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易财经12月18日讯 2018网易经济学家年会今日在北京举行,本届论坛的主题是“新经济 新改革”,数十位中国财经领域的经济学家和顶级智囊齐聚论坛,讨论当前中国经济最为重要的热点议题。
数学家、北京大学教授许晨阳在年会上表示,纯粹理论科学的发展,是所有科技发展的源动力。科学的发展建立在理论之上,这个周期有可能比较长。我们可能一开始没有意识到,但这样的研究几十年之内就能在人类生活中发挥巨大作用。
以下为现场实录:
姚洋:下一位演讲嘉宾是北京大学国际数学研究中心的年轻的教授许晨阳老师。许晨阳老师今年获得了“未来科学大奖”数学和计算机奖,他是一位80后,也是新锐科学家,现在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有请许晨阳教授。
许晨阳:因为我是一个做数学的人,一个做纯理论研究的人。我的生活大部分时间都在办公室里,我可能遇到的很多经济现象跟普通人没有什么太多区别。当网易邀请我来参加年会的时候,我也想不出我应该讲什么。我想既然我是做理论的,那我干脆就来“要钱”,所以我讲的题目是“当人们有了很多钱以后…”。
我主要想讲的是一个高等研究院——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是怎么建成的。对于现在的中国,我们希望能建设自己的、好的建设理论的中心,就像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一样。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建设历史。它的最早的两位捐资人是一对兄妹,公司叫Bamberger。现在大家再去美国,可能没有听说过这个公司了,但如果比较早去新泽西的话,还有Bamberger这个公司。这个公司后来卖给了Macy’s公司,Bamberger现在大概已经是Macy’s公司的一部分了。
当然作为商人的角度来讲,他们是很成功的,但还没有到被记录在史册上的地步。但是另外一方面,他们做的有一件事情是可以永久记录在史册上的,那就是他们捐资成立的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
他们当时大概捐了五百万美金,在那个时候相当于现在的一亿美金左右。但像高等研究院这种纯粹的研究型机构,光有钱是不够的。于是他们找到了第三张照片上的人,Flexner,这是美国很有名的教育学家,他曾经写过一个报告,讲述了美国当时医学院的情况,他认为美国当时的情况是:基础研究不够,大家都在做一些重复性的事情,大学教育类似于某一种技工教育,创新型和探索型的大学教育是不够的。我想,这对于我们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Flexner拿到这笔钱后,当时Bamberger两兄妹的建议是做一个很好的牙医学院。但是Flexner说,五百万美金做一个顶级的牙医学院,一是钱不一定够,二是美国当时更缺少的不是技术,是纯粹发自好奇心的对技术科学的研究。当然,他们说动了捐资人,一起成立了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
当时因为Bamberger这个公司的总部是在美国的纽瓦克,所以他们一开始想把这个高等研究院也建立在这里。但我不知道大家去过没有,这是一个比较工业化的城市,不是太有学术气氛的地方。当时有人建议他们,最好把高等研究院建立在比较优秀的大学附近,可以利用大学的资源。于是,他们把研究院建在了普林斯顿。尽管这个高等研究院跟普林斯顿是完全独立的两个机构,但是他们的物理距离很近,这个楼是1939年修好的,高等研究院是在1932年、1933年左右修好的。
高等研究院因为最早想从事纯粹的理论研究,所以一开始就雇佣了六位数学家。中间的爱因斯坦大家都听说过,现在计算机这么发达,很多人也听说过冯·诺依曼,右边这两位(Hermann Weyl、Kurt Godel),如果你对数学历史感兴趣的话,可能也听说过这两位数学家。左边这两位(Oswald Veblen、James Alexander),他们是两位美国数学家。如果看当时的情况,这是在一九三几年,当时欧洲大陆处于非常动荡的时候,所以美国就希望从欧洲引入大量的一流研究人员,所以他们能从欧洲挖到像右边的这四位,在当时可以说在欧洲已经有非常高地位的数学家和科学家。
高等研究院的蓝本上,有这样一句话,高等研究院是很少数几个把寻求真理本身作为终极探索目标的机构。以推进人类世界的本质和人性的探索为目标,他们认为这样的研究不是通过命令能得到的,而是要像艺术一样,创造一个特殊的环境。我们刚才谈到很多科技的发展,我个人觉得,像纯粹理论科学的发展,这是所有科技发展的源动力。技术的发展是建立在科学之上的,科学的发展是建立在理论科学之上的。这个周期有可能比较长,可能一开始,像爱因斯坦刚刚发现相对论的时候,没有很快意识到,但这样的研究几十年之内就能在人类的生活当中发挥很大的作用。他做出理论研究的时候,我们就相信一定在某一个时候会对人类的生活产生巨大改变。
在薛其坤教授的演讲当中我们也听到,我们希望有一个科学的巨大革命,从而带来技术的巨大革命。所以高等研究院的创立目标是希望发展科学,而我们发展科学的精神不是说我们用来做实验,实验我们当然需要,但更主要的是用追求真理的精神来发展科学。
在历史上先后有106位终身教授,当然里面有一些非常有名的科学家和数学家,比如说大家熟知的杨振宁、李政道、丘成桐,还有一些外国科学家。
我们看看从事理论科学的。在高等研究院工作过的诺贝尔得主一共有33位。如果只看数学的话,因为数学没有诺贝尔奖,数学最高的奖项叫菲尔兹奖,获得菲尔兹奖的人共有41位在高等研究院工作过,而历史上一共只有56位菲尔兹奖得主。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你在高等研究院拿到一个终身职位可能比你得到菲尔兹奖更困难。
最后我想说一下高等研究院的特点,如果中国希望建立自己的研究院的话,有一些地方我相信是可以借鉴的。第一,当时两兄妹的五百万美金,相当于现在一亿美金的捐资,这个基金已经成长到了7.4亿美金。因为非常成功,所以它的模式被引入了很多其他的国家,它的模式是只研究纯理论,非常地小。我想在中国这样纯粹研究纯理论的研究机构还非常少。
第二点,也是争议非常大的一点,它的终身教授没有任何的教学任务。但你到高等研究院去,不管是长期在那儿待,还是短期在那儿待,是必须得有博士学位,它是不承担任何培养学生的任务的。这样的模式有一定的争议性,如果中国希望搞一个像高等研究院这样的模式,需不需要承担起码本科生和博士生的教学,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高等研究院还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项目,这个是我们可以考虑引入的项目。它每年会有一个特定的选题,主要是针对他们的数学学,围绕这个选题,他们会开放大概30到40个为期一年的职位,邀请全世界从事相关研究的数学家到高等研究院来一起研究这个课题。这样的课题每年变化一次。我自己曾经两次去过这个高等研究院,给你一年机会,去一个没有教学任务的地方,跟全世界从事所有相关方向的人在一块儿,这个实际上对于我个人的研究,以及对相关方向的发展都是非常有影响力的事件。这样的模式,实际上是我们可以考虑引进的。
我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年会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