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信用经济这柄双刃剑……)
乔新生
中国经济发展正处在十字路口,这种特殊历史方位决定了:必须看到工业化时代信用经济的积极作用,也必须充分意识到其负面作用。发展信用经济不等于透支信用,更不等于单纯依靠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如果不了解信用经济的外部性,那很有可能会形成经济空心化现象。
每当经济增速放缓或遇到困难时,人们自然而然会想到发展信用经济,通过扩大消费和需求来化解困局。这种“需求增长”理论不仅在现实生活中容易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而且在理论上也有一套非常完整的体系。西方部分学者认为,适当的通胀有利于刺激经济增长,而发展信用经济则有利于促进生产,不断创造财富。
坦率地说,从自然经济走向现代工业经济,信用经济作用越来越大。但是,发展信用经济不等于透支信用,更不等于单纯依靠需求拉动经济增长。上世纪20年代末,一些西方工业化国家过度透支信用,结果引发大规模金融危机。70年代,美国宣布不再支持布雷顿森林体系,二战后美国确立的信用经济体系破产。
当前,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之所以仍在发展信用经济,是因为国际产业分工已发生了显著变化,发展中国家处于生产阶段,而发达国家处于消费阶段,而发展信用经济恰恰有利于发达国家维护其发展模式,有利于发达国家利用不合理的国际分工从发展中国家源源不断获取资源。从这个角度说,西方发达国家发展信用经济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考虑。如果不了解信用经济的外部性,盲目东施效颦,那有可能会出现经济空心化现象。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来看,信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单纯依靠信用经济已很难有效确保经济健康发展。所以,西方发达国家充分利用信用经济的外部性,把国内危机转嫁给他国,从而触发世界性金融危机。奥巴马之所以提出“再工业化”政策,大力培育本国制造业,根本原因就在于此,信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一定会产生巨额财政赤字,爆发债务危机,只有发展生产,才能有效地解决国内经济停滞问题。
中国经济发展正处在十字路口,这种特殊的历史方位决定了:必须看到工业化时代信用经济的积极作用,也必须充分意识到其负面作用,只有善于利用信用经济,才能促使我国经济健康转型,稳定发展。
解决信用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首先必须充分认识量入为出财政政策的重要性,尽可能地减少财政赤字。中国经济不同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可以充分利用市场经济的外部性,将国内经济问题转化为世界性的问题。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之所以实行赤字财政政策,就是希望借助于自己在金融市场上的优势地位,充分发展信用经济,利用全世界的资源促进本国经济的增长。
为了发展信用经济,西方发达国家已建立了一套非常完整的制度体系,无论国内的联邦储备委员会制度,还是国际上的货币基金管理机构,都是为发达国家信用经济服务的。事实上,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发展信用经济的过程中之所以出现问题,原因就在于不顾国情,跟在西方发达济国家后边亦步亦趋。
其次,必须坚持货币中性原则,根据本国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控制货币的发行量和流转速度。货币是中性概念,但货币流通量和流通速度有可能会引发通胀。所以,在货币发行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本国经济发展的实情,绝对不能为了刺激经济而过量发行货币,当然也不能为了加快货币周转速度而盲目地发展资本市场,从而使货币从配角变为主角,变成支配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部分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之所以出现经济危机,一方面是由于对冲基金对这些国家的金融市场发动袭击,利用发展中国家货币政策中存在的问题兴风作浪,从中获取不当利益,另一方面则是因为部分发展中国家没有意识到,货币政策应为国家经济发展服务而不是相反,如果允许货币在资本市场频繁交易,那不仅有可能会增加货币的流通和使用成本,而且更主要的是,有可能会让大量货币流入资本市场,从而使实体经济受到巨大冲击。坚持货币中性原则,就是要按照本国经济发展要求发行货币,适当控制资本市场发展速度和规模,使国家经济始终处于平稳运行状态,经济发展和实际财富增长应成等量关系。
再者,倡导勤俭持家的消费观念,鼓励适度的信用消费,杜绝盲目的信用消费,使资源主要用于促进生产、积累财富。信用消费是信用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特点就在于“寅吃卯粮”。在鼓励性消费的国家,信用贷款消费非常普遍。这无疑有利于刺激金融产业发展,有利于扩大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比例,有利于奢侈品销售,有利于产品更新换代。但是,那样会出现非常严重的资源浪费,在信用消费的过程中,很容易增加消费成本,透支信用,以致入不敷出。正因如此,在发展信用消费过程中,必须得明了信用消费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尽力解决信用消费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化解信用消费风险。
从本质上来说,供给侧改革是对信用经济的一场深刻反思,是对我国财政货币政策及消费政策的系统化调整。供给侧改革,就是要把更多资源投入到生产领域,依靠科技创新,生产出更好的产品;就是要着力理顺生产与消费、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合理使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促进经济健康稳步发展。
(作者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