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国最大的炼化厂镇海炼化厂区,工作人员向参观者介绍处理过的污水饲养金鱼。
本报记者 孙喜保 摄
昔日破旧的电子厂区摇身一变成了北京798艺术区,依托古瓷窑制作工艺打造5A级景区,自2005年开展工业旅游以来,某乳制品企业已累计接待游客1000多万人次……近年来,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来临,我国居民的休闲旅游消费需求日益多样化,工业企业对旅游的热情也日益高涨,越来越多的游客涌向了工业企业的开放工厂、博物馆、科技观光园、遗址公园。
悄然兴起的旅游新业态
“未来五年,我国工业旅游将进入一个黄金发展期,接待游客总量将超过10亿人次,旅游直接收入总量超过2000亿元,实现综合收入总量可能超过直接收入的10倍以上,新增旅游直接就业超过120万人,带动间接就业新增超过600万人。”11月28日,在山东省青岛市召开的全国工业旅游创新大会上,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这样描绘工业旅游这一旅游新兴业态的蓝图。
“这个判断,是有现实市场基础的。”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对工业旅游的悄然兴起并不感到意外。他分析称,2015年,我国旅游人次已经超过了40亿元,旅游总收入接近3.6万亿元。在关注总量的同时,也要关注一些结构性的变化,比如除了传统的自然资源和历史人文资源,有越来越多的游客对工业旅游这类新鲜事物感兴趣。与此同时,广大的工业旅游资源与旅游业融合也愈加紧密,许多工业企业、工业展示区以及工业历史遗迹的管理者也越来越愿意进入到旅游市场。
“工业旅游资源一般有两个来源:一是工业化过程中,有些产业衰败或资源枯竭,形成了很多工业遗产;二是工业发展创造了很多新兴成果,如新的流水线和产品,游客很感兴趣。”北京交通大学旅游系主任张辉认为,我国是工业大国,工业旅游资源类型全、覆盖面广,工业旅游空间广阔,潜力巨大。特别是近年来发展形成的特色工业小镇,将生产展销、文化创意、休闲游憩等功能有机融合,为工业旅游开辟了全新的发展空间。他认为,随着传统工业在改造升级中退出舞台,利用这些工业遗产开展工业旅游,不仅能够保护工业遗产,也能够为地方经济的转型和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工业遗产带来的转型空间
“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开发工业旅游会给老工业基地和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带来新的契机,游客的到访可以给当地带来消费增量。”戴斌认为旅游业对促进市场活跃度的作用不可小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发展工业旅游既可以给当地带来消费,也可以带来投资,以及新的就业空间。
记者注意到,在当前,工业遗产带来的转型空间也在被不断挖掘。工业旅游为一些老工业基地、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发展之路,提供了一条新路径。
以工业旅游创新典型的黑龙江省大庆市为例。作为中国工业遗产丰厚的城市,大庆有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等宝贵的精神遗产,也有大量物质遗产。当地借此开发了一系列工业旅游产品,如石油工业展馆游——铁人王进喜纪念馆、油田历史陈列馆、石油科技馆、石化总厂展览室等。另外,还创意策划了世界石油文化主题公园、中三路石油文化景观带等一批石油文化和工业旅游项目。据统计,今年1至8月,当地实现旅游收入73.9亿元,同比增长29%。
而根据《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我国有262个资源型城市,这些城市都留存有大量工业遗产,同时也面临着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任务。对这些资源型城市来说,工业旅游无疑是转型升级的突破口之一。
上马工业旅游切勿“一窝蜂”
“以上海为代表的一些工业旅游示范点取得了不错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地方和企业都想从这座‘富矿’里分一杯羹,但不是所有的工业企业都适合工业旅游。”面对日益升温的工业旅游热,北京联合大学旅游产业研究所所长张金山提醒切勿“一窝蜂”上马。他表示,有相当数量的工业企业前期设计是为了满足工业生产、管理,并不具有开展旅游业务的改造空间。
工业旅游大会上,也有业内专家指出,区别于自然风光旅游,工业旅游是工业企业衍生产品,是工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没有品牌依托、没有文化底蕴衬托,是无法开展工业旅游的。各地在开展工业旅游过程中,要注意避免搞拉郎配,避免一哄而上、没有条件硬上,避免粗放开发、简单克隆、千篇一律等方面的问题。
“工业旅游不只是简单地打开大门参观工厂或者生产线,需要深挖其中的‘文化’。以独特的‘工业语言’展示‘工业美’,工业味道加文化内涵才有吸引力。”张金山认为,把机械的工业生产流程提升为富有情趣的旅游体验过程,把封闭的工业企业变成开放宜人的旅游区,提前做好个性化规划必不可少。此外,还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地引入一些互动性的内容,提高游客参与度,满足旅游者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