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既是独角兽又是“吞金兽“ 斑马为何仍被资本青睐)
![]()
又一家科技独角兽带着亏损的财务数据进入公开市场资本视野。
8月20日,斑马智行向港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向资本市场清晰地勾勒出一幅软件定义汽车的发展蓝图。然而,敏锐的投资者也关注到“亏损”与“资产减值”项,数据显示,斑马智行2022 - 2024年累计亏损约26亿,在今年一季度还进行了一次额外减值,让一季度账面上总的净利润亏损超过了20亿元。
2015年,阿里巴巴与上汽共同成立的汽车基金孵化出斑马智行,被视为开启汽车与互联网的融合与变革时代,这也意味着斑马选择了创新者路径。
随着智能汽车浪潮全面席卷市场,斑马智行顺利成为“操作系统+生态应用+AI算法“的灵魂写手,定义和引领汽车智能座舱的发展。而背后,是长达10年的巨额研发投入以及抢占生态与规模的前置成本。
另一家智能汽车产业链独角兽,车规级AI芯片商地平线同样处于巨额亏损中。
AI芯片,尤其是车规级AI芯片,是技术密度最高、资金消耗最巨大的创业领域之一。每一次芯片的试生产(“流片”)成本都高达数千万甚至上亿美元。地平线征程系列芯片已迭代至第六代,这意味着仅流片一项,累计投入就是一个天文数字。根据财报,地平线2025年上半年研发费用为23亿元,较上年同期的14.2亿元增长62%,2025上半年收入15.67亿元,经营亏损15.92亿元。
如此巨大持续的研发投入,换来的是地平线在中高阶辅助驾驶领域强大的技术壁垒和客户忠诚度,今年股价累计涨幅超过120%。
作为智能汽车的“大脑“提供商,地平线与斑马智行形成强大的软硬件国产化协同效应,集中体现了智能汽车产业链中,技术与生态壁垒所带来的巨大价值。类比来看,AI 汽车软件供应商Cerence、自动驾驶第一梯队momenta均处于壁垒投入和亏损中,同样被资本市场追捧。
![]()
相较更漫长的硬件销售,斑马智行“软件授权 + SaaS订阅与服务“的商业模式,会更快走向盈利期。
根据招股书,通过前期战略投入,斑马获得超300万台装机量、30余家主流车企客户,换来了技术壁垒、客户生态和行业标准,这是典型的“以规模换定价权”的互联网思维,其价值将在用户基数达到临界点后迎来爆发式回报。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智能座舱解决方式市场之一,年复合增长率30.7%,其中软件复合增长率35.6%,成为增长的驱动力。
当前智能座舱解决方案中,软件占比约20%-25%,在软件定义汽车趋势下,仍有较大增长空间,到2030年,预计达到25%-30%。斑马智行聚焦在智能座舱软件解决方案,增长迅猛,年搭载量从2022年的83.5万台增至2024年的233.4万台,年复合增长率达67.2%。截至2025年6月30日,已经在60个主机厂超过800万辆车上搭载,覆盖超过14个国家。
截至2025年一季度,斑马智行累计合作40多个汽车品牌,包括大众、宝马、上汽、一汽等,落地智能汽车超过1000万辆,2024年国内市场份额超过15%。截至2025年6月30日,斑马智行的智能座舱解决方案已在60个主机厂的逾800万辆车上搭载,覆盖超过14个国家。
7月IDC发布9家头部智舱AI公司及新势力车企座舱AI能力实测,智能座舱大模型能力7大场景中6项斑马智行拿下第一,整体排名第一。
![]()
在更早一些,斑马联合高通首发基于高通8397的智舱全场景端智能解决方案,实现90%服务闭环和主动智舱体验,并与宝马等车企合作推动AI大模型量产,不断提高技术领先身位。随后在9月云栖大会上,斑马联合阿里云、高通全球首发全模态端侧大模型实车方案Auto Omni,创下了行业多个第一,促使汽车AI飞跃到主动智能时代,车企在现场体验排起长队。
与此同时,斑马智行进一步降低未来盈利的风险。在招股书中提出,斑马智行认为操作系统未来能带来的收益还会下降,“这部分无形资产相当于贬值了”,在用新模型重估了操作系统的价值之后,选择减值18.41亿元。
可以说,“智能汽车软硬件产业链”是一个确定性的、空间巨大的黄金赛道,这个赛道的特征是壁垒胜。斑马智行当前的亏损和减值,是其从“投入期”向“收获期”过渡的关键标志,也是科技独角兽从吞金走向价值变现的典型路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