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财经7月30日讯 2016网易经济学家年会夏季论坛今日在北京举行,在“股市的下一个五年”分论坛主题演讲环节,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金融研究所所长王国刚先生认为,到今天为止中国的股市依然是“有市无场”,因为这个场没有形成,它用的是一套行政机制,这些行政机制的内容就很多了。
以下为文字实录:
王国刚:感谢会议组织方给一个机会与大家进行交流。
我们这场要讨论的是“中国股市的下一个五年”。题目很好,大家都知道,今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对于“十三五”的具体内容,我想大家都看过了,不用细讲。在未来五年的过程中,中国经济将有一个稳健、可持续、良好的发展,与这样一种经济走势相对应的,中国的股市如何,可以说,众多投资者有着期待,而我们众多股份有限公司也有着期待,这种期待是一种积极的力量,是一种正能量,但要讲起股市,还得回到我们已经走了20多年的历史,这20多年来,应该说投资者、企业方乃至监管部门都有着许许多多的期待,但走向纠结甚多、坎坷甚多。
还记得曾有人讲过,股市是国民经济晴雨表,由此误导了一大堆的人,既然后面经济要走好,股市也理所当然要走好,可没想到中国的股市除了几个高点以外常常给人们带来的是众多失望,从1993年的1530点一直到2001年才有了新的高点,那是2254点。在那之后股市又一路下跌,终于到2007年又来了一个高点,达到6000多点。
我们曾经在2014年底分析过中国股市,鉴于中国经济多年走好,那时候认为中国股市将有一波新的行情,可没想到2015年6月之后,股市又下来了,现在上证指数大概在3000点左右。3000点是什么意思?2010年第一天开盘的收盘指数是3278点,六年多过去了,我们的指数比2010年第一天开盘还要低。
我们的GDP如何呢?2009年中国的GDP总量是34万亿,2015年我们GDP总量是67万亿,想想看,我们的规模涨了多少?上市公司如何?上市公司利润在这六年的过程中涨了80%以上。可我们的市场如何?
人们终于不再相信股市是国民经济晴雨表了。
美国一个经济学家说,股市是国民经济晴雨表是一场误导,股市就像人们溜狗似的,人们在溜小狗时,它有时跑在前,有时跑在后,溜来溜去,但到了终点时,主人到了,狗也到了。他对狗跑的距离做了一下测算,不知道是否完整,但大致上是主人走的路的四倍,因为狗前后跑着,预示着股市上下奔跳,最后和GDP、经济增长归到一起。
可是对中国股市来说,“最后”是哪一天?“十三五”规划的最后那一天,2020年12月31日?还是哪一天?不知道。但你可以明白,我们用每个五年规划划分时,最后那一天肯定不是股市和GDP走到一块儿。
这样一个市场究竟出了什么问题,这是我们在“十三五”期间中应该认真讨论和解决的问题。毫无疑问,20多年来,中国的股市发展从规模、从速度上来讲都是惊人的,有中国如此大体量的支持、经济的支持等等,但是这20多年来中国股市的根本问题并没有解决。我们曾经讲过,从90年代初中国开始走向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时候,中国股市开始兴起了,我们辛辛苦苦用20多年的时间建立了这样一个股市,但我们股市的内在机制并非市场机制,这个股市的内在机制是一套行政体制,以至于人们说这个股市是一个政策市,到今天为止这个问题也没有改变。
曾经有人跟我讨论,股市不是有交易吗?有交易怎么是行政机制呢?我跟他们讲,我说你先告诉我一个问题,中国在改革开放前30年有没有市场?有没有交易?没有?我说不对,那么多百货公司、食品公司、菜市场都存在,人们在这里买菜买米买鱼买肉买油炉子等等,不都在交易着吗?如果假定那时候就已经有市场了,我们还搞市场经济干什么?不早就有了吗?所以别把两件事儿弄混了,有交易说明有“市”,但有“市”并不一定有“场”,“场”是规律,“场”是内在机制。我们计划经济30年当中有市有交易,但没有“市场机制”。
同样概念,到今天为止中国的股市依然是“有市无场”,因为这个场没有形成,它用的是一套行政机制,这些行政机制的内容就很多了,到现在为止,许多人对上市公司发股这件事仍然称为“圈钱”,“它需要钱”。大家想想看,最近又兴起了一轮新的讨论:债转股。知道什么意思吗?还不了债的本息,把它变为股可以不还了。我告诉过你们投资者,投资是有风险的,到时候本息不还,把债转成股,不就完了吗?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如此一套思路能解决多少事儿?
