在这一时期还加强在原子能领域的合作。从1961年2月开始,苏联和印度就苏联在和平利用原子能援助印度的问题上进行谈判,并在1962年10月签订正式协议。为了获得更多的先进武器,1963年8月,印度军事代表团访问苏联;1964年5月双方宣布,苏联向印度提供50枚地对空导弹和其他先进武器。在1964年9月印度总统对苏联进行国事访问之前,苏联再次向印度出售了38架米格战斗机。随后苏印两国还达成协议,在印度建立生产米格飞机及其零部件的工厂。从1962年10月至1964年5月,苏联向印度提供了1.3亿美元的军火,并在1964年9月保证在其后5年内向印度提供1.4亿美元的军火。
尼赫鲁1964年5月27日去世后,印度同苏联的关系依然不断发展。1964年10月,印度总理甘地夫人访问苏联。1964年12月,苏联总理柯西金在苏联最高苏维埃会议上声称,随着时间的推移,苏联同印度的友好关系正变得“更加广阔和更富有成果”。对1968年的捷克斯洛伐克事件,印度强调坚决支持捷克斯洛伐克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并要求外国军队撤出捷克斯洛伐克,但对8月22日安理会7个成员国提出的谴责苏联及其盟国的决议,印度予以否决。甘地夫人8月23日在印度议会发表讲话时指出,使用“谴责”这样挑衅性的语言将一无所获。
印度和苏联的经济关系在冷战时期也有较大的发展,苏联出于与美国争夺第三世界的战略需要,大力加强对印度的经济外交。从1953年至1980年,印度和苏联共签订了6个贸易协定;从1955年开始,苏联和印度之间的贸易额持续上升。1951年到1959年,印度和苏联之间的贸易增长了15倍。同时,苏联还向印度提供了大量的经济援助。1959年9月12日,苏联宣布给与印度28亿卢比的第四笔贷款;9月28日,苏联又宣布给与印度1.87亿卢比的第五笔贷款,这些贷款用于印度第三个五年计划。1959年至1962年,印度从苏联的进口增加了4倍,对苏联的出口增加了10倍。印度对苏联的出口从1955年的32.6亿卢比,上升到1970年1736.7亿卢比;而印度1955年从苏联的进口为62.1亿卢比,1970年则为1713.3亿卢比。苏联还为印度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到1977年,苏联为印度培养了8570名工程师和技师,48720名熟练工人。在争取苏联经济和军事援助方面,印度在冷战中的选择是成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