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财经12月讯 (编导/主持 倪惠) 他师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席勒,他不仅有着深厚的金融学理论功底,同时兼具丰富的市场实践经历。他主张中国应该建立一个市场化、透明化的金融体系。他认为由于政府隐性担保体制而导致的中国金融体系二元制亟待打破。他指出利率市场化将是推动中国经济结构转型、解决产能过剩等诸多经济难题的突破口,但是央企与国企已经成为利率市场化的阻碍。网易财经《意见中国》专访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副院长朱宁,精彩内容即将呈现。
以下为部分访谈实录
网易财经:您刚才提到在存款利率浮动上限调高之后,国内的八家银行马上就一调到顶了,这体现出资金价格依然较高,但是为什么在经济下行的过程中,融资的成本却还是在上升呢?
朱宁:这是个非常好的问题, 我们可以看到现在整个中国的金融体系里面其实有两个利率,一个是银行的利率,或者是上海的银行间市场之间的这个利率,还有一个其实是民间融资,或者我们讲的这个信托产品和理财计划的一个影子利率,也就是说我们整个中国的金融体系或者银行体系,既有一个正式的传统的银行利息,以我们四大国有银行为首的银行体系,也有一个以信托产品、P2P,以余额宝为代表的这种影子银行的银行体系,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其实我们更多的,尤其是中小型的银行,股份制的银行或者城商行,他们所面临的更多的是影子银行的利率。
这是我觉得我们整个中国金融体系下一步必须要面对的这个问题,我们曾经在中国经济领域里面出现了,整个城市和农村出现这种二元经济体系,我们现在其实中国的金融体系也出现了正式的银行和影子银行这种二元的银行体系,或者二元的金融体系,所以我个人觉得,一方面在传统的银行体系我们看到资金面还相对比较宽松,或者利率比较低,但是正是因为这两个银行体系,影子银行和正式银行之间不能够很好的打通,不能够很好的合作,不能够很好的相互支持,我们会看到一方面传统的这种国有银行相对资金面还是比较宽松的,而且他们对应的客户,我们的央企、我们的国企他们的资金面也还是相对比较宽松的。
但在另一方面,其实我们真正和广大中小企业有关的其实是我们的影子银行体系,在这个银行体系里面,资金面仍然是比较紧张的,融资成本仍然是比较高的,所以我们下一段的利率市场化最主要的目标,就是能够把这两个银行体系能够融合成为一体,所以我个人认为,如果我们能有一个开放的、成熟的、包容的债券市场,可能这是一个比较好的途径或者纽带,能够把我们两种不同的金融体系比较好的结合或者融合在一起。
网易财经: 其实刚才您提到金融体系的二元制,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政府的隐性担保体制而导致的,如果中国的金融系统出了问题,按惯例都是由中央银行再贷款的刚性支付兜底,也就是说中国存在一个以国家信用为导向的隐性担保体系,您能否解释一下隐性担保体系是如何形成的呢?
朱宁: 我个人正在做一些关于我们整个中国的经济和金融体系里面隐性担保的研究,我个人觉得可能有以下三个方面,导致我们现在有这么一个隐性担保的一个体系,第一个我觉得仍然要讲到我们的历史沿革,这里面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传统的计划经济体系里所有的东西,都是由政府负责,所有的经济活动都是由政府、中央来集权,所以我们的投资者,我们的企业、我们的高管都已经形成了这种预期,就是说政府会为我们的所有决定都会买单,这我觉得是我们整个历史上形成的原因。
从我们目前中国经济所面临的这个现实来讲,因为我们中国政府对于经济增长有非常高的一个预期,或者有非常高的一个追求,在这个大的环境下,政府对于如何能够推动经济发展给予了非常强的一个政策上的支持,或者是通过批项目的方式,或者是通过给贷款的方式,或者通过你大胆的去投资,如果你出了问题我来帮助你解决问题,这其实就都是一种隐性担保的思路,
基本上跟大家的沟通就是说,只要大家保证自己的增长速度足够快,出了任何问题,出现任何风险大家不用去担心,所以这是第二点,我们的政府给整个市场参与者一种错误的导向,或者一种错误的信息。
第三点也不排除在政府这个大的方向下,很多企业,很多个人说,既然政府会给我买单,那我为什么不去冒更多的风险?反正出了问题我不用自己全权负责任。
所以我觉得由于我们的历史原因,由于我们目前经济增长的目标,由于我们整个市场里面大家这种比较博弈的心态,导致了我们目前整个中国的经济金融体系里面,形成了一个非常严重的一个隐性担保问题。