20年前我们就提出了一个很简单的思路,所有上市公司要再融资的话,先发一轮五年期以上的债券,你要发多少,只要你的资产负债表能够承受得住我就让你发。什么意思?我们许许多多在用资金的人没有经过信用机制的约束,没有经过市场信用的洗礼,他在用人家的钱时,正在走着经济学中一句名言“拿他人的钱冒险可以冒无穷大的风险”。我们没有这样一种约束。
如果把股市再打开一点看,从金融产品、金融体系上看,我想大家可以看到一件事儿,众多资金供给者目前处于两难选择之中,从2014年11月22日开始,我们连续降息6次到2015年11月24日,一年期存款从3%降到1.5%,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广大城乡居民作为资金最原初、最基本的供给者,怎么选择?只好存款,我们城乡居民的储蓄存款从2014年底的50万亿涨到了今年6月底的58万亿,又增加了8万亿。大家都知道这个存款没多少收益,再用CPI一比那都是负利率,但无可奈何,只能存款。为什么?否则就到另一个环节中去了,到中国高风险的股市中去了。在这两者之间的金融产品,广大城乡居民没有选择,没有多少金融产品可供选择,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股市的价格是未经过众多金融产品约束、协调条件下发生的价格,因此中国金融体系的价格不是一个完整的价格,是一个断裂的价格。
我们曾经讲过,金融产品在一个成熟市场中是光谱,一头可能是无风险,无套利的,最后面可能是高风险,中间有着几千种产品,可供众多人进行选择,但现在摆在众多居民面前的要么是存款、要么是股票。这很难。
与之相对应的众多企业也是如此,实体企业在银行的存款也已经达到了50万亿以上,那么多钱存银行干什么?许许多多的企业都明白,在各种金融产品中存款的收益是最低的,他应该可以去购买收益高一点、流动性高一点的产品,但他们买不到,没有可供购买的。因此就出现了一个怪事儿,每到若干年股市有一点迹象了,大家就开始往股市里冲,冲几个月到一年多,股市往下走了,大家又纷纷地跑。这是中国金融体系缺陷所引致的。
要改变这种状态,在“十三五”期间,我们就必须大力发展各种金融产品,弥补由此造成的各种不足,许许多多人都知道2015年6月18日的中国股市,回想这样一场股市的大动荡,可以有不同角度做各种分析,但有一个问题值得我们认真深思,为什么我们犯了如此低级的错误?上世纪30年代前后,美国股市暴跌所引起的那一轮美国经济危机乃至全球经济危机已经给了世界上一个严重的教训,所以在1933、1934年以后美国采取了大量立法措施,这次信用资金进入股市,可我们在这样一个背景下通过各种渠道,包括配资平台在内,大量信用资金进入股市,把股市给抬起来了。为什么要这么去抬?为什么要用这么多信用资金进去,以至于到现在为止人们都不知道当时究竟有多少信用资金在其中。信用资金和自有资金相比,二者之间的区别是什么?在20年前我们就讲了,中国股市严重缺乏长期自有资金,应该往这方面去着手,可是终于,信用资金还是滚进去了,滚的量如此之大,以至于当股市一旦下来就发生了“踩踏性恐慌”。
“踩踏性恐慌”抛售是什么呢?我想大家都清楚一个简单的效应,如果你是自有资金进入股市,原来每股20块钱买的,经过一两个月每股到25块钱了我没卖,当股市往回走跌到22块钱我没卖,跌到18块钱没卖我还可以再期待,最后到15块钱,我可以自我安慰,咱们投机变投资吧。不就是如此吗?等它个三年五载没问题,股市依然是相对平稳的。可是如果你用信用资金,不管通过配资平台还是什么渠道,只要股市往下走了就得争先恐后的把股抛售了,你抛我也抛,不仅本金没有了,而且可能负股债,欠一堆钱。大家还记得上海外滩的踩踏事件吗?股市的踩踏性恐慌抛售,在出现负资产条件下依然可能出现人命的问题,这绝不是耸人听闻。
刚才我们讲,这样一个股市中的根子在于行政机制,所以从这点上说我们的股市在“十三五”规划期间要发展不仅仅在于规模,更重要的在于体制机制,要使得我们体制机制真正回到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同时发挥好监管部门的监管功能上,在这方面有很多文章可做,可是时间关系我这儿不能多讲,希望大家共同来探讨这个话题,以至于当到2020年的时候我们再回头来讲今天这个下一个五年,我们觉得这个五年中国股市走稳了,内在机制转变了,大家的期盼有实现的可能了。
讲完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