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晚间,瑞幸(Nasdaq:LK)自曝公司虚假交易的消息引发市场巨震。4月3日10:00-11:00,网易传媒副总编辑姚长盛、华夏时报总编辑水皮、叶檀财经创始人叶檀、香颂资本董事沈萌做客《财经派云对话》,解读瑞幸资本故事是否将迎来终局。
为什么瑞幸会爆雷?
水皮:瑞幸爆雷是资本急剧扩张严重透支的恶果
我觉得资本市场上的神话,都是用来败坏三观的。其实世界上真的没有神话,尤其是资本上、名利场上,真的没有神话。瑞幸的发展太快,快到不可思议的地步。我想这就是资本急剧扩张严重透支的恶果,资本结出来的恶果。跟管理团队的压力、市场的环境相比,资本的责任更大,哪有一个公司就那么几天就上市的?这背后的推动力量,原始投资的资本急于变现,急于出逃的那种心态,真的是昭然若揭。是各种资本力量结合的后果,可能都不是管理层愿意看到的,我相信也不是老陆他们做瑞幸咖啡的初衷,绝对不是。
冲着它那么快上市你就知道,肯定是催肥的嘛。在催的过程中无非就是你泡沫的成分有多大,泡沫过了头,可能就触犯方方面面的法律法规,这个过程中如果管理层把握不好分寸尺度的话,那就是恶意造假。
我们都知道一个公司的财报总有修饰的成分,做过企业的人都知道,都有调剂的成分。但是这么大的布局,它真的不是COO和手下几个人承担责任能解决问题的。当然这是一种避重就轻的说辞,但绝对不是。所以我觉得这个问题要比它现在承认的、接受的严重得多得多。
投资者的想象空间也愿意相信,就像你刚才说的,我也愿意相信它这是神话,因为中国市场那么大,就一个星巴克,难道就让一个星巴克占领吗?而且有那么多前面的实践事例证明咖啡这个市场的确是充满着想象力。所以如果这个市场是正常的,没有疫情突然让经济整体休克,那我告诉你,这个神话还会延续。我告诉大家,这个音乐停了的后果可不仅是瑞幸咖啡一家的问题,可能会引爆一系列的公司,原来有这个那个问题公司的一系列财务上的问题,包不住,兜不住。
沈萌:如果不自爆可能会有外部强制调查
整体这件事情来说,瑞幸造假的这个事情因此是从两个月前的做空报告开始,虽然很震惊,但实际上两个月之前种子已经埋下了。
为什么这么说?第一,我们当时看那份做空报告的时候就可以看出来,那份报告的准备周期也是非常长的,肯定不是短时间内能做出来的,而且各种措施非常全面细节,可能是有准备的一个很长的做空。第二,瑞幸是在美国市场上市的,整个资本市场的环境跟香港、跟国内完全不一样,包括业绩,其实我们看到香港的一些上市公司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但由律师甚至于是热衷于做集体诉讼的律师去推动监管,这样的现象还是比较少。特别是这一次瑞幸,这次报告应该说是自曝,为什么会有上市公司出现这种自己设置特别调查委员会,自己爆雷的情况?我觉得应该是美国资本市场的监管法律要求当做空报告出了相关证据的时候,你要进行相关内部调查,如果你不进行调查的话可能就会有外部的强制力介入调查。
第二部分,美国对于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追究措施也是比较严厉的,所以一些内部的,包括它的一些董事,特别是外部董事,可能也担忧于自己未来在事件中承担责任,所以才会推动:1、一定要启动内部调查;2、现在不要心存侥幸,不要认为可以少报一点,或者把这件事情慢慢滑过去,那样未来可能会招致更大反弹。所以我觉得这一次瑞幸爆这个事情,第三个感觉就像水皮老师和叶檀老师提到的,应该说早晚这个雷都会爆。为什么呢?如果瑞幸只是卖咖啡,它虽然叫互联网数据咖啡,如果它只是用数据来卖咖啡,它这条路早晚是走不通的,但如果它是用咖啡来卖数据,那它把它的竞争对手不要定位在星巴克,而是定位为包括BATJ这些互联网公司。但如果你只是用互联网作为一个手段去为了卖更多的咖啡,而你的咖啡又这样补贴,这并不是一个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所以我觉得这件事情最终还是会落到这样一个状况。
瑞幸会面临退市吗?谁来主导下一步?
