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根据颅骨缺口形状 法医锁定作案凶器)
12月7日下午,京华时报记者走进北京市公安局法医鉴定中心(以下简称“法医中心”),首次揭秘了法医中心解剖室的真实面貌。从业15年的法医陈庆向记者讲述了他通过解剖死者颅骨缺口,锁定凶器抓获嫌疑人的经典案例。据悉,除随时要在解剖室内“与死者对话”,因案件需要,法医们还会顶着烈日汗流浃背地在玉米地解剖尸体,工作繁重时,因手部劳累痉挛甚至端不起碗筷。
揭秘
DNA检测数小时可出结果
12月7日下午3时30分许,经过地面除尘区域,记者跟随民警进入法医中心DNA检验鉴定实验室区域。该区域分布着“DNA材料库”和“DNA测序室”等多个房间,数十台检测仪器正在自动运转,几名身着白大褂的法医正在仪器前分析DNA数据。
据法医中心副主任焦章平介绍,该实验室是全国司法机关第一个通过国家实验室认可的单位,负责对北京市重特大敏感疑难案件现场提取的生物物证DNA进行检验鉴定,包括对DNA的个体识别、源头追溯、亲子鉴定等工作,同时还肩负建设全市DNA数据库的工作。“鉴定时间根据情况不同而异,最快几个小时就能检出结果。”
据悉,该实验室检测设备具有全球一流技术水平,多数与美国技术同步,只需将DNA样本放入相关仪器内,就可自动检验。
24小时随时“与死者对话”
下午4时许,法医中心的解剖室内弥漫着消毒水气味,一名法医刚结束尸体解剖,正在观察一名死者的血液检验情况。
北京市公安局刑侦总队法医病理室主任陈庆介绍,解剖室分为常规和高腐解剖台,后者增设了加速空气循环的装置。北京市发生命案后,法医们会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进行勘验,观察现场环境、死者与患者的关系,初步推断可能的死因。随后,他们会将尸体运回法医中心做细致解剖分析,最后出具法医鉴定书。
“法医的工作是没有时间表的。”陈庆表示,由于案件随时可能发生,24小时中随时都可能开始工作,“大家都已经习惯了,只要出现场,立刻就能进入状态”。
讲述
颅骨标本背后的谋杀案
法医中心解剖楼标本陈列室内,玻璃柜架上整齐地陈列着由人体各位置骨骼、器官制作的百余件标本。
陈庆介绍,在刑事犯罪案件中,法医通过勘查各种凶杀命案现场,检验谋杀或有谋杀嫌疑的尸体,推断和认定致死致伤的凶器,分析犯罪手段和过程,为破案提供方向和线索。
“每一个标本都是一个案子。”陈庆称,法医中心陈列的每一件骨骼、器官都来自案件被害人的身体,因其在法医检测领域具有典型性和可借鉴性而被留存。
2011年冬天,北京市某工地内发生一起命案,死者侧卧在卧室内。经过尸检,陈庆发现死者颅骨内留有一个月牙形缺损,陈庆想起老电影中有类似特征的管叉凶器。询问工人得知,确有工人使用管叉。陈庆经过比对,发现管叉与死者颅骨缺损处完全契合。
侦查员很快锁定了工地内常操作管叉的一名嫌疑人,并将其控制。该工人交代了因和死者有矛盾,案发当晚拿着管叉溜进死者屋里,看到死者醉酒躺在床上后将其杀害。
解剖累到拿不住碗
根据案情需要和周边环境的情况,法医们常常会在案发现场解剖尸体。
陈庆表示,他曾在农村玉米地、墓地解剖过尸体。一年夏天,一个偏远农村的玉米地内出现一具尸体,尸体开始腐败,如将尸体运回法医中心肯定会高度腐烂,长途运输也会增加时间,影响案件侦破。“我们就决定在玉米地解剖尸体,天气炎热,刚进去几分钟,大家衣服都湿透了。”冬天温度低,法医在室外解剖尸体时只戴着手术手套,还需要用水,一个解剖下来,手就冻僵了。
陈庆回忆,他曾一天解剖了七八具尸体,当结束工作拿起碗准备吃饭时,突然碗掉在地上,“太累了,手部痉挛了”。
坚持游泳和跑步减压
毕业后,陈庆就到法医中心工作,15年来,他共受理了法医鉴定3500余例,参加各类现场勘查1500余起,解剖尸体1000余具,尸表检验3000余具。面对尸体,他已从容不迫。但对在大学第一次看到老师从福尔马林池内将尸体运出的情景,陈庆仍记忆犹新,“感觉头皮发麻,几天都忘不了死者的长发”。陈庆称,由于工作压力大,常会接触负能量,他坚持游泳和跑步,“运动后,压力和负面情绪就释放了。”
多年参加法医工作,与尸体打交道,陈庆坦言,“我始终确信,凶手不可能作案后逍遥法外,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法医的工作是依靠科技团队进行的,法医技术也是在不断升级与时俱进,再精明的嫌疑人,也不可能逃避科技团队的力量。
京华时报记者 常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