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财经 李兆元
出身于教育行业的户思社,身上总带着一种儒雅的文人气质。作为西安外国语大学(下称西外)前校长,户思社将自己30余年的精力奉献给了国家的教育事业。
“当我们站在今天去回顾改革开放40周年的成果时,从内心深处,我们感恩这个学校,感恩这个社会,让你能够在这个时代发挥你的作用。所以西外的经历是一个基础,也是我个人事业不断发展的一个平台。”回首自己在西外的经历时,户思社感慨道。
在谈到教育与人才的关系时,户思社认为,教育是根本,但是不是必然的资源,这种资源必须由别的东西来承载。“要想让教育资源转化为竞争力,就必须有承载这些人才的平台、企业和制度。这样人才汇聚到这的时候,才会创造出很多难以想象的价值。”
如今,户思社担任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下称“全国对外友协”)副会长,分管对外文化交流工作。他认为,在这些交流和合作中友协始终秉承着一个理念,就是服务于国家的整体外交,服务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
“教育改革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缩影”
1979年初,户思社考入西外图书资料专业学习,西外的同学们都亲切地称户思社为“户老大”。户思社本是西外的一名图书资料员,每天到图书室整理好资料之后,他就刻苦学习法语,最终,他成为西外的校长。
两年后,户思社毕业于西安外国语大学德法西语系,并留校在法语资料室当资料员,继续攻读法语。学校放寒假后,他就一个人在教学楼里学习。回想起这段往事时,户思社感慨道,“这段经历对我日后做校长很重要。”
1986年,户思社进入武汉大学中法合办的D.A.E.预备班学习,次年留学法国马赛第一大学。在法国学成归国之后,户思社本应回武大工作,但因为西外老领导的盛情邀请,最终户思社决定回西外任教。
1993年,户思社留法归国,在西外从教研室主任做起,从系副主任、科研处长一直做到和校长。“这样一个经历其实是我为这所学校贡献我自己的智力,同时这所学校也相应地给我提供了很多这样的平台,让我去进行一些教育方面的改革。
回到母校,户思社开始致力于西外的建设发展。始建于1952年的西外,是新中国最早建立的四所外语院校之一,早期的西外是一所相对单一的以外语教学为主的学校。在改革开放之后,如何发挥西外的外语优势,使其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是户思社面临的一个非常大的课题。
“既要发挥外语院校的外语专业的优势,就是你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也必须不断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西外分管教学科研之后,户思社相继主导成立了商学院、旅游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国际关系学院等等。“成立这些学院一个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让我们的学科跟经济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
户思社举例称,“比如西外的商学院,核心就是全英语教学的商科教学,引进了英国的ACCA国际注册会计师的14门课程,这样就打造出了具有西外特色的商科管理和经济方面的课程体系。这样的课程体系体现在我们的教育改革里面,它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通过外语教育与经济、管理、金融等专业的结合,西外的外语优势被放大,外语专业的内涵也在不断地扩张。户思社认为,这种教育改革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
“我离开西外以后到现在,他们一直延续了这样一个传统。当然,这样一个延续的传统还需要继续创新,还需要继续给课程增加更多其他方面的内涵。”
“教育资源转化为竞争力要有承载人才的平台和制度”
在担任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之前,户思社在家乡陕西度过了自己前半生的岁月。出生于陕西大荔的户思社,曾多年担任民革陕西省委会副主委,为家乡发展建言献策。
作为中国西部的中心城市,西安聚集的教育资源在全国可谓佼佼者。据网易号外统计,全国985高校共39所,陕西省占3所,数量仅次于北京和上海,全国211高校共112所,陕西省有7所,仅次于北京、江苏及上海。
“陕西的教育,包括西北的教育,是得益于50年代国家政策的调整。这种教育是完全可以转化成人力资源的。对一个地区的发展来说尤其重要。”曾在陕西工作多年的户思社提到。
2017年伊始,这座拥有悠久历史的古都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移民”浪潮。2017年3月1日,西安放宽了部分户籍准入条件。今年2月,西安进一步降低了落户门槛,“千军万马进长安”的局面逐渐形成。
继今年9月4日,西安市落户人口突破60万名后,11月20日,西安又迎来今年第70万名“新西安人”落户。据西安市公安局最新统计,2018年1月1日至11月20日12时:全市市外迁入共701343人。其中博士学历以上1156人,硕士研究生24423人,本科219875人,各类人才引进29062人。