叶檀:可以按照三种情形来分析
第一种情形:从2月1日浑水发报告,瑞幸再反驳,说明它当时还不承认嘛,所以才反驳。然后到了集体诉讼这一块。比较悲观的是有关方面出手,这几个人hold不住,然后进行调查,所有人都难辞其咎。现在经济又这样,公司支撑不下去了,就轰然倒塌,以这种形式呈现,有关人士还要继续受到追究,如果是调查下去,所有相关人都会受到追究,这是一种最悲观的数据,以后可能我们就看不到这家公司了。
第二种情形:现在它这样处理之后还是进行集体诉讼,时间可以延得很长,它也派出一些很好的律师来打官司,说我们企业也是尽到了责任,你看我们也改变了股东,主动爆了相关人士造假的情况,这就是法律上的拖延,同时经济如果稍微有所好转,它还可以卖数据,我们知道它事先发过债,就是它可以找到新的买主,把它的数据都买过去,这家企业换壳依然可以生存下去。
第三种情形:第三种情形是比较乐观的,造假之后,相关部门认可他们的解释,团队总体来说还是好团队,有核心资产、有机会,经过这次风波,财务大洗澡、股价大震荡之后,逐渐从底部再开始回升,公司脱胎换骨。
水皮:如果中国证监会主导后果会对瑞幸好一点
实际上就看谁来主导这个问题的处理。像瑞幸的COO,哪怕是个人责任,那么追究他是以美国法律还是中国法律呢?第二,谁主导?美国证监会来主导?还是中国证监会来主导?但我想所有的上市公司,只要在中国境内的,中国证监会肯定都是有监管责任的,这是毫无疑问的。适用中国法律还是美国法律?如果中国证监会来主导的话,我想可能后果对瑞幸还会好一点点,至少还能听你解释。因为也的确不排除COO出于个人需求造假,这里面就是一个责任分清的问题,但最终公司都是要承担责任的,这个毫无疑问,经济损失肯定没有什么可讨价还价的,就是集体诉讼。我就是想这怎么赔呀,我50块钱买的股票,按中国的说法,我50块钱买的股票,现在就4、5块钱?按这个来说就绝对不是从26块钱索赔起的,因为做空是从50块开始做空的,当时你出来否认,我相信你了,所有里面进进出出的投资都要来找你,公司肯定赔不起,清零结业是比较好的结果,没有人付出刑事责任是比较好的结果。
当然我刚才说到了,如果说中国证监会来主导调查,那么可能要比美国证监会好得多,适用中国法律对于瑞幸来讲也要比适用美国法律好得多得多,在经济上会受一些压力,至少在人身保障上可能会要好一点吧。但品牌肯定是严重受损。瑞幸是赔不起的,但瑞幸投资的那些大股东,包括相关的机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他们是赔得起的,所以投资者不用担心。
沈萌:整个事情会闹得非常非常大
它毕竟是美国上市公司,投资者受到的损失也主要是在美国资本市场发生,所以肯定应该由美方来主导,赔不赔得起,首先它赔不起,其次股票也不值钱了。第二它的主要资产是在中国国内,即便美国司法机构判决,可能执行起来也是很麻烦的事情。之前香港的山水水泥就产生了这样跨境司法执行的难点。但我觉得这里面即便是集体诉讼,重点可能也不是让瑞幸承担执行的责任,第一是审计机构,第二是相关证券机构的推荐,第三是律师是否起到了“看门狗”的作用。
至于个人,我倒觉得在目前中美两国的舆论场之下,再加上美国的司法执法机构,也更愿意拿一些标的的大案件来标榜自己。所以我觉得这件事情后面肯定会过渡到司法调查,以及更严厉的执行。但实际上来说,假如它的主要责任人都在中国国内,你不离开中国国内的话,可能他也没有办法去做更彻底的执法动作。
所以我觉得整个事情会闹得非常非常大,而且可能在美国的机构(北京话叫“吃瓜落”)会受到波及,但反而是中国瑞幸的主要资产以及主要责任人,只要你在中国国内不出境,可能执行起来很难。当各方面通过这件事情需要得到的事件爆点、热度过去之后,这件事情真正想要维权,那是一个非常漫长的时间。
对在美中概股会有多大影响?
沈萌:未来中概股再去美国上市会有一定负面影响
昨天这件事情出来之后,我是觉得未来可能中概股再去美国上市,甚至于是再想找一些大的国外的机构、私募,可能都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因为之前中概股其实就经常爆一些雷,当然像这么知名公司的其实相对比较少,所以对于美国市场的投资者来说,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反弹,或者反对中概股的声音,恰恰是一些所谓的一马勺坏一锅汤。但像瑞幸这样有这么大的光环,而且又是包装出了很好的互联网创业的故事,再加上品牌优势,还加上多了一些私募融资中的大牌机构帮它背书,加上不断成长的估值。这一次的影响我觉得杀伤力是非常大的。
因为目前来说的话,调查的主要是集中在2019年二季度到四季度,并没有说它在上市IPO的时候就造假。就目前的证据来说。加上2019年二季度之前是不是也存在造假,目前也没有定论。如果这一次造假只是集中在这三个季度,受波及的机构,中间一些推荐的券商是否尽到了责任,审计机构是否对数据进行了一定了解……如果说在当前的舆论场之下美国人要把这件事情搞大,再往前推,前面是不是也有不合法的行为,真正的再把前面的东西挖出来的话,可能牵扯面就会更广。
但如果最终发现只是集中在大事化小,只集中在这三个季度的话,我觉得这些机构受波及的程度可能还是可以控制的。但如果说有人要把这件事情搞大,那我觉得这件事情可能不只一个瑞幸,甚至于可能会波及到很多在美国上市的中概股,都可能会受到影响。
我觉得在中概股仍然有很多非常好的企业,首先要打破中概股一视同仁或者都是一丘之貉的负面成见,特别是要反击美国政界这种希望抓“小辫子”打击整个中国概念股的情况,在美国的中概股要对这种言论严正反击,毕竟很多愿意来美国上市,也是符合美国资本市场的法律法规,并不是所有人都是急功近利的角度。刚才水皮老师说做实业的过度金融化。但我觉得他真正的意思应该是,过度金融化的都披着做实业的外衣,如果这个上市公司能够把自己诚实经营实业的内容更完整地呈现给美国投资者,在公共关系、投资者关系上更多注重国际投资者的观感,那我觉得国际投资者并不傻,特别是美国市场更多是以机构投资者为主,他不太会听风就是雨的盲动。所以我觉得如果你是真金,也不会受瑞幸这件事情的波及,美国的国际投资者也更愿意分享你的成长红利。
目前的处理方法一定不能护短,这时候护短的话只能增加负面观感。就像之前香港山水水泥闹的沸沸扬扬的事情,就已经导致很多投资者会认为,既然一家公司是这样,而且你又涉及到公权力的部门也是维护袒护,就会造成整个国家出来的既定印象非常非常差。但如果现在出了问题,造成了损失,那我们也不要过度执法,就是按照现行法律,该怎么处置怎么处置,做到公开透明,我觉得这是保护其它整个中国概念股的最好方法。
姚长盛:如果有不好,一定要按不好的极限来处理
我觉得现在还不是切割的问题,而是怎样先把瑞幸这件事情正确处理的问题,正确处理的路径不管现在是由SEC来主导还是中国证监会,有没有主导的能力,我觉得调查应该是非常透明的,而且是很严厉的,最后处罚必须得是很严格的,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一是对证券法的遵循、对上市制度的遵循、对投资者的保护,其次再来谈,这里面如果有不好的公司我们是这样来处理的,好的公司就是好的公司,不好的就是不好的,我们不是希望瑞幸不好,而是说如果有不好,一定要按不好的极限来处理。
本来这种情形应该多说好话,出去之后赶快买咖啡,这是好事,但现在偏偏反思人家的商业模式,而且说我们一开始就觉得你的商业模式有点不对,到现在发现果然不对。
因为它有两层背离,第一层背离,它和星巴克一样不一样,星巴克在中国不到20年开了4000家店,它两年时间开了4500家店,明年准备开到10000家,星巴克就望尘莫及了,但在大家的印象里星巴克不是个卖咖啡的,谁去星巴克是为了喝世界上最好的咖啡?星巴克典型是卖场景的,而且在越下沉的地方它的场景文化吸引力越强,它特像是一个线下的梦想实现地。但瑞幸不具备这个,这是第一点背离。