户思社认为,要想让这种人力资源有所转化,必须要跟企业、经济社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国际化的人才如何能留在西安?它必须有国际化的大企业、世界500强的企业,这些跟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企业能够落户在陕西。只有开放型的经济,能够真正做到从国际的角度来配置资源的时候,你的竞争力,你培养的人才就会留在西安。”
在招商引资的同时,为吸引聚集更多人才来西安发展创业,2017年5月,西安市人社局、财政局发布《西安市进一步加快人才汇聚若干措施》,计划五年投入38亿,引才育才100万。
从教育与人才配置的角度,户思社提出,教育是一个根本,但是不是必然的资源,这种资源必须有别的东西来承载。要想让教育资源转化为竞争力,就必须有承载这些人才的平台、企业和制度。“只有这样,人才汇聚到这的时候,他才会创造出很多难以想象的价值。”
近两年来,西安政府不断推进招商引资,华为、阿里巴巴、苏宁、京东、海航物流等多家知名企业相继落户西安,给这座古老的城市带来全新的生命力。官方数据显示,2017年西安实际引进内资2186亿元,同比增长34.11%;实际利用外资53.06亿美元,同比增长17.81%。
对于招商引资,户思社提出,政府在宏观控制上应该起作用,引导好的企业、符合发展特色的一些企业入驻,把资源放在最好最有效的企业身上。作为管理者,必须有清醒的头脑,知道如何更好地配置这些资源,让它发挥出最大的价值。
“民间外交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2013年,户思社开始担任全国对外友协副会长。作为从事民间外交事业的全国性人民团体,友协与世界上157个国家的近500个民间团体和组织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户思社表示,友协在中国的民间外交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过去有一种说法是以民促官,就是说友协通过民间外交跟其他国家慢慢地建立官方(外交关系)。当然现在国家越来越强大,所以民间外交就不像过去那么突出了,但是民间外交的重要性是依然存在的。”
在友协任职期间,户思社主要负责友协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户思社认为,在这些交流和合作中友协始终秉承着一个理念,就是服务于国家的整体外交,服务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
“你要有一个好的文化产品,你才能讲好中国故事。这个中国故事不是一厢情愿地强加给别人的东西,而是我们通过一种形式让外国人比较舒服地接受中国文化。”户思社举例称,“我们和上海市委宣传部做了舞剧《朱鹮》,友协推动这部舞剧在日本、美国等地都举行了演出。通过中国人对于环境的保护主题来告诉世界,我们也是热爱自然的。”
今年,友协举行了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中国文化系列展,展出中国改革开放40年成果,包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成果,给德国的主流观众。“这样的效果比直接宣传马克思要好很多,我们没有直接宣传,通过中国文化的方式展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些成果,在民间外交中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是非常重要的。”
除了文化交流之外,友协在“一带一路”倡议中也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户思社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恰好是在全世界来配置不同资源,达到一个优势互补的作用。“国外一些好的资源能够卖给中国、进入中国,中国一些好的资源也能够出口到国外。”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将推动沿线国家从中受益。户思社此前曾在采访中提到,建议在新丝绸之路上西部的重要城市创立新型的经济特区。他提出,像西安这样的“一带一路”的枢纽城市有很多的文化和科教资源,在内陆城市中,需要这样一个改革开放的高地。
但户思社强调,一座城市的发展需要经过市场的检验,也就是是否有能力去辐射到其他国家,是否足够强大的动力能够推动这个区域经济向外的发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合作共赢的关系。
“‘一带一路’沿线城市里面,不是每座城市都是同一个发展模式,每一个城市都应该依据自己的资源禀赋去研究自己的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对国家的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发展的特色,都有自己不可替代的竞争力。”户思社谈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