第二点背离,旁观者跟瑞幸本身自己的背离是比较远的。我跟瑞幸的人在沟通过程中他给我讲的一愣一愣的,我真闹不清楚,我老想说咖啡的事,他老不跟我说咖啡的事,他永远跟我说,你看我这个东西只要搭建出来,我以后在里面卖茶是不是可以?卖茶之后我在里面卖充电宝是不是可以?卖了充电宝以后我在里面卖什么都可以。这很厉害。我当时就不知道怎么回答了,我只好说要不你先卖你先试试,事实上他走的就是这个,他一直说我是无限场景,我只要把这个跑通了,未来在上面做一切事情都可能。所以现在我们不厚道的回到前面的话题来反思,说这个事情本身从一开始就是故事。
叶檀:瑞幸咖啡出事,不能说中国所有企业都吃药
我觉得对中概股当然是非常不利的,但我想说一下,现在出了这个事情之后,我们上午其实也在讨论,瑞幸的模式是不是走得通,它上市的时候其实我们做过节目的,讨论过这个问题,到底瑞幸怎么样。
它那个商业模式在当时的情况下应该是走得通的,起码这个故事是有人认的,要不然我很难相信这种大资金,甚至包括新加坡国有的那些,这些人背后都是有庞大的团队来帮他们支撑的,他们显然认为第一步是走得通的,讲故事、上市到套现,这一步是走得通的,至于接下来怎么样,这难说。有两种,一种是发展得很好,发展成亚马逊或京东了,股价继续上升,他们就继续持有;还有是一年套现了也可以。
我觉得还是回过头来就事论事,瑞幸咖啡出事,不能说中国所有企业都吃药。有过这样的事情,但我也碰到过其它的事情,比如做实体的,金融来投资,它是很坚持自己的原则的,就是我必须要一步一步怎么走,最后上市只是一个工具而已,我的企业要达到什么目标。这样的企业我看到过很多。
我希望能够调查清楚,我不希望让别的人“吃药”,如果是这样的态度的话,中概股都会吃药,其实最委屈、最亏的不是瑞幸,而是其它的中概股。因为中国的企业是需要外资的,我们希望互相绑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们希望引进国际资金、国际技术,但现在这样,瑞幸的这些高管可以在国内不出去,其它想到美国上市或是想到国际上融资,想去买技术的这些人怎么办?他们彻底完蛋了。所以这些人才是受害者,他们被瑞幸这样的公司关紧了大门,碰得头破血流,这些公司我觉得是最值得同情的。
水皮:瑞幸爆雷是个案
我觉得一分为二,首先这是个案,像瑞幸这样做空然后被证实的公司不是第一例,我相信也不是最后一例,前期历史上也都有做空中概股的,别光戴有色眼镜,它不是具体做空某一些公司。因为做空投行在美国市场上做空的公司多了,安然不也是人家做空做出来的嘛,所以先别罩上一定是冲着中国来的,所有都是要打中概,不是。我觉得苍蝇不盯无缝的蛋,关键这个蛋是臭蛋,自然就要把它捡出来。
我记得前几年有几个公司也一样被做空,做空也一样退市,也没什么了不起的,首先得明确这是个案,是瑞幸的个案。我刚才专门看了一下,其它比较大的公司昨天都是红盘,包括快速上市的拼多多,人家不也一样涨得好好的嘛,关键是跟每个公司的实际经营状况还不完全一样。所以大家也不要过度夸张瑞幸的事件在华尔街的影响力,这就是一个公司。
美国投资者也不会因为一个瑞幸就丧失了对中国的投资信心,不会的,千万别自己吓自己,没有那么回事。但我觉得现在的市场背景下秉公处理,公开透明肯定是必要的,投资者的权益该维护的是要维护的,特别是恶意造假的行为,该打击一定要打击,一定要让始作俑者付出代价,这是肯定的。我相信它就是个案,冲击有限,就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也就那么回事,就证明了当时浑水做空还是挺专业的。当时浑水出的委托第三方的报告,当时大家说有“深喉”,深喉不深喉我们再说,咖啡店这个事情是有同业可以做对比的,不是瑞幸一家发明创造的,说数据怎样就怎样,有同业人士,问题最大的就在这个地方,人家坐在你的店里一杯一杯地统计嘛。
【推荐】重磅报告!百位经济学家预判2020经济和投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